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卡森醫生:勇敢的心--THANK BIG

(2015-05-12 02:07:07) 下一個

卡森醫生:勇敢的心

2015-05-12 劉良淑 

文/劉良淑

2015年5月4日卡森宣布參加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當今美國流行的“政治正確”,就是在公開場所忌諱提到神。不少基督徒怕得罪其他宗教人士,不敢公開信仰。卡森眼看潮流向危險方向疾馳十分擔心,呼籲美國民眾重新將國家的方向扳正,回歸使美國之所以偉大的價值觀。

 

2015年5月4日,黑人腦外科醫師本·卡森(Benjamin Carson )正式宣布將作為共和黨候選人參加2016年美國總統競選。


卡森是一個反對同性戀婚姻和墮胎合法化、質疑進化論、倡導單一稅製的保守派候選人,早在2013年2月7日,美國國家早餐禱告會,受邀的來賓中,卡森醫生27分鍾的發言博得滿堂掌聲,他當著奧巴馬的麵,批評美國的道德衰退和財政赤字,間接指責自由派(左派)的政策,會後就有人提出“卡森競選總統”的呼聲。


卡森現年61歲,在約翰霍普金斯醫療學院擔任小兒神經外科主任。他曾率領團隊完成分割腦部連體嬰的艱難手術;2008年獲布什總統頒贈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勳章”。他的傳奇故事曾於2009年被拍成電影《靈敏的手》( Gifted Hands )。


這位出身卑微的黑人醫生反觀自己的一生,承認自己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與美國寶貴的立國精神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曆史上諸多強國在開始衰落之時都出現雷同的光景:重視運動和娛樂、追求有錢有勢的生活、政治貪腐、道德失去準則。眼看時下潮流向著危險的方向疾馳, 卡森十分擔心,因此著書提出自身的實例與各項佐證,呼籲美國民眾重新將國家的方向扳正,回歸使美國之所以偉大的價值觀。


貧民區裏的黑孩子

卡森從小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生長在底特律市中心的貧民區,父母離異後一度搬到波士頓投靠親戚,後來又遷回底特律。上小學時他的成績在全班墊底,他以為自己生來就資質愚魯。

然而對生活堅毅不拔的母親卻對他充滿信心,雖然打著三份工養家,每天筋疲力竭,沒有時間照顧兩個調皮的男孩,而且幾乎不識字,可是她卻不斷向神禱告,求神賜下智能和恩典。

後來,她想到一個辦法,關掉家中的電視,帶著孩子到圖書館,堅持要他們每周借兩本書,讀後寫心得交給她。卡森起初不服,但不久就被書中的世界所吸引,成績也蒸蒸日上,小學畢業時竟然名列前茅。

在卡森的成長階段,民權運動逐漸改變了美國社會種族歧視的狀況,但是黑人仍然常遭鄙夷。在貧民區長大的黑人容易學壞,他的表兄弟有好幾位年輕時就入獄,甚至被警察擊斃。

小時候他的脾氣不好,很容易被激怒。一天,一個同學跟在身後嘲笑他,他氣得拿出小刀向對方刺下去,同學倒在地上,刀子竟然斷了,原來刺到皮帶扣環。他被自己的舉動嚇到,拔腿跑回家中,躲進浴室鎖上門,一直發抖。剛好浴室有本《聖經》,他拿起來翻到《箴言》的話,向神禱告認罪,並承諾要倚靠他,不再犯罪。

初中時他是班上唯一的黑人,有位老師因為不能接受成績最優秀的人竟然是他,氣得處罰所有的白人學生。卡森也遇到過不看外貌、隻看表現的師長,並得到他們的鼓勵。到了高中,他才明白膚色無關緊要,內心和思想才重要。後來,他給病人進行腦部手術,打開頭蓋骨一看,人人都一樣。

作醫生一直是卡森的誌願。他高中畢業,拿獎學金進了耶魯大學,委實有些得意。第一年,他以為隻要輕鬆應付便可過關,但是期中考卻考得非常糟。學校輔導告訴他,除非期末考滿分,否則不能進醫學院。

他再度向神禱告悔改,考前徹夜苦讀,累到趴在桌上睡著了。他作了一個夢,清楚地看到有一個人在黑板上寫下一道題目,沒想到,考試時卷紙上正有那一題。那次考試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

在職業前途上,他曾借著禱告作出選擇,放棄到德州開診所的機會,留在當時薪資較低的醫學院。因著在這所教學醫院任職,以後他有機會與全世界頂尖的醫師交流,成為國際矚目的傑出人士。

縱觀自己的一生,卡森認為,他的成就並不是單憑自己的努力而來,大環境的因素有決定性的影響。美國先民的聖經信仰、立國時追求的自由平等、重視教育的傳統,都是幫助他邁上成功之路的因素,也是美國之美的所在。然而現今美國的文化主流卻有揚棄這些要素的趨勢,令他扼腕,並覺得自己必須站出來,呼籲民眾力挽狂瀾。


要合乎邏輯,而不是合乎政治

卡森在總統早餐會上的演講,主要內容其實已經發表在他的《美國之美》一書中。該書有一章名為《我們是猶太-基督教國家嗎?》。奧巴馬總統就任後曾刻意聲明,美國不是基督教國家,卡森顯然有意讓人重新思考這說法。

他沉痛地提到一次切身的經驗。1999年,由於科羅拉多州的科倫拜高中曾發生槍擊悲劇,他的一位朋友在該校設立獎項,鼓勵有美德與善行的學生,他受邀在典禮中演講。上台之前,一位學校職員提醒他,請不要提到神或耶穌基督,令他相當錯愕。

但他在結論中仍然講到神與美國建國的敬虔原則。群眾報以熱烈的掌聲,使他知道他不隱瞞自己的信仰、舉出社會蒙福與信仰的關係是正確的。

當今美國流行的“政治正確”的作法,就是在公開場所忌諱提到神,更不要提耶穌是救主。不少基督徒為了怕得罪其他宗教人士,不敢公開自己的信仰。卡森十分不以為然。雖然美國的國民來自各種背景和文化,但是移民來的人都想追求自由,宗教自由則是最根本的信條。

開國元老完全沒有將宗教摒棄於公眾事務的想法。美國曆史上每逢遇到危機,總統都會設國家祈禱日,請所有百姓一起向神尋求恩典。美國憲法主張政教分離,乃是要杜絕歐洲以教領政的弊端,絕不是要禁止在公眾場合高舉神的名。

事實上,美國的格言、歌曲、國家文件、紀念碑、建築物,都顯示這個國家敬畏神的傳統。這是使美國與世界各國有別的特色。美國有講究道德倫理的民風,因為建國原則所依據的聖經,是那位既公義又正直的神所啟示的。金錢是財富與權力的代表,而美國先民把“我們信靠神”印在鈔票和硬幣上,向全世界宣稱,他們信靠的不是錢,而是神。

卡森呼籲,當“政治正確”的勢力要把神推出美國人的生活,屬神的人必須勇敢站出來抵抗。不是報複,或像對方一樣采取不容忍的態度,乃是不容許他們將不敬虔的信念強加在自己身上。

卡森認為,自由思想與言論是美國主要的信條之一,如果被推崇“政治正確”的人士推翻,美國的建國元老在墳墓裏都會不安。在美國社會,應當強調的是合乎邏輯,而不是合乎政治。對於任何持不同意見的人,社會都應當尊重、善待;而政府的路線並不一定符合大眾的心意。


THINK BIG

卡森充分利用了美國的教育資源,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他非常重視教育的功效。

他發現,美國先民極強調教育,甚至二年級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已經很強;中學畢業考的題目程度也相當深。然而到二十世紀中葉,美國的教育顯然出現問題。六十年代公立學校的禱告被禁之後,學生的成績和品德也隨之下降。甚至在國際上,美國學校的成績也出現吊車尾的現象。

卡森曾寫過一本書,名字就叫THINK BIG,意思是: T-Talent, H-Honesty, I-Insight, N-Nice, K-Knowledge, B-Books, I-In-depth learning, G-God有的學校將THINK BIG懸掛出來鼓勵學生。

但幾年前有一位律師來找他們夫婦,說這標語不能掛在公立學校,因為其中的G代表神God,違反政教分離。恰巧他隔周要到最高法院領取“傑斐遜獎”,趁機就此谘詢一位大法官,大法官答複他說,懸掛THINK BIG絕不違憲。

憂心的卡森不僅提出改進教育的建議,還盡一己之力成立卡森學者基金。他發現,在中學裏被推崇、擁有光環的往往是體育選手,喜歡讀書的學生反而被譏為書呆子。

所以他設立獎學金,頒給四至十一年級成績優秀、有關懷情操的學生,每年為他們辦盛大的表揚宴會,頒發獎狀、獎牌,等他們上大學時便可領取獎學金。目前,“卡森學者”已有五千多位。


挺身而出,提醒政府

美國經濟下滑的事實,引發了對資本主義利弊的激烈辯論。左派人士想在美國進行徹底的改變,由政府來掌控國家的經濟。

但訪問古巴的經驗卻讓卡森發現,在這個嚴格執行政府掌控經濟的國家,雖然基本民生有所保障,但大多數人卻不快樂,他們更向往擁有自由和機會。許多人寧可在自由的環境中奮鬥,展現一己之長,得到相應的報酬,由此而獲得生活的保障,也不願靠著政府的配額過日子。

2010年,希臘和愛爾蘭政府瀕臨破產,無法繼續支付社會福利。這類例子讓人擔心,倘若經濟由政府一把抓,公家的計劃一直膨脹,最終可能毀了自己。卡森呼籲讀者,要堅定抗拒政府的超支和對稅金的胃口;人民要提醒政府,美國憲法對政府在百姓生活中的角色有清楚的定義和限製。這樣,美國政府就有機會從錯誤中學習。

卡森在成長過程中,常聽到周圍的人埋怨生活貧窮,但當他訪問印度、埃及、非洲等地後,讓他對貧窮有了新的看法。世界上有數億人每天生活費在美金兩元以下,美國許多窮人在其他國家裏會被視為相當富裕。

美國沒有既定的社會階級,因此一個人可以脫離貧困。這種自由何其可貴。今天,美國已是多元化社會,美國的種族可能是全世界最多元的,這是一項優勢,因為每一個種族都可以貢獻自己的優點。

卡森再三強調,由於在美國享受到豐富的自由,他才得以發揮自己的潛能。任何人在美國都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美國最偉大的地方。如果看見周圍出現侵犯自由的現象,卻沒有人有勇氣站出來,為自己所看重的價值說話,結局將很可悲。當年大部分德國人不同意希特勒的想法,但所有人都沉默不言,以致出現了曆史慘劇。

卡森鼓勵人們不要氣餒,終極而言,美國的權力仍在人民手上,人民可以讓自己不喜歡的政治人物下台,也可以用種種方式來影響媒體。敬畏神的人固然要有包容性,但若要我們改變生活來遷就所有的人,不單不實際,也對現有的文化不公平。當基督徒的生活模式遭到威脅時,我們不要保持緘默。

卡森警告說,我們必須肯定自己的價值,以確保得到公平的待遇。否則,“政治正確”的力量會逐漸模糊包容與接納的界線,最後我們會對自己是什麽人、代表什麽都弄不清了。

(本文轉載自《恩福》雜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