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基督教在美國的社會作用

(2015-05-26 23:17:39) 下一個
 

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各個領域都很發達,他的軍事力量,他的科技實力,他的國力,以及哈佛、普林斯頓等著名的學府,和無處不在的可口可樂、百事可樂、NBA聯賽、好萊塢大片等等,都凸顯他的強大。但美國人認為自己國家最引以自豪的不是這些,而是基督教文化。從17世紀初第一批新教徒乘座“五月花”號到達北美新大陸開始,美國人的宗教情懷就被世人折服,美國人至今仍宣稱自己是上帝所揀選的民族。


一、統計數字

根據蓋洛普調查中心等多家權威機構的統計,美國每10個人就有9個人自稱相信上帝,有8個人認為基督教對自己的生活非常重要,有7個人屬於某個基督教組織,大約每6個人堅持每天禱告,有50%以上的人認為上帝是美國民主的道德引導力量,有4個人每周必去教堂,在美國有30多萬座風格迥異的教堂。美國每年觀看橄欖球、棒球、藍球、網球、賽車等每項體育比賽的觀眾為4億人次,而參加教會活動的人卻高達52億人次。美國人花在體育上的費用約為50億美元,而每年奉獻給教會的捐款約為500多億美元,相當於武漢市一年的GDP,美國的國歌裏有上帝保佑美國,總統就職時要手按《聖經》宣誓,國會參眾兩院的每一屆會議都以牧師主持的祈禱開始。軍隊裏有牧師、神父,大見證學校園裏有各種教會團體,醫院、監獄、機場等等也都有教會的專職或兼職義工,85%的私立見證中小學的學生就讀於教會學校,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美國著名的學府都是由教會創辦的。美國今天有1200多家廣播電台是基督教電台,播放各種宗教活動,教會的報刊有500多種,《聖經》在美國印了一億多冊,讚美詩音樂遠遠超過爵士樂,古曲音樂及其他流行音樂。一半以上的美國成年人參加過教會組織的各種慈善服務活動或做過誌願者,絕大多數美國人的婚禮在教堂舉行,葬禮也由牧師、神父主持,全世界也隻有美國人在錢上印著“我們信仰上帝”,美國總統所有的演說必在結見證尾處有“願上帝保佑美國”,同時一個再優秀的人如果不信上帝,有60%的選民會反對而不能當選總統。


二、深深的影響著美國


正是這樣一種強大的宗教社會基礎,號稱民族大熔爐的美國才得以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核心價值觀。正因為此,美國人看待自己和外部社會,才會有一種特殊的使命感,一種基於基督教的理想主義,所以美國人常說自己是最具宗教情懷的世俗國家。就象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的勝選演說中說的,美國的強大,不是靠著軍事力量和他的財富,而是他的信仰及信念。美國是世界上派出福音傳教士最多的國家,同時美國的外交政策也有很強的基督教情結,美國人認為自己生活在《聖經》所描述的世界裏,猶太人重返耶路撒冷,重建以色列國是《聖經》裏所預言的,所以越支持以色列,上帝就越保佑美國,而恐怖主義活動就是反基督的一場宗教戰爭,也是《聖經》中所預言的世界末日的先兆。當然,這些觀念是不是對聖經的正確闡釋,還有待商榷。


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認為:一個國家不可以沒有法律,因為任何社會都需要秩序,但僅有法律是不夠的,更主要的是要有信仰、有宗教,“宗教管精神,法律管行為”,沒有宗教,法律就變成一種形式,基督教為美國提供了道德倫理標準,精神支柱以及核心價值觀。當然,美國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也證明,人人都是罪人,都會受撒旦魔鬼的引誘而犯罪,偏離主的道。人的貪婪和自私都會對他人和社會起到傷害作用。多數美國人認為必須更嚴肅的對待信仰、道德、價值觀的問題,而解決的方法,就是重歸基督教傳統價值觀。


三、對我們的啟示


中國是一個有5000年曆史的文明古國,2000多年的儒家學說占據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儒家學說僅是一種現世處世、人與人關係的世俗哲學,她沒有超越意識與終極關懷,他不是信仰,正是這種過度的世俗重視,而忽視了人心靈深處敬畏神的精神。美籍華裔曆史學家孫隆基在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認為中國人沒有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識及終極關懷,沒有宗教對精神的提升,一切以身體,今生的安頓為依歸,造成有一口飯吃就行的極端世俗化的人生態度,所以國人不會有太多的是非觀念,也不會為是非去抗爭的意識。

在今天市抄濟的大潮中,儒家學說解決不了中國麵臨的問題,解決不了中國深刻精神與道德危機,既然都信奉“人死如燈滅”,何來的報應與審判?有的隻是今生今世的及時行樂,享受,隻要對自己有利,那管對他人及社會造成的傷害。所以像食品安全,作為國人第一需求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各界,專靠行政、法治等措施也沒法解決,而且愈演愈烈,“大頭娃娃奶粉”、“毒餃子”、“三聚氰胺”等等層出不窮,古人雲,民食足而知禮節。但在當今逐步富裕的中國也未看到,禮節之路在何方。除了整個社會倫理道德淪喪外,人們的精神狀態也在空虛、痛苦、焦慮中,在一個網站上有份有關快樂指數的調查,我們中國人也是極低的。

上帝創造萬物,同時創造人類,他給人以管理世界的能力。但由於始祖亞當、亞娃受魔鬼的引誘而犯了罪,所以人會驕傲,會貪婪,會自私,會危害他人和社會,會玷汙上帝創世的榮耀,所以《聖經》記載,上帝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人世間,為拯救人類,他擔當了我們的罪,被釘於十字架,由於她的救恩,使人與神和好,並使我們有了盼望,可以借著耶穌基督的寶血洗去我們的罪過,行在天國的路上,耶穌基督的救恩必將成為我們中國擺脫當前各種危機的濟世良藥,因為主在約翰福音8章12節中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裏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今天全世界約有25億基督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的1/3,而且神的救恩推動了人類的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麵的發展,這些都是神奇妙的作為,願我們的國家也成為一個信靠耶穌基督的國家,也成為一個上帝所揀選的民族。主耶穌在馬太福音第28章第18~20節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相關閱讀:

宗教---道德的源泉(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美國社會)

  大洋彼岸的美國, 雖然經濟高度發達,但社會道德卻有很高的水準,整個社會高度文明, 大多數美國人正直善良,誠實無私, 熱情開朗, 思想單純,樂善好施,富有愛心,很多普通的美國人每天就是兢兢業業的工作,生活也很規規矩矩,很少像國人般夜夜笙歌,花天酒地.在美國我們隨時隨地可以感受到美國人較高的文明素質、公民素質和自我管理、自主管理能力,這是怎麽回事呢, 在科技高度發達和物質非常豐富的資本主義國家裏,他們的精神文明是建設得如此好呢? 美國政府沒有社會道德和精神文明的倡導機構,但美國社會的道德文明程度顯然不算低,究竟是什麽在背後發揮著作用? 原來這和西方宗教文化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宗教在美國人民的精神生活領域占著統治地位。在美國,有95%人信上帝,這是一個上帝的土地,一個讓上帝上了錢幣(所有硬紙幣刻印著“In god we truse”我們相信上帝)的國家,許多美國人認為,隻有敬畏上帝的人,才會在世上規矩、誠實、恭敬地做人;不怕上帝的人,則極可能膽大妄為,自我膨脹,為所欲為,並最終陷入罪惡。因此,美國人用上帝的震懾力量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舉止,規範自己的道德操守。另外美國人一生中最重大的幾件事一一出生、成年、結婚、死亡,都由宗教提供習俗與禮儀,體現出宗教對個人的作用貫穿其生命始終,宗教的善惡意識構成了美國文明和美國政治的核心價值.

宗教是美國社會最基本的個人精神信仰和社會道德的源泉,它要求人們在日益物質化的社會中,保持個人的精神信仰、虔誠、忠貞和團結。美國人傳統價值觀中的許多成分,如平等自由、友愛互助、同情弱者、自尊自愛、尊重他人等都導源於宗教信念中所提倡的價值準則和處世哲學。對於各種社會問題,如吸毒、犯罪、同性戀、艾滋病、道德敗壞、非婚生育等等他們都希望用重建人們的宗教信仰來解決,用宗教填補那些由科學和理性無法占據的心靈空間.
在談到宗教信仰對美國人的影響時,有82%的人指出:宗教思想及其提倡的價值觀使他們增強了自我意識和自信心。一位名叫亞當斯的說:“我的宗教信念使我知道我是誰、從哪兒來、將來應幹什麽。沒有宗教信仰,我決不是現在這樣。”有63%的人說,他們的宗教信仰使他們分清了是非,從而在幹錯事時,內心就會有一種道德標準阻止他們這樣幹。有83%的人說,宗教思想不僅使他們知道尊重自已,同時也使他們懂得應該尊重他人。

最近一次的蓋洛普民意測驗進一步說明了宗教信念在美國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在接受測驗的1500個成年人中,有66%的人把上帝看作注視他們一舉一動的“法官”,有87%的人說,他們每天都向上帝祈禱。幾年前,向上帝祈禱的人一般都是上年紀的、生病的、處境不佳的以及社會下層的人。現在,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生活富裕、年富力強的人也都積極參加宗教團體、虔誠地向天主祈禱。當問到他們的祈禱是否得到答複時,有70%的人回答是肯定的。他們把工作中的成績、生活的改善、地位的提高都視為上帝對他們的保護和恩賜。為此他們也愈加虔誠地按上帝的標準做人

1988年,蓋洛普民意調查組織發現, “在每10個美國人中,便有9人說他們從不懷疑上帝的存在,8人說他們相信自己將會在末日審判時被召喚到上帝麵前述罪,8人相信上帝依然在創造奇跡,7人相信來世。此外,有90%的美國人祈禱;88%的人相信上帝對他們的愛; 78%的人說在過去兩年中他們用了‘很多’或‘相當多’的時間來思考與上帝的關係;86%的人說他們希望子女接受宗教培訓。”與此同時,許多美國人從個人體驗和默念中尋求有組織宗教以外的精神支持。每5個美國人中不止4人說他們“感受到上帝或一種精神力量”就在近處,46%的人說這樣的體驗發生過多次。“人們試圖朝各個不同方向逃脫可見的世界而來到不可見的世界,”調查人喬治.小蓋洛普解釋說。“有一種追求精神支柱的深切欲望 — 對上帝的渴求。”

據美聯社宗教問題撰稿人喬治·科內爾報道,美國人花在宗教上的時間和金錢遠比花在體育方麵的多。例如,1990年,美國人觀看職業或大學橄欖球、棒球、籃球、冰球、拳擊、賽跑(賽馬、賽狗、汽車賽)、網球、足球以及摔跤等項目的比賽為3.88億人次,而出席宗教活動的人次則為52億,13倍於觀看體育比賽的總人次。1992年,美國人貢獻給宗教事業的資金總額為567億美元,14倍於花費在棒球、橄欖球和籃球這三大聯賽上的40億美元。

美國雖然堅決奉行私有製,但美國宗教信仰者認為:金錢財富等世俗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都是上帝托管於個人而已,並不永遠屬於自己,因此最後要如數歸還於上帝。這種宗教文化理念就是“取之社會,還之社會”。宗教就像他們的精神家園,他們在宗教中獲得深刻精神體驗,走出教堂後就會有快樂的隨時準備幫助他人和回報感覺。美國《時代周刊》報道,2002年,美國人捐贈的金額為1900億美元,相當全國生產總值的2.1%,為近30年來的最高紀錄在美國,雖然富翁們捐獻驚人,但每年天文數字般的捐獻中,據有關統計,來自公司企業和其他機構的捐款僅占15%,85%是民眾個人捐的.每4個美國公民中就有3個是慈善事業的定期捐助者,每年每個家庭的捐款超過1000美元。如果說富人捐獻的動力是部分地來自政府稅收政策的導向和壓力的話,那麽低收入者的捐獻熱情卻是真正自覺行為,而且他們都是選擇匿名捐獻。美國人不僅損獻金錢,還捐獻時間,每年捐獻200多億小時, 價值約為2000億美元左右, 13歲以上人口中的一半每周平均誌願服務4個小時,他們輔導兒童,探訪病人,照顧老人等許許多多數不勝數的事情,人們主動的承擔起責任,幫助他人,他們的原動力就是善良的心還有他們的宗教信仰,而政府政策則是外因.

在外資企業工作過的朋友,可能都有很深刻的體會,那就是工作壓力大,忙碌而緊張,很辛苦,那些老外幾乎個個工作積極,認真負責, 兢兢業業,經常加班加點,不覺苦累,這不同的工作態度觀念,說到底就是中西文化碰撞和敬業精神的原因.美國有不少人,就是喜歡工作,今天的工作不幹完不下班,不管有多麽辛苦,他們就是享受這種瘋狂的狀態,以工作為樂, 這種幹一行,愛一行的職業精神和美國高校十分重視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克服功利主義的影響密不可分,而他們的這種敬業精神起源於基督新教理念.

新教在美國大行其道,因為它是美國價值觀--自我依靠、物質成功--賴以形成的強大精神力量。新教的一個最重要理念是自我完善,物質成功又是美國人廣為推崇的自我完善形式。早年的美國新教領袖深信,上帝對人的祝福體現在他們的物質財富上,而物質的豐富使得美國人更加友善、快樂、無私,更具基督情懷.基督徒應該積極地介入世俗生活,20世紀初,美國新教教長拉塞爾·康威爾呼籲人們:"你們應該致富……這是你們的天職。",康威爾認為,任何人在美國都有機會變貧窮為富有,都有機會夢想成真,隻要他利用這個機會。康威爾的理論表達了一個對於大多數美國人至關重要的信念:上帝帶給美國今天的富有,將會繼續保佑美國成功。

傳統的基督教是以農業社會為背景的,所以它非常鄙視盈利性的工作、發財致富等等。但新教進行了一些重大的改革,進行了革命性的轉化,肯定了世俗工作,認為任何一個正當職業都是神所賦予的神聖職位,基督徒努力工作,各司其職,把每一個職業幹得最好,讓世人看到基督徒的光輝,這就是在榮耀上帝, 履行天職,新教一方麵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另一方麵誕生了現代職業精神、現代職業觀,也誕生了真正的敬業精神。新教徒覺得職業是上帝的召喚、是上帝安排的任務,如此工作就具有了神聖感,工作成為一種宗教行為。我幹工作,追求更多財富不是為了金錢的貪欲,而是為了榮耀上帝,這是最根本的一個出發點,將俗世當中的工作當作一種生命信仰來對待,這就是敬業精神的本源。

“拚命地掙錢、拚命地省錢、拚命地捐錢”。拚命地掙錢,是因為清教徒以賺取財富為天職,以此作為上帝選民的證據;拚命地省錢,是因為他們服從上帝的誡命,克製禁欲,反對奢侈享樂,始終過一種聖潔、理性的生活.並將賺取的財富用在擴大產業上,同時在創業過程中無情地削減節製成本;拚命地捐錢,是因為他們要關照精神信仰、關照社區和國家等人類共同體,他們捐錢捐物,在對世間的愛中得到永恒。這種新教倫理核心的清教徒精神,是美國市場經濟得以確立、企業得以創業、近代資本主義經濟得以繁榮和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是美國企業和企業家在北美洲這塊未開墾的處女地上從無到有、開拓產業、擴張財富、作大作強的精神和信仰支柱,也是美國之所以能夠最先迎接工業革命、計算機、互聯網信息產業浪潮的最深刻的精神背景。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經濟發展一直好於歐洲,和絕大多數美國人的信仰(在歐洲,信仰宗教的人數比美國少很多)和新教倫理有直接的關係。正是美國人的信仰和職業道德,使美國人更加勤奮、努力、忠於職守、自立自強,而正是這種職業精神力量在推動著美國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

我們從報刊, 廣播,電視,電影獲得美國社會的印象通常是強調個人至上、私欲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和物質的享受, 崇拜英雄偶象, 享樂主義,自由主義,以為美國文化的特點就是大眾化和通俗化,商品化(市場化)和娛樂化,重個人利益,輕集體利益,重物質導向,輕道德導向,以為美國社會問題成堆:貧富懸殊、種族衝突、吸毒、暴力、色情等,以為美國是一個物欲橫流, 貪欲肆虐, 人情冷漠,男女關係混亂的國家,其實我們被誤導了( 很多朋友去了美國都大呼上當,說美國怎麽和電視電影裏相差那麽遠,沒有繁華的都市,沒有卡拉OK,夜生活還沒有中國那麽豐富),電影電視和真正的美國現實主流生活是兩碼事,那隻不過是好萊塢導演為了商業利益,進行的的誇張渲染,創作加工罷了,美國人的主流文化,宗教虔誠及其對美國社會的眾多影響,並沒有被報紙、廣播、電視及電影這些海外廣泛流行的文化形式充分反映出來(自由派傳媒對保守的宗教價值觀持有敵意或漠不關心, 當教士及信徒們真的出現在通俗文化中時,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被歪曲了的形象;國人熟悉的奧斯卡獲獎奧運影片《火的戰車》(81年),”反智影片”《阿甘正傳》(95年)是為數不多幾部反映了嚴肅和傳統的基督教和猶太教文化的好萊塢電影)。因為罪惡比虔誠更能促成激動人心的新聞和戲劇性事件,更吸引人,所以體育,娛樂,經濟,犯罪等世俗的信息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傳媒版麵,而很少有涉及宗教方麵的報道. 美國社會及政治變革研究中心所提供的統計數字證實了美國社會在媒體部門工作的人士相對而言對宗教不那麽虔誠。在電影、電視及新聞傳媒界工作的美國人分別隻有4%、4%和9%的人每周去一次教堂, 這與其他職業群體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例如,美軍軍官中有46%的人( 在美國軍隊中,宗教起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宗教對士兵的影響比任何其他因素都大,素有美軍精神支柱之稱,信仰宗教的官兵占95%以上) ,美國商界人士中有35%的人每周都做禮拜。這說明美國傳媒所反映出的是在這一領域工作的那些人的價值觀(在美國, 猶太左派知識精英主導了媒體業,因而體現出一種高度世俗化,自由化,多元化的精英文化),而不是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

美國的開國元勳們意識到宗教作為道德的源泉,對於維護共和製度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們倡導宗教信仰.國父華盛頓(美國43位總統中有39位是基督教教會成員,其餘4位也與教會關係密切)堅定地信奉基督教的倫理道德觀,他清楚這信仰就是基督教 — 對美國未來的和諧至關重要, 他在《告別演說》中向其同胞提出忠告:” 在導致昌明政治的各種國民性格和習俗中,宗教和道德是不可或缺的支柱……我們還應當告誡自己不要耽於幻想,認為道德沒有宗教也能維持。盡管良好的教育對於特殊結構的意識可能有所影響,但根據理智和經驗,不容我們期望在排除宗教原則的情況下,國民道德仍能普遍存在.”

美國社會凝聚力的基礎是基督教道德,美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無一不是以對基督教基本教義與核心道德的共識為前提的。沒有這樣一個基礎和前提,要維係美國社會是無法想像的。美國人常引以自豪的首先並不是其擁有的先進的科技、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強大的軍事力量,而是源自清教徒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由此而來的負有特殊使命的上帝選民的價值觀。正是這種清教徒傳統和獨特的選民觀,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開國元勳追求民主自由的理念,構成了美國人特有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優越感和對整個世界的使命感。美國人的國民性與美國人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霸權”主義,無不深深植根於此。因此,基督教的傳統道德對美國有著任何其他基督教國家所無法比擬的特殊意義。

然而,對維係美國社會起著如此重要作用的基督教傳統道德自60年代以來卻經曆了空前的衝擊和挑戰。60年代的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70年代的越戰失敗與水門事件以及由此而來的對正統價值觀的反叛和道德危機,極大地削弱了美國的社會凝聚力,擴大了社會裂隙。年輕人出現反社會、反文化浪潮。以“個人”為主的思想成為主流。政府和教育單位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喪失,社會秩序嚴重混亂,種族矛盾、貧富差距、暴力犯罪、政客醜聞、毒品泛濫等社會痼疾像毒瘤一樣地困擾著美國社會.這種以追求自我實現與個人自由為目標,以嬉皮士、吸毒、性解放為標誌的反傳統文化、反基督教道德的浪潮在改變了美國的道德共識後造成的以家庭解體為核心的深層社會危機,也使越來越多的人深切感受到了它的嚴重後果。美國人傳統的價值觀和自信心被美國正在跌入一個沒有道德的深淵的現實擊得粉碎。對於那些堅持基督教傳統價值的美國人來說,美國社會亂象紛呈、道德淪喪,“基督教再也不是美國真正信仰的了,我們的社會是一個罪孽深重的社會”。由道德淪喪、家庭解體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終將導致美國社會由內部開始崩潰的可怕前景,喚起了保守派基督徒強烈的危機感和抵抗意識。“不解決婚姻與家庭問題,我們就不可能最終解決犯罪、貧困、文盲和毒品等社會問題”.

出於捍衛基督教基本教義和傳統道德的本能,以1979年“道德多數派”的出現為標誌,開始了延續至今的第四次宗教複興運動。這次宗教複興運動以“親家庭”為核心,同時將“親美國”自然地融於其中,在表現形式上以積極參與政治鬥爭,打贏在社會政治問題上基督教傳統道德與家庭價值觀的保衛戰為特點,吸引和動員了眾多的保守派群眾(2004年總統大選中,布什總統的再度當選說明這次宗教複興運動達到了新的高潮).這表明,二戰後美國社會盡管變化很大,但猶太—基督教傳統的根基不僅依然存在,而且要在日益世俗自由化的美國社會中頑強地表現出來 。正如哲學家邁克爾·諾瓦克所說的 ,“如今,第四次‘大覺醒’的跡象已經出現。不可知論、無神論和世俗的人文主義沒有也不可能幫助我們擺脫生活中的危機和憂傷。這些理論沒有也不可能提出任何合適的人類社會的觀念。一代或兩代人之後,它們都已成了過眼雲煙。因此,隨著世俗選擇的崩潰和‘生育高峰期’一代人的子女的質疑及其對更深刻、更真實的事務的渴求,一個影響深遠的再覺醒運動也許會在美國出現”

我們來看看美國學校的道德教育情況


美國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的國家,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學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這種多元文化的差異造成學校學生教育管理的複雜性,既要避免出現種族歧視,違反不同的民族習慣,道德價值觀,又要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所以,美國公立中小學一般不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價值觀的教育,這些方麵的教育任務主要由家庭教育或宗教信仰來完成,有很多人認為家庭和宗教機構才是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最佳場所。

家庭本應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本應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然而,研究表明,20世紀60年代中期後,美國家庭並沒有負起責任。自1965年始,美國社會家庭的離婚率直線上升。“二戰以後出生的一代,80%的孩子是在自己親身父母身邊度過了童年。到了1980年,隻有50%的孩子能夠在完整的家庭裏度過童年。如果這樣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隻有不到一半的孩子能夠在自己親身父母身邊度過童年,……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童年時期就要經曆兩次、甚至三次家庭破裂”。繁忙的工作也使父母大大減少了與孩子麵對麵交流的時間;

家庭的瓦解、教育的乏力、對道德教育的忽視、對宗教信仰的抗拒,社會媒體的推波助瀾,使得20世紀80年代美國青少年的道德狀況陷入了非常糟糕的境地。據FBI的統計,1978~1988年間,十三四歲的強奸犯罪翻了一番。在20年的時間裏(1968~1988),謀殺、強奸、搶劫、盜竊等犯罪增長了53%,校園槍擊事件接二連三,作案者許多是17歲以下青少年。青少年群體出現10大症候: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暴力犯罪;校園槍擊事件接二連三越來越多的不誠實(說謊、欺騙、偷竊);不斷增長的對長輩的不尊重;同伴仇視;從幼兒園到大學普遍存在的偏見;越來越弱化的職業道德水平;性早熟;越來越自我中心和不斷衰微的公民責任;越來越多的自損行為;道德文盲。1988年,美國15~24歲男性殺人犯罪率是加拿大的7倍,是日本的40倍;青少年懷孕率、流產率、吸毒率居於全世界首位;從1960年到1990年,青少年自殺率增200%,非婚出生增419%,單親家庭增300%,暴力犯罪率增470%。

麵對如此嚴重的道德滑坡,美國民眾強烈要求聯邦政府支持重建道德價值觀,改進教育,與犯罪及吸毒作鬥爭。從1987年起,超過90%的被調查者認為學校向學生講授核心價值很重要;94%的被調查家長希望孩子在學校學習價值觀。

基督教保守團體認為基督教信仰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希望在公立學校進行傳教。在公立學校組織禱告(1962年美國最高法院根據政教分離和多元化原則做出決定,在公立學校中不得強迫學生進行宗教活動,強製讀經的課程和禱告的儀式將被視為違憲。自此,美國正式將宗教活動從公立學校中分離),就是一項主要活動。民意調查表明,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讚成這麽做。在2000年德克薩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選舉中,高達94%的選民支持一項在公立學校組織禱告的提案。23名國會議員提出了一項類似的決議。1999年6月份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十誡保護議案”,允許公立學校和其它公共建築物陳列、展示聖經的摩西十誡。十誡被認為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最偉大的文獻之一,它明確地講明為人的基本道德行為規範,例如當孝敬父母,不可殺人、奸淫、偷盜、作假見證、貪婪。

在美國大約有10%是私立學校,其中包括很多教會學校,這些私立學校(許多家長不願把子女送到免費的公立學校,寧可負擔巨額學費把子女送到教導價值觀、校風較好的私立學校或教會學校去。也有很多基督教右翼家庭出於基督教原教旨主義原因而讓小孩在家上學)都開設了宗教課程,教導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品格, 這門帶有非常濃厚宗教色彩的課程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有益的道德啟示,透過這些宗教課程的教育,學生們一起討論什麽是妒忌、什麽是自我中心、什麽是犯罪、以及如何道歉、如何避免妒忌、如何避免自我中心、如何避免犯罪等這些平素很難溝通的敏感話題。從曆史上看,美國道德價值觀念源於基督教教義,所以宗教對青少年的道德品質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美國,私立學校開設宗教課程通常是少則每周2-3節課,多則4-5節課,傳統教會學校的宗教活動相對偏多,每天還要舉行禱告活動。"宗教課"通常是教育孩子行善積德,為社會多作貢獻,如以"助人為樂"為例,教師時常向學生介紹各國饑荒、災情,希望孩子捐獻零花錢,幫助災民渡過難關。應該說宗教對美國青少年"品質教育"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主要是教導學生積善抑惡,有助於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價值觀。

許多家長認為,宗教可補道德教育之不足,教會在這方麵起到了一些好的作用。許多美國家長認為現在美國社會的道德水準普遍下降,大眾文化如電視等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教堂裏接受一些比較安全和道德的影響。新澤西華人福音會退休牧師陳炎新牧師說,在教會長大的孩子不會走歪路,他們在這裏學習,在這裏成長,接受的也都是神的指導。他說,《聖經》並不是一本書,而是“神的話”,是“生命的糧食”,在心靈和神的直接交通中去經曆神是每個人最開心的事。來教會的小孩子基本上是受洗的,他們從小和神建立了關係,為他祈禱,也會得到神的佑護,幫他們解決今後生活道路上的問題。在新澤西華人福音會組織的小孩子們對家長的“感恩會”上,孩子們以自己做的食物,自己排練的節目都表達著對父母的愛和回報,這也就是家長們的期待。富蘭克林教會的Mackle Lee說,小孩子在教會長大,教會的活動與生活潛移默化地熏陶著他們的生活和行為準則;兒童班和家庭聚會中孩子們聚在一起不僅非常開心,還能在一個健康有益的團體中共同長大,這些都有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團體觀念。

美國大學校園中有大量的宗教協會,即使對很多學生來說,大學時代是個產生疑問和懷疑的年代。不同宗教派別的教堂,散落在許多大學校園裏,宗教組織非常活躍,活動連續不斷,且形式多樣。有的大學還設有教士、牧師辦公室,隨時接待學生。例如,在普林斯頓大學,三分之一的學生“與校園裏的某個宗教組織有著某種聯係”。一項由西北共同人壽保險公司對2001屆的新生所做的調查發現,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89%的人信仰上帝,45%的人認為在將來宗教對於他們會越來越重要。

盡管美國1947年禁止在公立學校進行宗教教育,1961年又禁止學校作祈禱。但這並非表明學校德育與宗教毫無關係。事實上,宗教仍然是美國學校德育的基礎,許多價值觀和道德規範仍出自宗教教義,許多美國人仍把德育等同宗教。私立學校中宗教仍占主導地位,公立學校也處處為校外宗教提供條件,允許學生在特定時間到教堂接受宗教教育。

綜上所述,宗教作為道德的源泉, 已成了美國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是否從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啟示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