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個人資料
正文

【音樂大師】莫紮特

(2014-12-05 21:16:07) 下一個

莫紮特,1756年生於奧地利薩爾茨堡一位宮廷樂師家庭,他被譽為音樂神童“18世紀奇跡
 

莫紮特4歲時開始接受正規訓練,不到一年,就能即興創作小步舞曲,6歲開始其輝煌的藝術生涯,為女皇演出,11歲寫出第一部歌劇,14歲便成為著名的波倫亞學院院士。

      莫紮特與海頓、貝多芬合譽為古典時代最偉大的三位音樂家,並且,他是古典音樂作曲家中作曲最多、寫作最快的。他一生創作1000部聖歌、崇拜音樂、禱告音樂,包括歌劇、交響樂、小提琴奏鳴曲、變奏曲、小夜曲、鋼琴和其它樂器的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和其它室內樂曲。創作中有18首彌撒曲,著名的有《C小調彌撒曲》、《加冕彌撒曲》和《安魂曲》,還有8首康塔塔,其中《懺悔的大衛》最著名,經文歌《歡呼聖體》也極有名。他創作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1994年,被美國《華盛頓郵報》評為世界千年最偉大的音樂作品

      他一生有窮極潦倒時,但他的音樂中,卻沒有一點痛苦的痕跡,隻有純淨的歡樂。他的臨終作品《安魂曲》仍是如此:隻有那種天國的光芒照耀著他的感覺。他給人留下的形象,永遠是樂觀向上,歡暢甜美。

《魔笛》上演後所獲得的巨大成功為瀕臨崩潰的莫紮特帶來難以形容的最後的欣慰。1791年12月4日深夜,他躺在冷冷清清的病榻上,喃喃自語地想象著《魔笛》的演出:第一幕結束了…….現在開始夜後的詠歎調……淩晨1點,他悄悄地闔上了雙目。此時,豪華的威登歌劇院燈火輝煌,舒適的包廂座無虛席,維也納各界人士濟濟一堂,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大師的新作《魔笛》。


《第四小提琴協奏曲》(弗蘭切斯卡蒂)

出殯那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惡劣的氣候迫使幾位送葬的親友都中途返回,隻剩下一個掘墓老人趕著靈車踽踽獨行……。這是一個埋葬罪犯、流浪漢與貧民的墳場,下葬的墓穴裏已有兩口他人的棺材。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代奇才就這樣無影無蹤地消失了,身後留下尚未還清的1682弗羅林的債務。最初並沒有人知道莫紮特,比起長壽而晚成的海頓來,莫紮特剛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歲的一生裏,卻為人們創造出數量驚人的音樂瑰寶。其中包括: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三、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莫紮特的音樂典雅秀麗,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由於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清晰嚴謹,“因而使樂曲的最複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這種容易使人誤解的簡樸是真正隱藏了藝術的藝術。”
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說得好:“在音樂曆史中有這樣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麵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係都消除了。莫紮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阿格裏奇的莫紮特)

莫紮特去世之後,屍骨安葬在聖馬克斯墓地(當時實行簡葬)。地址:St. Marx Friedhof,Leberstrasse 6-8,1110 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從聖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55號墓穴,莫紮特的一座大理石紀念像創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園,是遊客們樂於觀光的地方。
究竟是誰或者究竟是什麽給予了他致命一擊?中毒、腎病、感染……這個問題至今仍然眾說紛紜,難下定論。兩位美國學者日前提出的“失血說”及“維生素D匱乏說”令這位早逝的天才在死後220年再度成為學界的焦點。

《第三十五交響曲》

兩個世紀以來,莫紮特之死一直籠罩在重重疑雲中。據美國演藝醫學協會前會長、前整形外科醫生威廉·道森介紹,莫紮特的遺體在死後三天內下葬,且從未有人提出對其進行屍檢。直到30年後,相關的證據及報告才被逐漸披露。即使如此,許多相互矛盾的細節或說法反而令莫紮特之死越發撲朔迷離。更糟糕的是,19世紀的醫學水平遠落後於今天,盡管莫紮特的醫生均是大名鼎鼎的學界泰鬥,然而“他們不知道何謂維生素,不知道何謂細菌,也不知道何謂血壓,他們壓根兒沒有足夠的知識或技術來治療莫紮特”。

《莫紮特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