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進化論──虛假的真實

(2015-04-24 05:30:42) 下一個

從一開始,進化論的基礎是“相信”,而不是進化論者所標榜的“科學”。

 

文/約瑟

 

一個小女孩問她的母親:人是怎樣來的?母親回答說:神創造了亞當和夏娃,他們有了小孩,從此就有了人類。

 

小女孩又去問她的父親同樣的問題。父親回答說:許多年以前有一些猴子,人類就是從它們變來的。

 

小女孩感到困惑,就回去問她的母親:媽媽,為什麽你告訴我人類是神創造的,爸爸卻說人類是從猴子變來的呢?

 

母親回答:親愛的,這很簡單。我告訴你的,是我的家族的起源,而你父親告訴你的,是他的家族的……

 

“人是怎樣來的”這個問題,不同信仰的人,會給出不同的回答。譬如基督徒認為:神在六天內創造了時空和天地萬物,包括人類。而進化論者卻說:生命是從“原始湯”中偶然產生,通過基因突變,適者生存,經過數十億年,逐漸進化……

 

很明顯,創造和進化這兩種觀點,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那麽,究竟哪一種正確?

 

生命難以自發起源

 

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一書中,隻談物種起源,避談生命起源,因為他無法解釋。

 

生命不能從非生物產生,這已為巴斯德的實驗所證實。但進化論認為,生命可以從“原始湯”產生。1953年密勒在實驗室中成功生成氨基酸,似乎為此提供了證據。但這實驗,完全是在人工設計的無氧特定環境下進行的,而地球的“原始環境”卻有氧,並不符合“原始湯”的條件。這些氨基酸最多是現代化房屋的一塊磚而已,並不能代表生命的產生。

 

氨基酸存在左旋和右旋兩種形式。兩者的分子結構完全相同,但其立體結構卻正好相反,有如鏡中映射或人的左右手。密勒實驗室合成的氨基酸,左右旋各為50%,但人體內的氨基酸卻是左旋形式(如果在左旋鏈中有一個是右旋,就會破壞整鏈)。

 

即使自然界能生成氨基酸,那麽這種左右各半的氨基酸,仍不能產生生命。而且,如果自然界好不容易真產生一個原始細胞,細胞生存的時間如此短暫,又如何在死亡之前產生複雜的DNA密碼來繁殖後代?否則,細胞死亡,一切就都要從頭開始。

 

但進化論卻相信,生命就是可以如此產生。可見,從一開始,進化論的基礎是“相信”,而不是進化論者所標榜的“科學”。

 

機率證明不可能

 

隨機進化,意為進化都是偶然碰巧發生的。實際上,沒有人會相信,像電腦這樣複雜的結構,能未經設計而碰巧自行生成。但卻有人相信進化論,相信複雜得多的人體能不經設計,從非生物“隨機進化”而來。

 

從數學機率上看,這雖非不可能,但可能性非常之小,小到實際上已屬不可能。據科學家計算,進化出人的機率,約1:102,000,000,000。這是一個非常小的機率。在數學統計上,根據Borel定律,任何低於1:1050的機率,都屬不可能發生。

 

此外,這裏還存在著一個量與質的區別。如果要猴子從浩大的圖書館中,隨機抽取出某部著作,即使其機率接近於“零”,仍有可能做到。但如果要猴子用打字機打出文章來,雖然在概率統計上仍屬可能,但實際上卻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為後者含有信息,必須通過智慧構思,而前者則不需要。進化過程遠比打文章複雜,如果不通過智慧設計,怎麽能自行發生?


退一步說,即使米勒等人的實驗確實在原始大氣中實際發生過,也就是說,假定氨基酸等能在原始大氣中由無機物產生,這離生命的起源仍然還有遙遠的距離。生命有許多特點,最主要的是要有新陳代謝(metabolism)和繁衍後代reproduction)的能力。這兩種能力都來自於DNA的功能。生物的新陳代謝是由基因調控的。基因是DNA的片斷。除少數原核生物(主要是植物病毒)靠RNA繁殖外,絕大部分生物都由DNA的複製進行繁殖。所以,要產生生命,首先要產生DNA(或RNA)。最簡單的生物噬菌體(專門吃細菌的病毒)就主要是由一個外殼和內含的DNA分子組成的。但DNA的自然形 成麵臨著兩大難關。

DNA本身並不複雜,是由四種不同的核亙酸相聯而形成的長鏈。複雜的是DNA分子中這幾種核亙酸排列的順序(Sequence)。DNA正是借著這四種核亙酸的不同排列順序產生了不同的基因,並由此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及其他生命所必須的化合物,進而發展出不同的生物性狀。正如在第一章提到的那樣,這四種核亙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然而這些巨大的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中,隻有一種可能性是可以產生第一個生 命的。隨機產生這一正確組合的可能性之小就不難明了了。

梁斐生博士曾引用過一九六七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愛根博士(Manfred Eigen)的演講中所說的話:“一個含有221個核亙酸的分子,其複雜程度的數學量等於這些核亙酸所能形成的不同排列的總和一共是4^221(4的221 次方)或者是10^133(10的 133次方)”,而“10^105個這樣的分子就足以充滿整個宇宙!”這10^133次隨機組合之中,隻有一次組合是可以產生第一個生命的。這是什麽意思呢?如果讓這10^105個分子隨機組合,令組合的速率為每秒一萬次(10^4),假設宇宙的年齡為三百億年(10^18秒),那麽,從宇宙形成到現在,一共可以產生的組合方式是10^127次 (10^105x10^18x10^4),還不足以產生一個有正確核亙酸排列組合序列的DNA分子2!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資料,最簡單而“有生命”的蛋白質分子至少含有四百個氨基酸。也就是說,需要至少由一千二百個核亙酸組成的DNA分子使該蛋白質能夠產生。人們在最簡單的原核生物中看到的DNA分子,含有幾千個、而不是221核亙酸。可見,無論宇宙的年齡有多長,“進化”速率有多快,單靠隨 機組合而產生第一個生命所必須的DNA分子的可能性幾乎等於零。

其次,DNA分子形成時,需要各種黴的參與;而黴是一種蛋白質。但是,蛋白質要在DNA鏈上的基因的指控下才能合成。象“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的問題一樣,在第一個生命產生之際是先有DNA分子呢,還是先有這種DNA形成時所必須的蛋白質(黴)呢?答案是,必須兩者同時形成,缺一不可。憑機遇單是形成DNA分子已幾乎無可能,更何況還要靠機遇同時形成各種黴聚合。如果一定要用進化的、隨機產生的觀點來解釋第一個DNA分子的形成,未免太牽強了。

DNA複雜、有序、含特定信息

 

任何密碼,都是先有目的,後有編碼、製造和解碼,以傳遞和表達信息。這種信息具有極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不可能無目的地偶然產生。

 

DNA是由四種氨基酸組成的卷曲雙螺旋體。人體細胞中貯存的DNA密碼,相當於30至50億個字母長,或1,000本500頁長的書。這些密碼含有人體所有的結構和功能的指令。顯然,如此長和複雜的密碼,是不可能無目的自行產生的。

 

突變幾乎全為致病

 

動物具有本能。本能是生來就有的,不是後天獲得的,也不會改變。候鳥,甚至小小的蝴蝶,能飛渡重洋,往返數千公裏,而且每一代都去同一地點。這是因為所有的相關信息和指令,都已預先設計好並貯存在其基因庫中,而不是由一代代的經驗累積起來的──飛渡大洋半途而返並無意義,也不能由逐漸增加距離來完成。

 

後天經驗不能加入基因庫中。人類中的天才,其專長往往僅限於其本人一代,既不得益於上代,也無法傳承至下一代。

 

DNA必須保持穩定,才能發揮正常功能。放射線和化學物質等,常會損害DNA,使之產生突變。但DNA有自動修複損害的能力,所以突變較少發生。一旦發生,往往造成病變。至於有益的突變,可以說絕無僅有。

 

進化論所舉的一些例子,實際上並不是進化,隻是種內變異而已。例如,細菌會產生抗藥性,是進化論者常用的一個例子。當細菌接觸抗生素後,一些細菌之所以未被殺死,是因為其基因庫中原有的抗藥性已有所表現。否則,細菌在接觸抗生素後會立即被殺死,根本來不及進化。

 

此外,據最近報導,在古老地層中已存在有具抗藥性的細菌,而古時根本沒有抗生素。

 

人種有黑、黃、白之分,但都是人。狗的大小形態可相差甚大,但仍都是狗。大狗也並非是從小狗進化而來。進化論提出的這些變化,通常稱之為微進化,但實際上隻是種內變異,並非種間進化。

 

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一書中,還提到了兩個會對他的理論造成致命打擊的問題:一是無法解釋像眼睛這樣複雜的器官是如何進化的;二是缺乏進化過程中的過渡環節。

 

不可簡約的複雜性

 

達爾文無法對眼睛是如何進化的做出解釋,是因為眼睛具有“不可簡約的複雜性”。眼睛就像一個全自動照相機,由機體、精密透鏡、快門、底片等組成。但眼睛要比照相機複雜得多。照相機所成的像是倒置的,眼球也是,但卻能通過視神經交叉至對側,經大腦自動調整為正像。成像不但是彩色,而且由兩個對稱、協調的眼球,合作產生立體影像。

 

這種複雜的視覺係統,必須完整存在,才能有功能。也就是整個係統的各種有關部件,都必須同時存在,相互協作,才能發揮功能。隻有個別部件或半成品,都沒有意義。所以,眼睛是不可能逐步進化的。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一個老問題,也是進化論難以解答的問題。有性生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必須有兩個完全獨立、互不相幹的個體,從生殖細胞、內分泌、生殖器官到生殖行為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單方麵無法產生後代。

 

但是,雌雄兩個互不相幹的個體的生殖係統,又如何能平行進化?況且,進化過程需要很長時間。如果這是從無性生殖進化而來,那麽在有性生殖係統完成之前,這些半成品個體,又是如何繁殖後代的?

 

這種不可簡約的複雜性,在生命體中比比皆是。進化又怎麽可能?

 

缺失的環節仍舊缺失

 

進化論最大的困難,是缺乏化石證據。從達爾文以來的一個半世紀中,雖然進化論者聲稱,已經在化石證據上,找到了一些“缺失的環節”,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證據,往往由碎片拚湊而成。或者,隻根據極少碎片,比如一小片頭蓋骨,甚至一顆牙齒,就按照進化論的要求和藝術家的想像力,塑造出一個猿人的形像來。

 

更有甚者,指鹿為馬,弄虛作假。例如,以進化論教科書中常出現的過渡猿人來說,所謂的拉馬猿人,是由幾枚牙齒和幾塊碎顎骨而來,後被證明為猿猴。爪哇人隻有六塊骨頭和牙齒,最後還被鑒定出是大長臂猿的骨頭。尼布拉斯加人僅有的證據為一顆牙齒,後來證明是豬的牙齒。至於近來頗為熱門的露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一書 西,已被認定為非洲猿猴(進化論的教科書,卻不顧事實,仍稱其為過渡猿人)。

 

如果人是從無機物經過億萬年進化而來的,那麽進化過程必有一定的連貫性,各階段的化石數量也應大致相當。但至今為止,發掘出的化石已有無數,就是缺乏可為進化論作證的過渡型化石,而且缺乏所有進化階段的過渡型化石。即使有一件或數件化石合乎進化論的要求,也沒有代表性,因為無法排除畸形或另一種未知物種的可能性。

 

以虛假的證據彌補空缺

 

由於進化論既無法證明,又缺乏證據,進化論者就千方百計地為進化論找根據,甚至造假。已被證明造假的有很多,下麵隻是最著名的幾個例子:

 

皮爾當人曾被鑒定有50萬年之久,後經證明,係由現代黑猿的下頜骨和人的顱骨拚湊而成,還用藥水泡過、牙齒銼過。

 

胚胎同源,一直是進化論的主要根據之一。從魚類、兩棲類、禽類、哺乳類到人的早期胚胎圖,長期以來一直放在教科書中,以顯示其相似性。實際上,早在一百多年前,始作俑者海格爾,就已承認他是造假。他不但把不相似的畫成相似,並把某些胚胎的大小改變了十倍之多。奇怪的是,在發現造假後,這幅圖仍放在生物教科書中,長達一百多年,作為進化的證據。

 

黑白蛾的變化,也是教科書中進化論的經典之一。根據進化論的說法,英國棲息在樹幹上的斑點蛾,在19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工業革命造成空氣汙染,使樹幹變黑,以致白蛾易被鳥吃掉,剩下的就多是黑蛾。但到1950年以後,空氣汙染減少,樹幹變白,又變成以白蛾為主。

 

這圖也一直被放在教科書中,作為自然選擇的證據。事實上,這種蛾隻在夜間才棲息,但不在樹幹上。樹幹上的蛾是人為放上去的。而且這種變化也隻是種內變異,並非種間進化。

 

進化論首先排除了神創造的可能性,然後以進化論的觀點,設計出進化的過程,來彌補否定創造所遺下的空缺。但是,進化論無法解釋生命的起源,以及進化過程是如何進行的,也找不到令人信服的證據。不可簡約的複雜性和數學機率,都否定進化發生的可能。反之,從生物的各從其類和不可簡約的複雜性,到挪亞大洪水以來地球大氣層和地層的改變等,無不證明聖經的正確,指向神的創造。

 

至於有人認為,神利用進化過程來創造,筆者認為並不符合聖經。如果硬要將神的創造,與進化論加以調和,實質上是對兩種不同世界觀的調和,結果隻能使信仰遷就世俗文化,起到使人懷疑聖經的作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