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 猶太人的教養藝術

(2015-06-16 23:01:24) 下一個
 


【作者簡介】


劉清虔牧師:

現任:美和科技大學老人服務事業管理係專職副教授兼係主任;台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高中教師在職進修生命教育類課程教學學分班」之課程(宗教學概論)召集人及靈修導師


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等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200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崁頂教會牧師(1996-2005);世新大學、基督書院、拿撒勒人會神學院、 中華信義神學院、長榮大學、永達技術學院、 屏東科技大學、台南神學院、聖光神學院兼任教師(1993-2005);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屏東中會議長(2004)


學曆:輔仁大學神學博士班;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學碩士;台灣聯合神學研究院宗教學碩士;台灣神學院道學碩士;政治大學哲學碩士;政治大學社會學學士


作品:《向真理靠近一步》、《兒童神學》、《加爾文的實踐神學》等十七本書籍。


「牽手到白首——夫妻相處之道」、「我找真愛——青少年的戀愛智慧」等三十餘種演講現場錄音光盤。



【編者按】
我們華人的心態經常是「你不要跟我講太多,告訴我怎麽做就好了」。我們要追求的是一套「技術」,而不是一套「理念」;如同我們想要看見的是「棟大樓」,而不想知道其是否有「堅實的地基」。然而,在猶太教育裏,理念的地基卻是最重要的,否則,所學的將隻是一堆皮毛而已。我們要看看,猶太父母為了塑造孩子所使用的一些特殊的教育方法。


1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學會生活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裏,我們看見很多很有才華,但不會做人的人;也充滿了許多很會工作,卻不懂生活的人。生活是什麽?生活就是對身旁的一切有良好的態度,與身旁的一切有和諧的關係。猶太人認為,一個人應該懂得如何生活,才不致錯過身旁美好而重要的人、事、物。有些人在其一生中,錯過了身邊的美景,錯過了重要的人的重要時刻,到頭來充滿懊悔。因此,猶太父母十分重視教導孩子「如何生活」。


2
帶進自然,欣賞世界

在聖經的《創世記》中,一開始就記載上帝創造世界。猶太人對於「上帝造了世界的一切之後,最後創造人」的解釋是:上帝要人睜開眼睛就看見這個美麗的世界。所以,人必須與大自然為友,並熱愛大自然。在這個都市化的時代,許多孩子每日與水泥叢林為伍,隻能在電視中看見自然的景觀。猶太父母非不得已,不會住在毫無自然景觀的社區之中,即使如此,亦會經常帶孩子去親近大自然。以自然為師,學習上帝隱藏在自然中的奧秘與智慧。

父母讓孩子去觸摸植物,看它們的樣子,聞它們的味道,更要知道它們的名字。在這樣的薰陶下,孩子到了學校,就會去注視校園中的植物;許多猶太小孩讓人詫異的地方,就是他們幾乎叫得出校園裏每一種植物的名字。曾有一位猶太父親如此說:「對孩子來說,森林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遊戲場所。在廣闊的天地裏,孩子想怎麽玩就怎麽玩;在草坪上、在陽光下,他會感到絕對的自由。我經常帶孩子體會自然,告訴他們樹木和小鳥的名稱;也帶他們到樹林中遊玩,與他們一齊觀看一朵小花、一顆果子、一塊岩石,與孩子一起觀察昆蟲的生活習慣,窺視小鳥在枝頭上築巢。這些知識都是孩子需要了解及掌握的,好讓他們對大自然產生濃厚的興趣。」

當孩子學會欣賞自然,就不會去破壞自然。在我的孩子讀小學以前,我沒有讓他學任何才藝,不讓他碰電腦,一周也隻能看半小時電視。當我去演講時,有些聽眾會問我:「劉教授,你那麽有學問,懂那麽多東西,你真的都沒有教你的小孩嗎?」我回答:「有啊!我教他生活。我教他看藍天,數白雲,聽鳥語,聞花香。我教他把頭抬起來,看上帝所創造的天與地、山與海,也教他把腰彎下去,聞花的香味、看毛蟲的蠕動。讓他去觸摸自然,欣賞他生活的世界。」

我住在台灣南部屏東的山區,用台幣一百萬買了一塊三萬六千平方呎的土地,在上麵蓋了一間簡單的三千平方呎的房子。房前有一大片草地,屋後有菜園,種了數十種樹木花草,也挖了魚池與生態池。每一天早晨,都是在小鳥的叫聲中起床;夜間的天空,星星彷佛伸手即得;春天的夜晚,在青蛙的嗚叫聲中入睡;夏日的白天,時刻都有蟬在高歌。曾在草地或樹梢間停留的鳥兒超過十種;爬過家園的蛇類也有七種。住在這裏,極其享受,也有點危險。世界就是這樣,雖然有危險,仍應該去享受。我上班與孩子上課都不如住在鎮上的人方便,然而,能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長,這是值得的。

3
看著他人,欣賞優點

猶太父母常用《塔木德》上的話告訴孩子:「選擇朋友時,要更上一層樓。」意思是要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即「避損友、交益友」。華人的父母也會如此教育孩子,隻是朋友的損與益,經常都是以功課的好壞來作為判斷的標準,生怕孩子交到一個不愛念書、功課不好的朋友,會將自己的孩子帶壞。然而,猶太父母會進一步告訴孩子:「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也都有你可以學習的地方。功課的好壞隻是其中一個標準而已。」因為猶太人強調與眾不同,因此,隻要某個人在某方麵強過我,就值得我與他交往。

人性裏有一個劣根性,就是看一個人時,會先看他的缺點;所以,若要教一個人去欣賞別人的優點,就是難上加難。然而,一個完整的生活除了外在的景致之外,還有周圍的朋友與親人。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是真正上乘的生活藝術;而和諧相處的鑰匙則是相互欣賞。因為,總有人語言比我好,有人寫字比我美,有人唱歌比我好聽。欣賞美景與欣賞友人是同等重要的。

當我的孩子讀幼兒園時,我給了他一個任務。每一天,當他放學回家時,要向我介紹一位同學給我認識,並且要告訴我,這一位同學有什麽好品格,以及可以從這位同學身上學習的優點。於是,他每一天都向我報告:甲同學在吃點心的時候會幫大家拿盤子;乙同學在上完廁所洗手時會幫前一位同學關水龍頭;丙同學在遊戲時間結束時會留下來收拾玩具;丁同學在有人哭泣時會到他身邊去安慰他。我期待他看著每一位同學時,所注視的是他們的優點,並學會去欣賞每一個人。

有一回,朋友到家裏來,大家在閑聊,講到「專家」時,這位小學二年級的孩子也急著發表意見,說:「我媽媽是煮飯的專家,我外婆是縫衣服的專家;我阿公是掃狗大便的專家,我爸爸是煮泡麵的專家。」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一個懂得欣賞人的孩子,個性一定是陽光的。

4
善盡本分,盡忠職守

猶太父母知道,孩子如果要懂得如何生活,就必須要學會將自己分內的事做好。因此,他們會規定孩子必須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某些特定的工作。例如:孩子必須在父親下班回到家之前,就先洗好澡、換好衣服,那麽,當父親下班後就可以馬上洗澡,全家就可以順利地在餐桌前就位,共享當天的晚餐。如果孩子沒有在父親回家前做好這些事,吃飯的時間必會向後延遲。尤其在安息日,一切的預備工作都必須在晚餐前完成,孩子有了這些平日的要求與訓練,每到安息日,所有人都能如行雲流水般駕輕就熟。

猶太孩子每一天從起床開始,就必須按部就班地完成他一日該做的事。從洗臉、刷牙、換衣、疊被、收拾房間、整理書包到上學,都是孩子必須「獨力」完成的。回到家之後則要洗澡、換衣、寫功課、複習所學,有時還要洗碗、拖地,這些都是分內的工作,也是孩子應有的責任。這種學習,就是「今日事、今日畢」的精神。猶太父母絕不允許孩子將今天該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因為,明天還有明天當做的事;也不允許孩子把三十分鍾就可完成的事,拖延到兩個小時才做完。如此的訓練,不僅在訓練孩子的責任感,更是教他們不要浪費時間;於是,孩子學會了盡本分、學會了管理、學會了效率,就是學會怎麽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高的質量完成應做的事。

我們家雨澤從小,母親就對他的生活做出了清楚的規定,大原則是:先做主要的事,再做次要的事;要盡本分,完成分內的事。如果,該做的事沒有完成,他就得接受處罰;該做的事做不好,就得重來一次。這是在與一個人內在的惰性鬥爭,因而亦是件難學的功課。就在前不久,我還聽見他的母親在對他說:「先完成重要的事,再去做次要的事,你怎麽到現在還學不會?」其實,他不是不懂,也不是不會,他平日已做得不錯了,隻是偶而會被心中的惰性勝過。猶太人說:「孩童時代的時間管理,必將成為他將來高效率讀書的基礎。」

5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虛心接受管教

孩子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這是我們早已知道的。猶太小孩的學習包括學習《妥拉》,學習知識,學習做人。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總會犯錯,孩子的錯誤被區分為「無心的錯」與「明知故犯的錯」。華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依照自己的心情起伏來管教,而非以孩子犯錯的輕重來管教。當孩子犯大錯,而父母親的心情正好時,可能就輕輕帶過;但當孩子犯小錯,而父母的情緒正好大壞時,就可能被嚴厲管教。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小孩子有時是透過被處罰的輕重,來判斷事物的嚴重性的。教育,需要智慧;管教,則需要大智慧。猶太人認為,合理的懲罰有助於孩子成長。

6
右手打、左手抱,恩威並施

上帝有一雙手,其一是「公義」,另一是「慈愛」。猶太人在每年獻祭中學到上帝的公義,也在詩篇中反複誦念:耶和華的慈愛永遠長存。所以,猶太父母處罰孩子一定是恩威並施的,在責打孩子後會擁抱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不是出於怨恨責打他們,而是出於對他們滿滿的愛,期望他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猶太父母在打孩子的時候,最常用的就是自己的手,比較少用棍、棒、藤條等。打完後,對較小的孩子,父母會將他們抱起來,對較大的孩子,父母則擁抱他們。若隻有責備而沒有擁抱,可能會在孩子的心中種下仇恨的種子;擁抱可讓孩子在受責備後,仍體會到父母親對他們的愛。

父母親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意義,是在於幫助他們矯正行為,訓練他們承擔責任。孩子也必須明白他們應該為自己的錯誤付上代價。如此,就能使他們減少犯錯的機率。當我的孩子還小,因悖逆必須接受處罰時,我們有過這樣的對話:

父母:「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麽管教你嗎?」
孩子:「因為我做錯事了,讓爸爸媽媽傷心。爸爸媽媽因為愛我,所以管教我。」
父母:「你曉得爸爸媽媽最不喜歡做什麽事嗎;」
孩子:「就是管教我。」之後,打兩下手心或打一下屁股。
父母:「你要知道,你永遠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
孩子:「謝謝爸爸媽媽的管教!」我們把他擁在懷裏。

7
責備或寬恕二選一,不可恐嚇孩子

其實,我們經常會恐嚇孩子:「你再亂跑,我就打你喔!」「好!等你爸爸回來,你就知道了!」「如果你下一次再犯,我一定不放過你!」猶太人認為恐嚇孩子會帶來兩種負麵的效應:一是「隻恐嚇而不執行」將使孩子不在乎,因為他們會認為父母隻是紙老虎,每次都說要打,但都沒有打。另一種負麵效應,則是使孩子心生恐懼,且長時間持續處於恐懼之中。這都是管教的大忌。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當場給予處罰,或在訓斥後原諒他們。千萬不要用恐嚇的方式。

台灣曾經發生過一個案例。有一位中學生因受同學恐嚇而參與考試的作弊,被老師發現後,本應立即議處,但因放學時間已到,老師便說:「明天我們再來處理這件事。」這孩子一想到明天就心生畏懼,又害怕父母知道後責罰,最後選擇了跳樓,讓老師與家長感到扼腕。管教時應該要明確,該處罰就處罰,要原諒就原諒,不可模糊不清,而讓孩子處在一種不定、不安的處境中。因此,管教與處罰必須有其當下性,猶太父母在這方麵的處理是明確而果斷的。

 

【編者按】

在猶太教育裏,理念的地基是最重要的,否則,所學的將隻是一堆皮毛而已。我們透過猶太父母對孩子所使用的諸多教育方法,來思想其背後究竟有何獨特的教育理念。

上一期,我們了解了猶太父母所秉持的部分教育理念,如:每一個孩子都應該學會生活,並用“帶進自然,欣賞世界”、“看著他人,欣賞優點”、“善盡本分,盡忠職守”這些方法教會孩子如何處世為人。

本期,我們繼續來了解猶太父母教養孩童的兩個重要理念:“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虛心接受管教”,以及“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認識自己”。


一、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虛心接受管教

孩子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習,這是我們早已知道的。猶太小孩的學習包括學習《妥拉》(指上帝啟示給以色列人的真義或《摩西五經》)、學習知識、學習做人。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總會犯錯,孩子的錯誤被區分為「無心的錯」與「明知故犯的錯」。華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依照自己的心情起伏來管教,而非以孩子犯錯的輕重來管教。當孩子犯大錯、而父母親的心情正好時,可能就輕輕帶過;但當孩子犯小錯、而父母的情緒正好大壞時,就可能被嚴厲管教。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因為,小孩子有時是透過被處罰的輕重,來判斷事物的嚴重性的。教育,需要智慧;管教,則需要大智慧。猶太人認為,合理的懲罰有助於孩子成長。



1、不同的形象,一樣的標準


在許多家庭裏,父親與母親往往扮演不同的角色,像是慈母與嚴父或慈父與嚴母。不管如何,有一項重要的原則是猶太人提醒我們的,那就是父母親要用相同的標準來管教孩子。也就是說,當父親說「Yes」的時候,母親不可以說「No」;當母親說「No」的時候,父親不可以說「Yes」。千萬不可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看父母的臉色來決定他們的行為。在我的教會裏,我曾經聽到過兩個小學三年級的女生有這麽的一段對話:


甲:「等一下你到我家玩好嗎?」

乙:「好啊!我先問我爸爸一下。」說完,就拿起電話打給父親。「我爸爸在講話中,我等一下再打。」三分鍾後再度撥打電話。「奇怪,電話明明就通了,我爸怎麽沒有接呢?」

甲:「你很笨吶!你媽媽不是在顧店嗎?打電話問你媽不就得了!」

乙:「你才笨咧!如果問我媽,我媽一定說不可以的啦!」


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乙同學的父母親並沒有同一的標準,以致在這位小女孩的心裏,她很清楚什麽事要找爸爸、什麽事該找媽媽,才能遂其心願。在我的家裏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有一回,兒子跑來問我:「可不可以看卡通影片?」我隨口回答說:「可以」。沒多久,我就聽到他的母親說:「我不是告訴你不可以看嗎?」他高聲回答:「爸爸說可以。」之後,就是我們夫妻之間的溝通了。往後,他再來問我時,我就會說:「去問媽媽,媽媽說可以,就可以。」現在,我隻有在一種情況下才會作出裁決,那就是:「媽媽叫我來問你。」我再說,父母形像可以不同,但標準一定要相同。



2、沉默,是對孩子最嚴厲的管教


「沉默法」是猶太教育中最獨特的一項。這方法其實來自他們悠久的曆史經驗。猶太人的上帝是一位「說話的上帝」,祂透過摩西對百姓說話,頒布律法並要求百姓遵守。當百姓遵行律法,上帝就賜福;當百姓離棄律法,則上帝降災。爾後,以色列人離棄上帝,上帝就差遣先知來傳上帝的旨意,但以色列人還是不聽,甚至將先知殺害。於是,上帝就「閉口不說話」了,甚至讓他們的國家被敵人消滅。總共有四百年之久,上帝是沉默的,以色列人中沒有任何一位先知。失去上帝的音訊,讓他們感到深深的恐懼。他們知道最嚴厲的處罰就是靜默不語


於是,猶太父母當兒童期(一般指3-12歲)的孩子犯錯時,特別是在其明知故犯、屢勸不聽的情況下,便采取「沉默法」,不理會孩子,中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孩子對父母的依附情結是強烈的,當父母都不跟他講話時,他會有被拋棄的恐懼感與孤獨感。大約三十分鍾後,當父母再度開口時,孩子已經學到教訓了。我就曾經用過這樣的方法,效果真是好極了。


在我的孩子五歲時,有一次犯了明知故犯的錯,他的母親與我都不理會他。他哀怨地來求我:「爸爸,求求你跟我講話嘛!」然而,我轉臉過去,掩麵不看他。他跑去找媽媽,媽媽亦不理他,隻顧做自己的事。他隨即大哭,又哭著來找我,我的態度仍是強硬:再哭著找媽媽,媽媽還是不理他……


這孩子回到自己房間,跪在床前祈禱:「親愛的上帝爸爸,我做錯事了,我的爸爸和媽媽很傷心,他們都不跟我講話了。我知道我錯了,請禰原諒我、赦免我,我以後再也不敢了。求禰感動我的爸爸和媽媽,讓他們跟我講話……」當他在禱告時,我與他的母親就躲在門外偷聽,彼此會心一笑。二十分鍾後,我們一起出現在他的房間,向他伸出雙手,他就倒在我們的懷裏說:「我知道我錯了。」


這樣做,一方麵讓孩子嚐到了父母掩麵不看他的苦果;另一方麵,讓他經曆到禱告是很靈驗的。


這個方法很好用,但不能常用:隻能在孩子不聽勸告而惹禍上身時使用。對已經是青少年的孩子不能使用,因為當父母親不理他時,孩子可能會奪門而出。



3、管教的藝術


猶太教育家布拉尼提出了猶太父母常用的管教方法,特別是在孩子犯錯時,如何給予指正:


·指正孩子,最好是私下進行,不要讓他當眾丟臉,因為孩子是有自尊心的,傷了孩子的自尊,有可能會導致他的人格被扭曲。


·指正的重點是對事不對人,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過失,因為錯誤已經發生,應該放在如何幫他改正上,畢竟責備的真正目的是改正。


·指正之前,應先說孩子的優點,孩子對大人的指正會心悅誠服,更易於接受。


·父母指正孩子時,態度要和善,切勿咄咄逼人,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指正孩子時,切記不可囉嗦,必須簡明扼要、嚴肅認真。


·若孩子犯同一錯誤,絕不可因情緒好壞時而指正、時而放任,以免使其難辨是非。


·孩子一旦有錯,父母要立即指正。如果錯誤發生已久,再進行指正,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其妙。


·不要以為一次指正,孩子就會徹底改進。如果孩子一再犯錯,要有耐心持續教導。


·隻要孩子了解指正的意思,又有悔改之意,就要原諒他。


·每一次指正都應該以愛為出發點,並相信孩子能改正錯誤。


除此之外,在管教孩子時,也應避免一些易犯的錯誤,使原本的好意成為惡意、“愛之適足以害之”。


·不應過度讚美。讓孩子以為不管他做什麽,都可以受到讚美,或者讓他成為一個為了博得讚美才做事的孩子。


·不應過度挑剔。對孩子的要求太高是不當的,如此,會使孩子因怎麽做都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沮喪,甚至失去自信。


·不應情緒失控。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必須在水平之上,以免在管教孩子之時,自己情緒失控,反使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


·處罰過猶不及。父母管教必須公正、公平,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任何不當的處罰的效果會適得其反。


·處罰多元化。因著孩子的發展,處罰方式亦應靈活,不一定都用體罰、言語訓斥,也可以禁止玩遊戲、禁止看電視、禁止到同學家玩,效果也許更好。


·當因材施教。孩子的個性不同,有的性情溫和,有的個性急躁,應因材施教,有的可用“勉勵法”,有的可用“激將法”等等。


·不可隨意獎勵。隨意獎勵,很可能會使孩子與父母之間淪為一種交易的關係。


·言詞必須慎重。言語不當,將會傷人至深。曾有父母叫孩子去死,結果孩子真的跑去上吊;亦有父母咒詛孩子一生無用,結果孩子真的自暴自棄。


·不可妄加判斷。有的父母還未了解全貌,即認定錯在孩子;這會使孩子蒙受委曲。父母當耐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免得因誤判而傷孩子造成更大傷害。


·不可總把孩子當作“孩子”。當孩子漸漸長大,管教時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甚至用討論、商量的方式,與孩子一起找出犯錯的原因,共謀改進之道。一味以權威壓製是不當的。


我家小孩是個能力很強的人,對自己做的作業深具信心。每當我指出他的作業何處不當時,他總會露出不耐煩的表情,然後抗拒改變,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好了。當我要求他把寫得不好看的字擦掉重寫時,他會生氣。後來,我使用猶太人的方法,我先極力誇獎他,然後才告訴他作業裏美中不足的地方,隻要修改一下便可十全十美。這時,他便會欣然接受。




二、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認識自己

猶太父母有一個極為重要的使命,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而不是將自己複製到孩子的身上。華人的父母常會在孩子身上找尋其失落的夢想:從小想學琴卻無法學琴的母親,會勉強孩子去學琴;從小想學醫卻未能如願的父親,會期待孩子行醫濟世;從小讀書不多的父親,就會指望孩子讀到博士、光宗耀祖……小孩,經常成為家長圓夢的工具,或是滿身家長欲望的投射。


但是,我們也別忘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都有自己的興趣與發展的方向。所以,我們應該去發現上帝放在孩子身上的奧秘,然後與孩子一起把它開發出來。




1、與孩子一同遊玩、一同學習


有些孩子很可憐,父母從不會與他們一起遊玩,隻會在他們玩得正起勁的時候製止他們:要求他們放下手邊的玩具,回來吃飯;要求他們關掉正在看的電視,去洗澡衝涼;要求他們把看得入迷的書收好,馬上上床睡覺。孩子會覺得,父母對他們感興趣的東西都沒有興趣;因此,他們也漸漸不將他們有興趣的事與父母親分享;最後變成,他們不願意將心裏的事告訴父母。有多少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與父母漸行漸遠!


猶太父母通常會陪伴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並在其中觀察孩子的言行。他們會發現,在有些地方孩子極為專注,在另一處則心不在焉;做什麽事時孩子就興致勃勃,做其它事時則意興闌珊。在與孩子一同遊玩的過程中,父母可以發現孩子的特殊之處,找到孩子的專長所在。之前曾提過,我的孩子對軍事充滿興趣,後又對美國職業棒球產生興趣,我就與他一起閱讀這些書籍、雜誌。我成為他交談這些主題的唯一對象,他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一個特別的紀錄,就會很興奮地與我分享。我也陪他打球,有一段日子,每一天傍晚都在自家院子裏打棒球;我猜,打壞的球至少有二十個。




2、要做,就做到最好


猶太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不喜歡做的事不必做,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到最好。」有猶太父母說:「我們絕對不會強迫孩子去學他不喜歡的技藝,他自己想學,我們才讓他去學。」除了讀書之外,猶太孩子的學習是隨性的。父母希望孩子確定自己的興趣,然後支持孩子發展他的興趣。無論是學小提琴或是鋼琴,有興趣學就去學,如果厭倦了就不要學。孩子不一定要成為音樂家,或是醫師,或是律師,或是商人。當孩子在學習的事上受到尊重,沒有被強迫的壓力,他就更能自由釋放地往自己喜歡的方向奔跑。


當父母尊重孩子的學習意願,興趣就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來源,為了完成心中的理想,並不負雙親期待,他們將更加自動的學習;當然,最後往往便會有極為出色的表現。我們都曉得,愛因斯坦除了科學上的成就外,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原來他學習小提琴時也有一段特別的經曆:


愛因斯坦七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但因練習時間漫長,老師的要求又嚴格,所以,他很快就厭煩了,一年之後,就不再學習。但兩、三年過去,有一天他突然心血來潮,想要拉一首莫紮特的曲子,便再度拿起小提琴,重新開始學習。小提琴更成為他終身的摯愛。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並找到自己所要走的路,彰顯出最大的生命力,這是父母親的重要責任。



3、廣泛學習,從中認定誌向


我一直覺得,猶太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能把自己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正如同台灣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先生,當年讀的是台大化學係。如果李先生念的是台大醫學係,有可能醫學界多了一個庸才,但化學界卻少了一個天才。他的父親是一位老師、畫家,卻沒有強迫自己的兒子一定要往繪畫的路上走。李先生將自己放對位置了,也就成功了。猶太人能如此有成就,大半原因即是如此。然而,他們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呢?他們的父母總讓他們在生活上作多方的嚐試。不管是宗教上的、科學上的、人文上的、政法上、經濟上的,都讓孩子去接觸這些知識和相關領域的人。當孩子的視野擴大,他們未來的路也就相對寬廣了。


廣泛學習是猶太孩子從中確定自身方向的基礎。例如,孩子隻有接觸了醫生、律師之後,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適合當醫生、律師;接觸了窮人、弱勢者,也許才會激發起孩子的愛心,讓他願意成為社會工作者。


我記得在上中學時,我的父親告訴我:「你要認定誌向,學一技之長,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麽。」的確,幼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麽,父母的責任是讓他們廣泛地麵對這個奇妙的大世界,並與孩子一起從中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目標與方向。


 

 


 

來源:網 絡
執行主編:Zoe
編輯:路 得
校對:Snow
美編:路 得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 阿摩司書 5:24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Smileymoon 回複 悄悄話 規則都很好,但忘掉了最最重要的一點:無論什麽規則,如果父母做不到,或沒興趣做,那就別指望孩子在你的教導下做到。理論總是很美好的,但以身作則才是最實際的。
janechi 回複 悄悄話 猶太人就是那麽優秀嗎,我記得也有文章寫猶太人狡詐之極,所以任何東西都要一分為二地看,這種文章最誤導人。
雪白小兔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Iamme2014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謝謝轉載
荷葉粽子 回複 悄悄話 感覺自己應該多讀一些這樣的文章。
0084lx 回複 悄悄話 講得真好,拜讀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