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尋找治霾的精神支點

(2015-03-03 07:03:04) 下一個
以生態為中心、以人類為中心,還是以上帝為中心,這三種取向決定了人對待自然的態度與行為。要找到治霾精神支點,在技術性的應對之外,在人心中撬動一場深刻而持久的變革——與環保有關的世界觀、價值觀的變革,而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補丁策略。

恰好在2014年兩會前,有媒體報道,中國欲耗資5億元在北京懷柔建設世界最大的霧霾實驗室。2014兩會上,霧霾成為意料之中的熱點話題,環保部的記者招待會幾乎成為了“霾”怨會。

1974年,中國蘭州西固地區發生了首次空氣汙染事件,距今剛好40年。據人民網信息,據國際醫學界權威雜誌《柳葉刀》發表的相關報告,40年間,霧霾導致中國人的肺癌死亡率上升了四倍之多,導致120萬人早死。當年倫敦花了五十多年時間才摘掉“霧都”的帽子,難怪媒體報道,北京已經有人等不及,一家涉外學校花費500萬美元為學生們建了一個防霾帳篷。

更有意思的人,是熱衷傳播傳統文化的於丹。她在2014年的微博言論被網友戲稱為“精神除霾法”——“關上門窗,盡量不讓霧霾進到家裏;打開空氣淨化器,盡量不讓霧霾進到肺裏;如果這都沒用了,就隻有憑自己的精神防護,不讓霧霾進到心裏。”

麵對霧霾,不能靠精神勝利法,但確實要找到治霾的精神支點,或稱“心靈環保”,在技術性的應對之外,在人心中撬動一場深刻而持久的變革——與環保有關的世界觀、價值觀的變革,而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補丁策略。

“自然至上”的陷阱

若要以傳統文化應對現實問題的挑戰,不必非得跟隨於丹的心靈雞湯的套路。其實,環保主義者確實曾轉向東方尋找思想資源,在道家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裏看到了以東方救濟西方的理論可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名言,“自然”具有最高價值,是一切的終極根本。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萬物是平等的,沒有貴賤高下之分。這很接近西方以生態為中心的觀念。但是這個“道”,自己不會開口說話,也不是誰都能搞懂的,隻有聖人才能琢磨明白。
西方深層生態學者與極端動物保護主義者認為,人在自然生態麵前沒有任何優先性,而被保護的自然、生態或動物都無法開口講話,所以就隻好由少數專家、精英代言。這與老子似乎是隔代的知音。
這種理念最大的危險在於,隻有少數精英懂得什麽行為對自然最好,發出公眾無法反駁也無法證偽的權威意見,公眾隻有服從的份,於是專家治國就取代了民主製度。如果這些成為現實,或許霧霾除掉了,心霾卻更濃——人類將不得不痛苦地選擇,是否願意在天高氣爽中做一個被剝奪了自由的奴隸。
如果自然被過度高舉,將導致人的創造和自由無法獲得應有的尊重和肯定。因為人生和曆史的最高價值不在於自由和創造,而在於模仿自然的和諧和秩序。
這種世界觀所追求的烏托邦是 “小國寡民”:即使有機器,也不使用;雖有車船,無處可坐;鄰國相望,雞犬相聞,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來。這幅圖景值得每個以環保為終極追求的人士深思。
另有一些環保人士選擇重新擁抱萬物有靈的泛神論,以為維持自然在原始巫術信仰中的神聖麵紗,就可以阻擋人類破壞環境的步伐。這也無非是想為環保行動獲得世界觀層麵的根基和動力,卻誤入歧途,因為要讓人類重新回到巫術世界,認為每棵樹上都附著一個精靈,因此絕對不能濫砍濫伐,實在有點難。

回到《聖經》的環保價值觀
人對待自然的態度不外乎三種取向:以生態為中心、以人類為中心、以上帝為中心,這些取向決定了人對待自然的態度與行為。
16世紀以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不斷強化。康德提出人的目的是絕對的價值,培根認為科學的目標是了解自然的奧秘,從而找到征服自然的途徑;洛克認為,對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這種極端的人類中心論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主導觀念,也是根植於工業文明內部的基本價值觀,造成了人類對環境的肆意破壞和榨取。
第三種以上帝為中心的自然觀,由生態神學提出來,意在提醒人們注意古老《聖經》中的環保智慧,糾正以往對《聖經》的誤解和偏見,幫助現代人重新調整與自然關係。
它認為自然與人都是上帝的美好創造,人類並非萬物的中心,人和上帝有特殊的關係,上帝將管理大地的責任交給人,人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用是中介性的,即在上帝麵前,人代表一切受造物;在自然萬物麵前,人代表上帝。人的這一雙重角色,決定了他對自然應有的態度,他同時要跟上帝和自然相交共融,並且要為在曆史中用罪惡汙染了自然而對上帝負責。
《聖經》在舊約中,每六天就有一個安息日,在生態學上的意義主要不在於人類應當在第七天停止工作休息,而是人類不可過度幹預環境,至少可以保證自然在每個第七日擺脫人類的幹擾。安息年則規定每到第七年就要叫地歇息,不耕不種,保證大地休養生息。似乎中國道家清靜無為的智慧,在《聖經》裏被猶太人以製度安排帶進了實操的層麵。
《聖經》中首次記載的環境汙染事件,是在第一樁殺人案發生之時,兄弟相殘的血滲入大地,使人受到咒詛。首次記載自然的破壞,是上帝因人的罪惡而用洪水滅絕所有受造之物,除了挪亞方舟上的人和動物之外。之後,上帝不僅與人,而且與地上的萬物立下生態之約,承諾保存整個受造界。但人卻不斷傷害大自然。可見人心的罪惡不解決,環境問題也無法根本解決。
美國聖經學者萊特說:當人類選擇反叛上帝,其悖逆與墮落就影響了周遭整個物質環境。上帝對亞當說,“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人類既是地球上占有優勢的主導物種,其罪惡也注定對整個自然界產生廣泛的影響,人將掙紮和暴力帶進與自然的關係。
《聖經》在哈巴古書中指責巴比倫人惡貫滿盈的惡行時,將戰爭中受害的人和巨大的環境浩劫並列在一起,越戰期間美軍大量砍伐破壞森林、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在波斯灣造成的生態浩劫,都讓先知所言活現在今日。
反躬自省,我們作為基督徒,也常常忽略了《聖經》中上帝對人類托付的管理環境的責任,被人自私的欲望和功利文化裹挾,一邊愛上帝一邊卻糟蹋他所愛的一切,破壞上帝眼中看為甚好的自然。
管理不是剝削,管理不是利用,《聖經》的管理模式滿有恩慈、憐憫和謙卑。我們必須警惕,不要把關懷自然變成服事自己,丟失了上帝讓人類“治理這地”的托付。
成為基督徒,就是被呼召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生命的目標不是擁有,而是施與;不是控製,而是分享。一旦將自然和人自身視為資源竭力攫取和控製,人類就走上了岔路。
當人為滿足自己的貪欲,生產了如此豐富的產品,漫天的霧霾卻尖銳地揭露,我們的勝利,已經同時成為我們的挫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灜客 回複 悄悄話 基本認同樓主的精神支點的說法。
中國今天的貧富差別巨大,窮人消耗的能源並不大,主要是有錢人的生活耗費了很多能源,應當是超過了先進國家的平均水平。有錢任性,富人可以住寬敞的高級房子,開大排量的高級車,可以買下許多並不使用的消費品。他們覺得這是自己掙來的錢,愛怎麽花就怎麽花。按照宗教的觀點,不把人生僅僅理解為今生,認為還有來世。如果今生窮奢極欲,來世就會變成一個窮鬼。日本人也有很多有錢人,但他們相對節儉,以窮奢極欲為可恥。其實中華文化中也有清貧思想,值得今天的人們去崇尚。沒有整個民族的文化意識上的崇尚節儉,鄙視奢侈的變化,有再多的環保措施也是杯水車薪。
獨上南島 回複 悄悄話 漁夫和金魚裏的老太婆,隻有一隻破木盆,不高興。
老頭子救了神仙金魚,於是得到財富的回報。
財富越來越多,結果老太婆越來越貪婪,天氣越來越可怕!金魚隻得一走了之,財富也消失,最終回到開頭,陽光藍天再現,老太婆守著原來的破木盆,一切回歸自然。
人人想發財,做官,做人上人。人人要大房子,人人要開汽車,人人要享受奢侈,吃美食,周遊世界·····就這樣的現實,你一百個柴靜,拍一千部電影,能回到原始社會嗎?
算了,大家都省點精神,修身養性,生死由命,富貴在天。這麽汙染的地方,百歲老人還不少,這又是什麽原因?
springdale 回複 悄悄話 人類貪婪奢侈,崇尚消費主義,使這個地球二百年後不再適合居住。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