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正文

外科聖手約瑟夫·李斯特

(2015-04-30 06:32:25) 下一個

 

 
 愛修園


 

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生於一八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出生地在英格蘭的小城厄普頓。他的父親約翰傑克森·李斯特從小貧窮失學,長大後努力自修,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而且以自製顯微鏡著名,曾經以觀察紅血球的形狀而被選為英國皇家科學院的院土。母親海瑞絲是小學的曆史老師,他從小就聽母親以優美的拉丁文與法文,在草地上大聲地朗誦曆史文學。

由於父母親都是敬虔的基督徒,從小就要求嚴格的教育,以培養兒女成熟的個性,他們教導李斯特:“成為一個基督徒,在做事上就是能夠讓人家信任你牢靠。”“當你能夠了解書本的內容時,你才有權力決定這是不是你所要的東西。”李斯特就是在這種有嚴格、有愛的境中長大。

  當李斯特在托特罕中學念書時,他發現自己對生物學的喜愛,尤其是擅長動物素描,這提高了他對筋肉骨骼結構的興趣。至今他有四篇中學作業仍被博物館珍藏著,其中一篇《猴子與人結構的相似性》中繪有非常美麗的人體素描。他告訴父母,有一天要當外科醫生。十六歲的時候寫信給父母親:“今天學校給我們的主食是羊肉,我為羊肉的結構著迷,甚至想到這隻羊的可能外型,以致於忘了吃飯。”

  他以非常優秀的成績自中學畢業。等申請大學時,他遇到第一個難題。一八四四年的英格蘭,正值基督徒被壓迫的時期,如果在入學的考試上堅持自己是個基督徒,就無法進入第一流的大學。他沒有後悔地進入二流的倫敦大學,四年後再念醫科到二十六歲才畢業。在念大學與醫學院的九年期間,他都與一群基督徒在校外租屋共住一起,過著嚴格樸素的生活。

  因為受到母親的影響,李斯特除了必修課程之外,還選修法文與德文。他每星期給父母親寫一封長信,特別喜歡與父親討論顯微鏡下的觀察,這個習慣持續了十六年之久,直到父母病逝。

  李斯特在醫院實習時,也利用時間從事個人研究。二十六歲時發表了兩篇研究報告,其中一篇發現:眼珠的虹膜肌肉遇到強光時則收縮,瞳孔變小;反之,在黑暗時則放鬆,因此瞳孔放大。這種運動不是隨意誌能控製的,而是不隨意肌。這篇成果引起生理學老師夏比的注意,他為李斯特寫了一封信,推薦到他好友西米醫師那裏,當時西米是愛丁堡大學的教授,為英格蘭最著名的外科醫生。從此西米為他拓展一個新的視野,使得李斯特邁進一個新的旅程。

  西米一看李斯特,就覺得這個年輕人氣質非凡,值得信任。李斯特長期過嚴謹的生活,認真地學習,使得他不放縱、不輕浮,能夠在高度的壓力環境下,控製自己的情緒,完成任務。這是一個操手術刀、決定病人生死的外科醫生所必須具備的要件。

  西米醫師給李斯特三方麵關鍵性的幫助,第一是嚴格與信任。西米醫師頭一年要李斯特每天跟著他,仔細地記錄他每一個手術的細節,因為好的手術不在乎快、慢,而在乎了解每個問題的細節。一年以後,西米就讓李斯特自己判斷哪些病人可以由他開刀;進入第二年,他讓李斯特代替他到法國教別的醫生開刀,也開擴李斯特的眼界;第三年,西米讓李斯特取代他執行全部手術。李斯特寫道:“西米醫師的溫和與對職責的熱心,像是一股泉源,不斷傳給周圍的人;”“在手術病房中日以繼夜地開刀,鮮血、呻吟、割掉的器官……自己像是一個血腥的屠夫,但是我深知道我對了!在血淋淋的手術床邊是最適合我侍奉上帝的地方,雖然累,但是值得,為此喜樂。”

  第二方麵,西米認為一個好外科醫師需要認識其他領域的醫師,他的家經常成為年輕優秀醫師的聚會場所,李斯特在此認識兩個好朋友:約翰·布朗與克裏蒂森。前者一生奉獻在美國黑奴當中行醫,南北戰爭時為了拯救黑奴而死;後者是傑出的藥物學家。這些年輕的基督徒醫生,在相同的信仰與專業組合之下,成為一群醫學的耕耘團契,為人類推翻了許多錯誤的偏見與醫學的無知。


  第三方麵,西米將自己的大女兒艾格妮絲嫁給李斯特。李斯特經常出入西米醫師家,不知不覺地愛上西米的可愛女兒。一八五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兩人結婚,李斯特二十九歲,艾格妮絲二十二歲。李斯特謔稱妻子是“全天候的忠實助手”,因為她每天記錄丈夫的醫學報告達七到八個小時之久,還要清理丈夫在家裏常做解剖的動物屍體。她有一天在日記上寫道:“星期六上午又送來了一隻牛,但是丈夫太忙沒有時間處置它,隻好養在洗衣間,直到星期四。”

  李斯特一生發表了三、四百篇研究,大部分是她妻子這位忠實助手幫他整理的。他們一生都沒有孩子,但是兩人互相攜手,度過快樂無悔的一生,而且幫助了無數的產婦。以前難產的婦人,死亡率非常高,尤其是產後熱奪走產婦的生命,多於死在戰場上男人的數目。李斯特對消毒的發現,使得產婦的死亡率低到少有所聞。

婚後,李斯特出來開業,並在愛丁堡大學擔任講師,教授病理學。他的教導都反應自臨床的思索,講得太抽象,以致醫學院的學生除了一位外,通通退選。艾格妮絲寫道:“可憐的丈夫,每天準備五小時的課,去教導他惟一的學生。”不久格拉斯哥大學有教授缺,他去申請,因為不了解該所大學幕後的政治控製者,以致落選。李斯特夫婦不被外麵的挫折打倒,仍繼續保持他們對醫學的理想與熱愛。也許及早成為基督徒的好處,就是人生大部分日子都是單純與天真,不會將人生的逆境歸因於世界的醜陋,而認為出於上帝的美意就不會錯。

  李斯特開始在消毒醫學上下工夫,因為那是外科的瓶頸。以前的醫生盡量不進行外科手術,尤其是截肢手術,因為死亡率太高了。十九世紀初期禁用外科手術,因為成功率低於百分之二十五。死亡的原因是傷口複合的時間過於冗長,開刀傷口經常化膿生瘡,膿瘡產生敗血症,如丹毒鏈球菌在皮下組織的感染,使手術後的病人發高燒;或是膿瘡中之化膿菌釋出毒性,因血液中毒而使人死亡。當時的醫生都不知道這些知識,以致於醫生在給人手術或接生後,不知道要洗手,手術工具也不知道要消毒,穿著衣服也任它血跡斑斑地,就再給其他病人手術或接生。於是醫生自身成為疾病的傳染者,而且沒有醫生知道自己正默默擔任散布疾病的角色。

  李斯特認為這些病毒是來自外麵的傳播,所以提出醫生要仔細洗手,手術工具要高溫消毒,手術房要保持幹淨,病人的傷口要消毒、要綁繃帶,醫生要穿潔白的衣服,以免病毒進入傷口等等。這些論點引起很多醫生的反對,但李斯特於一八六五年後用這些步驟,尤其是將石碳酸溶於橄欖油中,做為傷口消毒之用,接二連三地醫治當時的許多絕症,而且手術後傷口不長膿。他就像聖經裏的好撒瑪利亞人,遇到受傷的人,“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路:十34)來做醫治前的處理。這些成功醫治的例子,消除了一切的反對聲浪,如今這些方法都成了醫院的正規步驟了。

 一八六五年另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巴斯德發現了微生物。李斯特與巴斯德成為一生的摯友,兩人被稱為生物醫學界最重要的貢獻者。李斯特說:“微生物的發現給醫學帶來一道曙光,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李斯特病逝於一九一二年二月十日,享年八十六歲。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