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奧古斯丁:從情欲的俘虜到真理的傳遞者

(2015-08-02 21:36:14) 下一個

  愛修園

沒有懺悔的人生不是真實的人生;存在與虛無之間,信仰之樹葉繁根深,人隻是天空下紛紛孤獨的影子。有勇氣懺悔的靈魂才可能高高飛翔。”——·奧古斯丁《懺悔錄》中譯本封底的話


  曆史上,曾出現了許多被基督完全接納並改變的生命。新約聖經記述的那個被眾人排擠的妓女,獲得了基督的寬恕和溫暖的慰藉;從前毀謗上帝侮慢人的掃羅,去大馬色路上看到基督顯現,奇妙的經曆促成他生命認知的180度大轉彎,歸正後的保羅帶給後世基督徒無窮的靈性財富。而神學家奧古斯丁,其人生與生命的轉變帶給人巨大鼓舞。在上帝,沒有什麽不可能,也不存在任何巧合。


  就這樣,他成為愛的俘虜


  奧古斯丁於354年出生在北非塔格斯特的一個小鎮上。父親帕特裏西斯是一個異教徒,母親莫妮卡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也許自從奧古斯丁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母親就沒有停止過為他的兒子付出祈禱,盼望小奧古斯丁一生都能夠活在上帝的眷顧中。但是母親的信仰,對幼年奧古斯丁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相反,隨著年齡增長,青春期懵懂的生理轉變促使奧古斯丁走上了極其奢靡墮落的生活,情欲的力量開始主宰他的心靈,之後在漫長的時期裏,情欲的掙紮和尋求真理的心誌一直令奧古斯丁痛苦不已。他在《懺悔錄》中寫道:情欲的荊棘長得高出頭頂,沒有一人來拔掉它。這種經曆正仿佛聖保羅所描述的那樣,肉體和聖靈相爭立誌行善由得我,行出來卻由不得我。


  奧古斯丁在罪惡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還一度與他的夥伴一起偷竊,並且樂此不疲。在我家葡萄園的附近有一株梨樹,樹上結的果實,形色香味並不可人。我們這一批年輕壞蛋習慣在街上遊戲,直至深夜;一次深夜,我們把樹上的果子都搖下來,帶著走了。我們帶走了大批贓物,不是為了大嚼,而是拿去喂豬。雖則我們也嚐了幾隻,但我們所以如此做,是因為這勾當是不許可的。我也並不想享受所偷的東西,不過為了欣賞偷竊與罪惡。


  之後的一年多時間,奧古斯丁被父親送往迦太基學習修辭學和哲學。迦太基是當時地中海沿岸一個著名的港口城市,人口眾多,商業繁華,與此同時,因為受到羅馬風俗的影響,人們生活奢靡腐敗紙醉金迷。在這樣的環境下,年幼的奧古斯丁顯然難以抵抗,他又一次陷入情欲的放縱和狂歡中。在《懺悔錄》中,他詳細地記錄下初到迦太基心中湧動的愛火:我來到了迦太基,我周圍沸騰著、振響著罪惡戀愛的鼎鑊。我還沒有愛上什麽,但渴望愛,並且由於內心的渴望,我更恨自己渴望得還不夠。我追求戀愛的對象,隻想戀愛......愛與被愛,如果進一步能享受所愛者的肉體,那為我更是甜蜜了。我把肉欲的垢穢沾汙了友誼的清泉,把肉情的陰霾掩蓋了友誼的光輝;我雖如此醜陋,放蕩,但由於滿腹蘊藏著浮華的意念,還竭力裝點出溫文爾雅的態度。我衝向愛,甘願成為愛的俘虜。


  果不其然,奧古斯丁之後不久便徹底成為愛的俘虜。一個迦太基女子走進了他的生活,他們開始同居,並且生下了一個孩子,名叫阿德奧達特。這位非洲女子,曆史上沒有留下她的名字,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也很少提及,但她與奧古斯丁一同生活有15年之久,後來因為奧古斯丁另有婚約,才獨自離去,後來據說隱居在修道院裏,終其一生。


  在追尋真理的路上加入摩尼教


  雖然,羅馬帝國正逐漸走向衰敗,但學術空氣依然非常濃厚,羅馬城的斯多葛廊柱下依然有著哲學家在那裏辯論,雄辯術的弟子們在市場上公然辯論。迦太基作為北非的學術中心,也是毫不遜色。當時的年輕人更熱衷於雄辯術(修辭學),他們因為經過專業訓練而具備非常良好的口才。奧古斯丁自然不在話下,他帶著父親的期望,認真研讀修辭學和哲學,也為他歸正之後的信仰探索和神學思考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十九歲時,他讀到西塞羅的著作《荷爾頓西烏斯》,使奧古斯丁深受吸引,從而產生人生的第一次思想轉變,被後世稱為皈依哲學。他突然明白過去虛空的希望真是卑不足道,便懷著一種不可思議的熱情,向往著不朽的智慧。他鑽研這本書,不再著眼於華麗的辭藻,而是其中所蘊涵的思想。奧古斯丁追求智慧之心因而被喚醒,他決心將一生奉獻於追求真理。


  當時已經形成了基督教的雛形。一切哲學的探索勢必和基督教有某種內在深刻的淵源。奧古斯丁開始閱讀聖經,當然,這並不代表他信仰的皈依,他隻是將聖經當作一般哲學類讀物用於解釋這個世界及尋求解決之道。然而,聖經使奧古斯丁頗感失望,他在其中隻是看到了膚淺而表麵的文字敘述,對於他所熱衷的哲學理性的追尋,聖經沒有任何記述。並且,當他思想漸趨成熟,他開始思考到善惡問題,基督信仰並不能給予完美解釋。既然上帝是善的,為什麽世界上有罪惡的存在?僅僅歸咎於原罪就能解釋所有現存的問題嗎?他被這個問題深深困擾。


  此時,摩尼教給了他滿意的解釋。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創立,他自稱接受了上帝的直接啟示,結合基督教和東方宗教成立的一個新興宗教。當時,摩尼教影響很大。摩尼教持有二元論的世界觀,認為善與惡是兩個對立的永恒原則,善來自光明之神,惡來自黑暗之神,兩者不斷爭戰。人的靈魂來自於善,肉體來自於惡,靈魂的善是光明之神的恩賜,犯罪來自惡的原則,因此人無需承擔任何道德責任。這一點和奧古斯丁向往的放縱墮落息息相合。他毅然決然加入摩尼教,並且成為極其熱心的教友。


374 年,奧古斯丁完成學業順利畢業,返回故鄉塔迦斯特,開始教授文法。此時,當他母親莫妮卡聽聞自己的兒子信奉摩尼教後,痛心不已,想要將他趕出家門。但是一個奇異的夢境促使莫妮卡改變了想法。她夢見自己站在一根巨大的木尺上,這時一位精神抖擻的青年向她走來。青年問她為什麽如此憂愁,她回答說是因為自己將失去最愛的兒子。青年請她放心,讓她看她在哪裏,她的兒子也在哪裏。莫妮卡回頭一看,兒子和母親都站在同一根木尺上。莫妮卡確信這是上帝給她的啟示,她從中得到來自上帝的力量和鼓舞,並且繼續為兒子禱告。


  一生中重要的轉折點


376年,奧古斯丁再次前往迦太基。他被聘為講授修辭學的教師。迦太基昔日的一切,仍深深的吸引著這位 22 歲的青年。他那時在迦太基被公認為在學術研究上最有潛力的青年學者。26 歲那年,他完成了《論美與適宜》,此書是奧古斯丁的處女作,分為兩三卷,在書中他闡述了早期的美學思想,認為美就是適宜


  在迦太基的幾年,奧古斯丁在信仰上仍然處在摩尼教宣稱的一係列教義思想中。但是摩尼教一貫主張的神秘主義及其學說,比如占星術星相學,並未給奧古斯丁帶來心靈上的平安。他開始不斷反省。一直到一位曾經信奉基督教,之後受到奧古斯丁影響放棄基督教信仰,歸入摩尼教的朋友的突然離世,奧古斯丁才真正發現死亡是多麽可怕,而生命的存在,又是多麽滑稽而有限。朋友的死亡對他造成了強烈打擊。在後來的回憶中,他寫道,我的心被極大的痛苦所籠罩,成為一片黑暗!我的眼中隻看見死亡!本鄉為我是一種刑罰,家庭是一片難掩的淒涼。過去我和他共有的一切,這時都變成一種可怕的痛苦。那段時間,奧古斯丁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無奈當中,他對死亡充滿著痛恨,也充滿了恐懼,他寫道,死亡猶如一個最殘酷的敵人,既然能吞噬了他,也能突然吞下全人類。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奇妙而特殊的遭遇,促使奧古斯丁的心靈逐漸向著永恒美滿的信仰進展。這是上帝冥冥中奇妙的引領和安排。奧古斯丁動身前往米蘭,專門拜訪當時赫赫有名的米蘭主教安布羅斯。他開始被安布羅斯的講道深深吸引,也由此轉變了他對於聖經非常膚淺的理解。所有哲學上熱衷於探討的問題,摩尼教學說所牽涉到的領域,在聖經裏都有記述,令奧古斯丁為之震撼。期間,他和安布羅斯主教建立起非常良好的友誼。


  公園386 年,是奧古斯丁一生中的轉折點。有一天,奧古斯丁被強烈的心靈渴望驅使,來到了米蘭寓所的一個小花園。奧古斯丁流著淚,跪在地上禱告說:主啊!你的發怒到何時為止?請你不要記著我過去的罪惡。


  他開始呼喊起來:還要多少時候?還要多少時候?明天嗎?又是明天!為何不是現在?為何不是此時此刻結束我的罪惡?”


  忽然,從鄰近一間屋子裏傳來一個孩子的聲音,反複唱著:拿起來,讀吧!拿起來,讀吧!”他的臉上呈現一種異常興奮的表情,他拿起手邊的聖經,翻開,默默讀著最先看到的一章: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淫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基督耶穌,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欲。


  瞬間,奧古斯丁被一道強烈而奇異的光芒籠罩,他感到無比恬靜和幸福,滿心都洋溢著喜樂。


  此時,奧古斯丁真實的在生命中與上帝相遇。如同使徒保羅被上帝光照,成為一個嶄新的人。之後,他接受了主教安布羅斯的洗禮,正式成為一名基督徒。他日後的人生都奉獻給上帝,全部生命都傾注在侍奉上帝傳揚真道上。


  奧古斯丁的思想及其著作


  我們了解奧古斯丁的生平及其思想,一定會為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奧古斯丁本人的信仰曆程人生遭遇以及心靈洞察,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絢爛的著作。他告訴我們上帝是一位真實的存在,他對奧古斯丁奇妙的引導促使奧古斯丁完成了人生最為重要的轉變。正是因為奧古斯丁非常豐富的生命經曆和學術積澱,才為他歸正之後的信仰闡述奠定了堅實基礎。


  奧古斯丁最為著名的代表作是《懺悔錄》《三位一體論》以及《上帝之城》。《懺悔錄》是我們最為耳熟能詳的一部作品,無論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我們都曉得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和盧梭以及托爾斯泰的《懺悔錄》一齊被列為世界文學經典,奧氏的《懺悔錄》不僅僅是一部神學著作,更是一部偉大的文學經典,被譽為開創了懺悔文學的先河。其中奧氏詳盡記述了他在信仰上的喪亡與歸正,記述了他在早年生活中的迷惘和墮落,記述了上帝是如何在他身上彰顯出完美而奇妙的引領。書中的每一字句,讀者都能夠看出奧氏發自心靈深處的真切懺悔,這種懺悔意識的萌生,隻有當他走近上帝被神聖大愛光照時,才會祛除一切狹隘的驕傲和狂妄,謙卑地訴說自身的過犯並祈求上帝的憐憫和寬恕。此種境界不是矯揉造作,而是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呼喊和祈禱。


  奧氏的《三位一體論》同樣在基督教思想史及教義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書中他反駁了那些反對將聖父與聖子同等的論調,並從聖經出發闡述了三位一體的哲學性論證以及神學上的合理性。奧古斯丁把靈魂分為記憶、理智和意誌三種官能。同時認為這三者是統一的。也就是靈魂是統一的。奧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中同樣論證說,靈魂,即上帝意誌在人身上的體現,是高貴的。但身體(感官的貪婪)卻是邪惡的和受詛咒的。這種詛咒是為了懲罰亞當屈從誘惑的原罪。所以為了把靈魂從詛咒中解放,就隻有抵抗邪惡的誘惑。因此,要有美德就要控製身體。但上帝任意的把世界分為道德的存在和不道德的存在。也就是說,上帝任意決定了有的人能抵受誘惑,而有的人卻不行。這就意味著,除非一個人能用靈魂(記憶、理智、意誌)控製自己的身體(感官上的貪婪),否則他就會受到上帝的詛咒。但那些不能控製身體(感官上的貪婪)的人,卻是上帝已經預先決定了的。這種激烈的原罪說,成為後世歐洲某些激烈教派的參照。奧古斯丁同樣提出,靈魂雖然無時不支配著身體,但有時會意識不到身體的行為。也就是提出有無意識的行為。


  《上帝之城》是奧古斯丁又一巨著,被譽為是護教性的著作。當時羅馬城已被哥德蠻族攻破。人們把羅馬帝國的衰退歸咎於基督徒離棄傳統多神宗教因而受到眾神的咒詛。奧古斯丁覺得有必要著書回應此攻擊,於是提筆寫作此書,時當公元413年。


  奧古斯丁在書中說明,羅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羅馬衰退的原因,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但基督徒所歸屬的不是羅馬帝國或任何地上之城,而是上帝之城。地上之城與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前者人民的共通點在於對自己的愛,後者則是結合於對上帝的愛和因此而生的對彼此的愛。在對比這兩個城從起源到結局的過程中,他對人類的群體生活有深入的討論,也建構了基督教的曆史觀。


  奧氏的思想可以說博大精深,在其倫理學和美學的著作中,可窺一斑。在此意義上,他早已超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