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要提出基督教是如何迷信或是反科學,最常被提出來的代表人物,就是伽利略。這位十六世紀的意大利天文物理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的觀察,發現地球是繞太陽轉動而聞名於世。
伽利略(Galileo)生於一五六四年二月十五日意大利的此薩(Pisa)。他的父親是個布商,也是業餘的音樂家。伽利略很小就受音樂藝術的薰陶,也學習繪畫。他的繪畫能力對於以後觀察天文後能準確的描述很有幫助。要上大學的時候,他的父親希望他能學醫,以後能過較好的生活,但是他對當時大學奉古希臘名醫伽利而感到厭煩,轉而學習較感興趣的應用數學。
他喜歡作實驗去驗證所學的理論。二十五歲時,他成了比薩大學的數學教授。當時他做了個有名的實驗,就是從比薩斜塔上丟下兩個不同重量的球,結果同時到達地麵,證實了當時亞裏斯多德的理論不一定全對。他在二十八歲時,到意大利北部的帕度亞(Padua)大學教授天文數學,這期間他製造了一台羅盤,是以對數為單位的,這個發明成為商品賣給航海的船員。他為了教船員如何操作羅盤,開始用很淺顯的文字來介紹這個儀器。日後當他就用這個寫作的方法來介紹他的地球轉動理論,使得全歐洲的老少婦孺都可以讀懂他的發現。
一六O九年在天文學的發展上是關鍵的一年,德國科學家開普勒著書講解天體的運動,接著同年六月,荷蘭光學家力普照(Lipperhey)發現二個凹凸鏡片可以做成望遠鏡。伽利略知道後立刻著手改良,自製一台可以放大一千倍的望遠鏡。
引起軒然大波
伽利略在“星夜的差使”一文中寫道,他起初拿起望遠鏡看天上的星象,是為求證數學的美與單純,沒想到一個嶄新的視野為他展開。他是曆史上第一個清楚地看到銀河、木星的衛星、太陽的黑子、土星及金星的人。更重要的是他看到月亮表麵的陰影,經過仔細地觀察,他認為那是地球擋住陽光的影子,而月亮表麵有規則的殘缺,等於是留下地球不同方向繞太陽的記錄。這個結論一發布出去,立刻讓歐洲沸騰。不久反對之聲洶湧而來。
整個反對的關鍵在於:當時意大利教廷人士認為伽利略的理論,違背了教會的信仰。當時羅馬天主教除了《聖經》以外,也認為中古世紀的教父理論是教廷的認定信條,所以采公元二世紀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Ptolemy)的“天動說”——即地球寂然不動,動的是太陽。伽利略卻認為,他的發現可以解救教廷脫離錯誤傳統的教條,他堅持隻有《聖經》才是無誤的唯一權威,於是挺身而戰,他在“給公爵夫人克裏斯蒂納的信”中寫道,他的發現是“削平了崎嶇的道路,給要認識聖經的人展開了一條大道”。
他對反對他的教廷人士辯稱:“有人指控我的發現是暗示《聖經》有錯,我卻認為我在物理上的精確研究,更是印證聖經的準確性…… 可是有些不懂天文的學者,以自己無知的詮釋,來封閉別人對聖經更深認識的道路,而且不準別人提出對他們詮釋聖經的質疑。可是人都是有偏差的。因此,隻有相信《聖經》是絕對真理的人,才有勇氣對世界上任何偉大的理論提出挑戰!”
《聖經》是絕對的真理
“對我來說,地球繞太陽是很明顯的,神已把太陽擺在天空(創:17),而地球在太陽的外麵,很簡單的,地球勢必繞一個神已擺好位置的太陽旋轉。”有人說每日看到日出日落,所以是太陽繞地球轉,伽利略反駁道:“這像人坐在行駛的船上,不覺自己在動,反而以為海水在動。”
有人宣稱伽利略是異端,伽利略寫道:“這是毀謗臨到我,因為他們知道我對信仰的重視,而要傷害我…… 宗教如果是忽略事實,而隻以自己的信心去堅持自己的解釋,我認為這種信心隻是一種魯莽的無知,而非《聖經》裏真正的信心…… 我們知道真理不會互相抵觸,所以如果物理的理論是正確的,所得的結果必定由正確的認識聖經得到印證。所以物理足聖經的詮釋者。”
“有人說《聖經》裏不是多處提到太陽繞著地球轉嗎?(如詩113:3)聖經既然無錯誤,那提出地球繞太陽的我,是真的相信《聖經》無誤嗎?我相信《聖經》是無誤的,但是並不是說聖經的每一句話都是人所能了解的,《聖經》裏有些是用淺而易懂的方式來表示,但是裏麵有深奧的含義。用太陽繞地球是為了讓—般人以日常的經驗,來了解神的作為…… 事實上《聖經》也有多處提到地球是被懸在空中(伯26:9),而且是神讓地球移動,而太陽不移動(伯9:6—7) ,所以《聖經》為了讓許多人認識神的作為,以致所用的字句此其背後的意義要淺顯很多…… 就如《聖經》所記: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
“神的作為人所能知道的,原來是在神所創造的大自然裏(羅1:20)…… 所以大自然的法則是不隨時間而改變的,但是這些法則不是—般人所知道的。物理學家的任務就是去認識大自然隱藏的法則。因此,我相信創造天地的神,賜給我們感官、理智、聰明是有目的的,要我們去用,以獲得更多的知識…… 以幫助人,對神有更真實的認識。”
如同大槌敲醒
伽利略又說:“神的作為除了顯現在大自然以外,更細膩的是:藉著聖靈感動神的仆人,寫在《聖經》上。因為人藉著物理來認識神仍然是有限的…… 神知道人無法用科學或其他任何方法來更明白神,於是直接藉著聖靈來說…… 所以《聖經》不是告訴我們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例如,沒告訴人天體運動的理論,這是人自己要用智慧去尋找的。《聖經》是告訴人,人的智慧不及的地方——尤其在救贖方麵。在人智慧不及之處是需要用信心去接受的。所以《聖經》是告訴人,如何藉著救恩到天國的途徑,而不是在講解穹蒼中的星球是如何運轉…… 神是藉著大自然去彰顯它的工作,而藉著《聖經》來啟示他自己。因此一個科學家應該同時喜好聖經與享受大自然。”
伽利略的見證,在那個時代裏,如同大槌敲醒很多人,使他們對於真理有更多的深思,他的作品裏明顯的顯示他對《聖經》的了解與對真理的清楚。這些作品雖然在當時仍在教廷的管製之下,而伽利略也遭長期的禁足。但是真理是無法被關閉的,不久物理大師與虔誠的基督徒——牛頓,自英倫海峽的對岸也響起了回應。
伽利略死於一六四二年(正是牛頓誕生的那年)。他對科學的貢獻在人類曆史上將永垂不朽,而他對《聖經》真理的持守,在天上將永被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