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媽”凱蒂與她收養的女兒們)
2010年一個下午,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貝絲·克拉克(Beth Clark)抵達烏幹達,為尋找一個生於1989年的21歲美國女孩,14個烏幹達孩子的“單親媽媽”。
輾轉到達一個叫梅色賽的農村,貝絲被眼前怵目驚心的景象震撼:臭水溝的汙水和淤泥在大太陽下暴曬後發出刺鼻的臭味,一個個病懨懨的孩子沒精打采地四處窩著。“真是苦難人間,”她回憶第一印象,刻骨銘心。不過,她很快被一連串“媽咪”聲吸引。
她看到了被稱為現代“最年輕的特蕾薩修女”的凱蒂·戴維斯(Katie Davis)。當時,這個漂亮的白人女孩正應聲走向兩歲多的“女兒”娜朋戈。貝絲眼前娜朋戈瘦小的身軀幾乎無法承受自己腫脹的肚子,髒兮兮的皮膚布滿不知名的疙瘩,小嘴巴上還有個紅腫流膿的大傷口。
凱 蒂走向這個虛弱的小女孩,溫柔地抱起她仔細檢視。幾分鍾後,她帶著貝絲前往朋友芮妮家,給孩子好好洗了個澡。然後,她跪在娜朋戈麵前,替她除掉腳上的恙 蟲。當凱蒂努力把那些藏在小女孩皮膚下的“烏幹達大麻煩”挖出來時,她沒有亂動尖叫,眼睛連眨也不眨,隻有幾滴眼淚緩緩滑落。
2005年,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16歲的凱蒂,像小公主一樣坐在爸媽中間,準備吹滅生日蠟燭,然後享用自己超愛的壽司——為了給自己的寶貝女兒慶生,凱蒂的爸媽特意挑選了她最愛的日本料理店。
“等等,凱蒂,你的生日願望是什麽?”爸爸的問話暫停了大家的說笑聲。
“高中畢業後,讀大學之前,我想先去做一年義工,幫助有需要的人。”凱蒂歡快地說。
不料這回答令慶生家宴上輕鬆愉快的氣氛風雲變色。凱蒂是認真的,身為基督徒的她在此之前一直詢問神在自己身上的心意和帶領。她在剩餘的18個月高中生活裏,常常因著想起自己餐桌上的話,就上網搜索關鍵詞“孤兒院”,想找到當義工的渠道。
後 來,一家在烏幹達的育幼院給凱蒂回複說亟需義工。“我高興極了,爸媽也同意,”凱蒂說,但父母從內心裏還是希望她到當地一看就打消念頭。尤其是爸爸,對於 她不能按時升學一事心有鬱結。最後他決定和寶貝女兒一起去烏幹達待一個禮拜,好仔細看看這個地方到底哪裏有吸引力,同時也要確保女兒安全。
在烏幹達待了一周,凱蒂的父親極力要勸她回家。“他不喜歡肮髒的環境,不喜歡各種疾病肆虐,不喜歡一些男人對白人女孩說話的方式和打量的眼神。”但他也承認,看到女兒在這裏由心而發的充實和滿足。
(當地肮髒的環境中忍耐等候食物的孤兒們)
爸 爸最終選擇一個人回家,而凱蒂也不知道,自己生命的軌跡從此將完全變化。昔日的高中班級班長、舞會人氣女王;還有在世人眼中因成績名列前茅而可能擁有的一 切遠大前程;曾穿著漂亮鞋子,開著超帥跑車,和可愛型男約會;還有父母夢想著她要念哪一所美麗的大學……一切都過去了,她承認自己曾深愛這一切並一直心安 理得享受其中。
“但我又深愛耶穌,而且因著我對耶穌的愛,使我對自己規劃的人生方向以及別人對我的期待,漸漸有了不同的看法”。凱蒂說。
凱蒂最早打算在烏幹達待一年就回美國上大學,回歸正常生活。但一年後,她發現自己再也回不去所謂“正常”的生活,因為“我找到了生命的真諦,而且不可能假裝我從來沒見過、沒關心過生命中出現的這一切”。
於是她選擇了跟從耶穌,放棄原本的生活,並且這一次是永遠的放棄,“不再回頭了”。
她放棄了大學。可愛時髦的衣服不要了,黃色小跑車不要了,連男朋友也甩了。“每個人曾覺得重要的東西,我現在一樣也沒有。在烏幹達,我未來沒有退休金,有時候連電都沒有。”凱蒂說,但自己擁有一切個人覺得最重要的東西:喜樂、平安。
“這份喜樂與平安來自比人間更美好的地方,超越了人類的想象。此刻的我擁有最快樂、最富足的生活。耶穌毀了我的生活,打破了我的人生,然後把一個個碎片拚湊成一個更美好的生命。”距離16歲生日相去6年後,凱蒂如此回憶說。
凱蒂居住的是一個約兩平米的小房間,在當地教會牧師家後麵。牧師的家和孤兒院相連。孤兒院有102個孩子,年齡從2歲到18歲不等。初來乍到的凱蒂看到的他們,髒兮兮的衣服、頭上的皮癬、鼻孔周圍幹掉的鼻涕;還會看到老鼠和蟑螂就在孤兒院宿舍的水泥地上爬來爬去。
“我無法解釋自己為什麽對這一切都覺得很OK,一定是神的恩典,讓我自己都無法理解為什麽會對這些孩子有股莫名的愛。”凱蒂說。
“我看著他們小小的臉龐,感受著這份難以想象的愛,明白了神看著我時是什麽感覺。”凱蒂看著孩子們帶著他們用石頭和泥土做成的禮物跑過來找她,似乎看到她將自己汙穢、殘破不堪的生命交付給神,於是祈求他將殘破的自己化作美麗的生命。
從抵達烏幹達那一刻,凱蒂就開始忙個不停,一會兒要照顧小嬰兒,一會兒又要念書給小小孩聽,然後再和還不到上學年紀的孩子們玩耍,再逗5、6歲的孩子們開心,忙得不亦樂乎又累得半死。
難 忘的是第一天教課的時候,凱蒂一踏進那間由穀倉改建的教室,此前隻是一名中學生的凱蒂有些不知所措。有人忍不住笑了出來,還有些孩子卻嚇得大哭,他們完全 不知道上學是怎麽回事,而且沒有一個人會說英語。有些孩子從來沒見過白人,嚇得發抖,而有些孩子則覺得很新奇,小心翼翼摸摸她的頭發,拉拉她的手,仔細觀 察她白色肌膚上深藍色的靜脈。
(孩子們用凱蒂聽不懂的語言向神禱告,單純地和神相聚在一起)
凱 蒂一天裏最開心的時刻,是孩子們上床睡覺前一小時,孤兒院規定要禱告、唱詩歌讚美神。“孩子們在一起用心唱歌、歡笑、呼喊,用一種我聽不懂的語言禱告。他 們是如此單純地和神相聚在一起,這份強烈的‘神同在’的感覺,是我以往從來沒感受到的。”凱蒂沉浸在孩子們對主的愛和禮讚中,他們散發的活力和爽朗的笑 聲,使她常常忘記這些孩子都是孤兒。
種種深刻的愛的體驗,讓凱蒂突然由心發出感歎:“我和這個國家談戀愛了!”
凱蒂與烏幹達的“蜜月期”很快被現實中另一種“苦澀的甜蜜”取代。那是因為有一天遇見了愛害羞的6歲男孩戴瑞克,這個“臉龐如天使”的孩子跌倒撞破了頭,雖然很痛,但是他努力想要不哭,隻是淚水還是從眼眶滑落。凱蒂把他抱到腿上。
“這 是我永遠無法忘記的一刻:六歲的稚嫩臉龐上那對看似百歲的眼睛,在這麽短的生命曆程裏,他目睹過太多悲傷,見識過比大部分人一輩子經曆過的多得多的悲 劇。”凱蒂在日記裏寫道,她知道懷裏的這個孩子,曾親眼目睹自己的父母和手足在烏幹達北方的內戰中慘遭殺害。他知道真正的恐懼、真正的饑餓和真正的絕望是 什麽。
(凱蒂抱著年幼的孤兒,孩子臉上漾出了笑容)
在 為戴瑞克憂傷的同時,凱蒂卻突然被神長闊高深的愛所感動。那天,在大雨傾盆的烏幹達,有個小男孩不小心撞破了頭,他無處哭訴,內心久經折磨的痛楚無人知 曉,惟有神知道。“神計劃好要讓我在那裏出現,讓我有幸去好好愛這個孩子。”凱蒂揉揉他的背,握著他的手,然後又搔搔他的癢,用一種他從未體會過的方式關 愛他。
慢慢地,戴瑞克憂傷灰暗的雙眼漸漸明亮起來,然後開懷大笑。他們就那樣坐著好一段時間。戴瑞克一句話也沒說。凱蒂問他要不要去玩,他搖搖頭,看著她,“那表情好像在說:‘我可不可以永遠一直這樣待在你懷裏?’”
那天,凱蒂知道神籍著戴瑞克提醒她,自己在烏幹達的目標甚至整個人生活著的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去愛。
後來又有一天,9歲孤兒艾格尼絲被倒塌的房子壓傷後無人問津。凱蒂就將她們三個姊妹接回家住。一周後,其中最小的妹妹突然開口叫了凱蒂一聲“媽咪”。那一刻,凱蒂感覺自己的心都要碎了。
凱蒂下定決心,一次幫助一個人,慢慢改變周圍的世界。七年後,她領養了14個女兒,成了“單親媽媽”。她還協助當地多間學校推動教育、醫療保健與衛生工作,又創設“亞瑪齊瑪傳道會”,為周圍超過600位孤兒找到生活讚助人,而且每周必須喂飽1200位饑餓的孩子。
“我有14個美麗的小女兒叫我媽咪。”凱蒂說,她所在社區裏的400多個孤兒也叫她媽咪。有太多孩子常常呼喊“媽咪”這兩個字,以至於連村裏許多住在附近的大人也這樣叫她。“他們都說我是‘大家的媽咪’”。
“我每次聽到媽咪這兩個字,心裏就驚喜狂跳不已。”凱蒂說,在這個家,自己不是傳教士或義工,“我就是個媽媽,跟其他媽咪一樣,全心全意投入家庭,照顧神賜給我的孩子們。”
在 凱蒂眼中,這個龐大的家庭從各方麵看都很平凡,有許多不完美。但神讓大家彼此緊密相依,成就了完美的事。“我的孩子上學會遲到,因我把早餐的吐司烤到著火 了;有時她們沒去上學,是因媽媽想和她們一起玩!有時我們家裏沒有食材了,就吃鬆餅當晚餐;有時她們玩得很瘋,到處尖叫,在牆上塗鴉,吵到我快崩潰了。” 凱蒂在日記中坦白了自己的不完美。
這些孩子會問奇怪的問題,其中有個問題讓她大吃一驚:“媽咪,如果耶穌住到我心裏,我會不會爆炸?”那是和孩子們前往尼羅河的路上,準備給她們其中幾個受洗,這個問題讓她仔細多想了一下回答說:“會,如果耶穌住到你心裏,就會爆炸。”
之 所以如此回答,凱蒂在日記中寫道:因為麵對那些受傷的人們,我們內心會為他們充滿太多的愛,太多同情和太多心痛而爆炸;麵對那些快樂的人們,我們內心會為 他們充滿太多喜樂而爆炸;我們渴望得到太多,希望自己變得更好,希望能更接近我們的主,這些渴望滿溢內心,我們的心就會爆炸。
這 個“媽咪”坦率地說,她有時也會感覺好累,會感到挫敗。越來越多孤兒從烏幹達北方戰區逃難到這邊,越來越多孤兒夭折,越來越多孩子被拋棄,越來越多人感染 艾滋病毒。這些慘劇足以讓最有熱情、最有幹勁的人感到無比受挫。這時她就向神呼喊:“天父,我相信你!你會保護我!唯有你能給我們平安!”然後神就告訴她 繼續前進,“他告訴我他愛我,也愛這群人,他永遠不會拋下我們之中任何一個。”
在這個“媽咪”看來,神一聽到呼求,心裏就會像自己聽見孩子們的叫喊一樣驚喜而狂跳不已,“他因著我們而喜悅。”
常常有人問她會不會覺得現在的生活太危險,問她怕不怕。她說,其實讓她害怕的,反而是躲在安逸舒適的生活裏一成不變。
在凱蒂的生活中,烏幹達的早晨最美。最心愛的一天這樣開始:三個年紀最大的女兒(瑪格麗特、普洛茜、艾格尼絲)走進她的房間,把睡夢中的她搖醒,說:“媽咪,有小朋友需要我們幫助。”
她被孩子們帶到一棟廢棄屋裏,泥地上躺著七個孩子,又髒又瘦,最大的11歲,最小的2歲。他們不僅身上長癬、罹患瘧疾、生滿疥瘡,還有好多症狀。其中兩個是凱蒂這輩子以來看過最瘦的孩子,身高約140公分,體重約15公斤。
凱蒂和三個女兒一起把這些孩子帶回家,大家立刻在浴盆裏裝水替他們洗澡。所有的女兒們都忙起來,瑪格麗特梳頭,海倫和蘇米妮抹乳液,史可薇亞泡茶,莎拉和喬伊斯回房間找衣服給他們穿。不過一個鍾頭,7個小朋友煥然一新,咯咯咯咯笑得好開心,跟剛進門時判若兩人。
“媽咪,我喜歡這些小朋友。”瑪格麗特眨巴著閃亮的眼睛看著凱蒂。
“我 也跟你一樣。”凱蒂輕聲說。那一刻她突然發現,大家曾坐在教堂大談特談的博愛、重生,在這一個鍾頭真的發生了!“我5歲的女兒曉得怎樣當耶穌的手,去幫助 更多人。我親眼看見我照顧的心愛的孩子們轉而去愛、去照顧人。這天,我的孩子替愛人的神認養了沒人愛、沒人要的孩子。”
(互愛的孩子們經常結伴出去幫助其他孤兒)
這些曾經的孤兒們常常將需要幫助的人接到家,擁抱並歡迎陌生人,她們的細心和愛心每每令凱蒂驚奇。凱蒂在日記中寫道,從此以後,“我認為人生在世真正稱得上勇敢的事隻有一件,就是無條件去愛,用全部生命去愛,愛到心痛,然後繼續愛得更多。”
她在日記中深情地寫:“但願我能說:不幸和貧窮看多了,再看到時就不會那麽痛苦難受。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世上的殘缺永遠令人心碎……雖然我總是希望朋友們能跟我一起活在世上,但我更迫切地要他們認識耶穌。”
“這一路走來我學到,如果追隨耶穌,就要挑困難的路走。耶穌的門徒必須和悲傷做朋友,我們必須認識悲傷才能懂得喜樂。”凱蒂總結自己在烏幹達的八年生涯時如此說,“我隨著耶穌前往苦難之地,他便將苦難之地化作難以想象的、最奇妙的喜樂之地。
找到凱蒂的貝絲,在烏幹達待了不算太長的一段時間,她看著這個平凡的女孩,常常深夜爬起來為隔壁發燒的婦人檢測瘧疾;每次煮飯前總要數一數有幾個人,才知道該煮幾人份;她常開著16座廂型車載著這群孩子,在烏幹達的紅土路上顛簸奔馳,為了尋找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我知道她的世界裏沒有算計,隻有人;她眼中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生命,每個生命都同等重要。她最渴望的莫過於專心致誌按照神的旨意生活,回應神的呼召。”貝絲用這句話作為《凱蒂之愛》的引言。
2007 年秋天,凱蒂曾寫下這段話:“有時我覺得,在第三世界國家努力嚐試想要改變什麽,像要抽光整片大海的水,唯一的工具是一支小小的滴管。到今天我仍有這種感 覺,可我已不再沮喪,因我知道我沒法改變全世界。”她認為自己能做的就是一步步改變一個又一個人的小世界:領養的14個小女兒、照顧的四百個學生、那位病 入膏肓又垂死的老奶奶;還有那些被遺棄、虐待、營養不良的5歲孩子們,“我能改變的是他們的世界”。
“隻要有人在我身上看見神的愛,那一刻都值得了”,凱蒂說。
(本文撰寫主要參考了《凱蒂之愛》英文版<凱蒂·戴維斯與貝絲·克拉克合著>,以及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所載凱蒂的本書自序以及相關花絮、《中時電子報》網站等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