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正文

大生物學家林奈

(2015-05-10 00:23:28) 下一個

北國的春天

林奈1707年5月22日,生於有“北歐花園”之稱的斯堪尼,這裏是瑞典最美麗的地方,三麵臨海,草原上長滿各種小花小草,農夫們在肥沃的土壤裏,種著燕麥、小麥、大麥、馬鈴薯等,草原的北端是一座緩坡丘陵,長滿著落葉的山毛櫸,與常青鬆柏。波羅的海的海風,帶來微霧的水氣,滋潤著這塊大自然的穀倉,使它成為北歐最迷人的角落。


林奈從小就生長在這花園裏,叫他怎能不沉醉於小花之美?


林奈來自一個牧師家庭,他的父親、外祖父都是牧師。林奈的父親本來是一個貧窮的農夫,隻有名字,沒有姓,因為天生喜歡樹林花草,就用瑞典文的菩提樹(Lind)定為姓氏的字源。


林奈小時候,父親教他認識各種花草,林奈後來寫道:


布穀鳥是夏日的先導,待放的花苞是春天的前奏……,我的出生地才是上蒼最厚恩的角落。從我年幼時,大自然是刻在我心深處的一幅版畫,也永遠是我回憶裏的天堂,此時,彷佛仍記得父母抱著我,在長滿花草的摩克林湖邊散步。一朵小野花的美,顯出上蒼的巧思與細膩。


如果我的一生,能像蝴蝶在小花叢中飛翔,認識每朵小花背後的故事,那該是多麽神聖的職責啊!

做夢的學生

這位酷愛小花小草的學生,到中學的時候,卻完全不適應學校的教育方式。愛花的學生不適合粗暴的老師,在粗製爛造的課本中,呼吸不到自然科學奔放的芬芳。林奈寫道:


……處罰,不斷地被處罰,教室是最令人坐立難安的地方……,如果能夠有所教室,是在森林中漫步,是在小草中打滾,不知道有多好?


這樣的教室,要等到林奈自己當老師時才建立起來;從此他的國家──瑞典,成為全世界研究森林、園藝、自然資源、植物最好的地方,直到今天。


林奈高中時生物成績全班第一,語文、哲學課程則是最後一名,因此遭學校退學。


傷心的父親來學校帶林奈回家,看孩子已經那麽自責,就沒有再責備他什麽。這位父親相信:孩子是上帝賞賜的禮物;孩子是上帝給父母開的一扇窗,讓為人父母者能夠更多看到上帝的作為;上帝是孩子的榮耀,孩子的主;敬畏上帝的父母,在不了解上帝在孩子身上的作為時,不該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

愛──讀書的秘訣

林奈這時17歲。父親帶他離城前,順便去拜訪羅斯曼博士。


羅斯曼是當地醫學院的教授,同時是高中生物課的代課老師。羅斯曼非常訝異眼前這位“小植物學家”,竟是學校要放棄的學生。他立刻向學校申請,再給林奈一個機會。他同時告訴林奈:


讀書像吃飯,什麽都吃的孩子才長得壯,因此一個耐得住枯燥課程的人,才有獲得更高教育的機會。


以後兩年羅斯曼親自在課後指導林奈沒興趣的學科。這位優秀的高中老師亦師亦友,林奈後來寫道:


羅斯曼沒有強迫我念書;他讓我先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自然生發出對書本的饑渴,書本像食物,我越讀就越想讀。沒有他的啟發,我一生充其量是一個愛花的人,不會為所有的生物、礦物建立一個分類係統。

獨眼怪人

1727年8月17日,林奈一生珍藏紀念的日子。


他一手提著大皮箱,一手拿著招租的廣告,在一間巨大的古屋前停住腳步。踏遍蘭勒大學郊區,這是他能找到最便宜的房子了。


敲敲門,門開處令他抽口冷氣。開門的不但是個跛子,駝背、稀疏的短發,戴著獨眼罩,一張臉還是扭曲的。


林奈嚇得幾乎轉身逃走,但是同時他敏銳的眼睛也已經瞄到屋內,各式各樣的書籍裝滿一屋子。隨著房東手上顫動的燭光往小樓閣爬,隻見一排一排的書,由地板直堆到天花板,都是植物學的書。哇,這裏簡直是間植物學專門圖書館!


彷佛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將這位熱愛生物的學生,推到當時國際草本植物學的權威史多貝宜斯麵前。


這位房東,史多貝宜斯先生是蘭勒大學醫學院教授,也是著名的醫生。他從小罹患怪病,背後長了顆巨大肉瘤,又瞎了一眼,經常性的劇烈偏頭痛,使他的臉孔扭曲。他沒有結婚,長相令人害怕,脾氣古怪,沉默孤獨,卻存著一顆天使般的心靈,熱愛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收集研究各種草本植物的標本。


小閣樓上的書太吸引人了!以後幾個星期,每晚看房東的燈光熄後,林奈獨個兒爬上閣樓,一本一本地翻看。有一晚,他被發現了。史多貝宜斯教授點著蠟燭出現在小閣樓的樓梯上,全身憤怒得發抖,扭曲的臉更難看了:他的房客竟然偷看他珍藏的草木標本。林奈事後寫道:


“我現在才體會到什麽是好老師的特質,那是鼓勵人向上的欲望,超越私藏被侵犯的激怒。史多貝宜斯先生很快地冷靜下來,對我說以後可以自由地在這裏看書本和標本,還有,從此我的房租與夥食費全免。以後他夜裏出去看診,會要我陪他去,他教我很多……我在他身邊所學的,超過大學、研究所所能教我的。我的一生都要感謝這位愛我如同己出的老醫生。”

生物學的發源地

林奈自蘭勒大學畢業後,再到烏普薩拉大學深造,這所瑞典曆史最悠久的大學,學費非常昂貴。林奈的父親與以前的師長所給的隻能維持一個學期的支出。眼看一個學期慢慢地過去,林奈也有點著急。有一天林奈如同往常地在植物園內研究花草,沒有注意到有一個老人已經站在他身後一陣子了。


“年輕人,你在研究什麽呢?”


雄蕊與雌蕊的結構。林奈回頭答道。


“為什麽呢?”


有些植物看起來外形差異不少,但是花朵的雄、雌蕊的結構,卻是一致的,這應是屬於同一品種的植物。


“研究植物的品種、分類有什麽目的?”


分類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也是上帝要人管理大自然之鑰。在聖經裏上帝要亞當管理地球上的各種生物,第一步就是讓亞當給生物取名字(《創世記》2章19節),這是最早的分類學。我們今天已經不知亞當的命名法了,但是生物界的確存著分類的邏輯。


“是嗎?這分類的邏輯在哪裏?”


聖經裏提到上帝創造各種生物是“各從其類”(《創世記》1章12節)。因此生物有其基本區分的單位,就稱為“物種”。


老人的眼神發亮了:“你怎麽界定一個‘物種’呢?”


林奈答道:


當上帝造一個物種時,是造公、造母,造人時是造男、造女(《創世記》2章18節)。因此同一物種就能交配繁殖,生物在受造之後,受環境的影響,外形產生了許多差異,但是回到繁殖的組織,甚至是繁殖的胚胎,在那裏仍然存留屬於物種的一致性。


林奈的這一段話,是分類學的基礎。


“年輕人,你知道我是誰嗎?”林奈搖搖頭。老人微笑道:“我是西勒西耳斯,瑞典神學院教授,聖經植物學家。”


這位老人,決定支持林奈以後的學費與生活費。林奈經過這些巧遇,他知道天上有個看不見的錢包,默默地在支持他,使他的信仰與科學知識一齊增長。


1730年林奈發表第一篇研究報告“《植物支配的前奏曲》,整篇文章是用詩的體裁寫成的。1731年出版《植物辭典》、《植物的屬》。同年林奈成為烏普薩拉大學花圃管理的助教。他在花園中教植物,深受學生的熱愛,成為點燃學生興趣的火種。不久他升任講師,他的教學風格逐漸引來同僚的反對。


在林奈以前,植物學、動物學是屬於醫學的範疇,念植物學是想知道什麽植物可以治病,念動物學則是想用什麽動物來補身。林奈卻認為,動、植物不完全是為人類而存在,本身有其存在的價值。1734年底,他被學校解聘。
Image result for carl linnaeus classification

禱告是插下不動搖的柱子

林奈決定出國,再尋找及辨識各地的奇花異草,但是他沒有旅費,航海三年的預算是九百銀幣。他決定不告訴別人這個需要,隻將需要放在禱告中。這在林奈的一生中,是信心成長的關鍵期,他從1734年12月到1735年4月間,每天的日記都是歡呼!


他口袋裏隻有六十銀幣,就出去訂船和補給品時,但是每一天都有人從各處寄錢給他,這邊一銀幣、那邊一銀幣,到出航以前,九百銀幣收全而,奉獻就停了。科學知識不一定會堅定人的信仰,但是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所經曆的點點滴滴,往往使許多大科學家堅信上帝。林奈寫道:


“從此我堅信,耶穌基督是我一生的主,他不會棄絕信靠他的人。我雖經憂患,但不會被憂患吞噬的。”林奈在航海時寫下名著《自然係統》,在書中說:“科學的工作對別人也許隻是一種知識的傳承,一種高尚的職業。對我而言,科學是我到耶穌那裏,所承受背負的軛,值得我一生的投入。


1739年他回航,與等待他多年的未婚妻撒拉小姐結婚。1741年,瑞典國王親自下令,使林奈成為全世界第一位專教植物學的教授,林奈在日記上寫道:


喔!這是上帝的恩典,使我脫離單調的醫生生活,而回到我長期渴慕的工作崗位上。

名字有那麽重要嗎?

1753年林奈發表“種源論”,訂定了雙名法,以植物的屬名與種名來命名。後來他又用一樣的分類係統,給動物與礦物取名字。這雙名法分類係統一直沿用至今。


給動、植物命名有那麽重要嗎?


是的,整個自然科學的精確就維係在命名的精確上。如果沒有共享的名字,科學家會這樣說:“我今天在路邊看到一棵樹,高高的、綠綠的。”沒有人知道他說的是什麽樹。或講:“我在森林中遇到一隻熊,又黑又大。”沒有人知道他看到的是什麽熊。要給樹精確命名,必須先仔細地觀察樹的每一個特征,分類學家必須跨越一般人說“樹好高、花好美”的表麵之詞,深入看一般人所不看、所不誇的各部位。


那是長期細心、耐心,與對自然科學愛心的工作。林奈就是建立這樣的工作。


迄今,分類學是自然科學最冷門的一支,隻有極低比率的人從事這工作,隻有極少數的學生會修習這種課程,而有趣的是,自然科學的精確度仍維係於這些少數能分辨名字的人。

呼喚自然科學的摯愛

林奈越到晚年,知識越豐富,個性越幽默,他仍不忘他的花園:隻要有幾朵小花,我就感到置身天堂。他死於1778年1月10日。


後人在他的日記本中發現一封他珍藏的短箴,是荷蘭“臨床醫學之父”柏罕夫醫生在1738年寫給他的:


我已經度盡了我一生的日子,我已經完成了我該做的,但是在你麵前仍有許多未知,世界對我的要求很多,世界對你的要求會更多,不用害怕,在這永遠分別的一刻,我隻有一個禱告:願上帝的祝福,常與你同在。再見了!我所親愛的林奈。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