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男人道德淪喪嗎?我們的女人墮落嗎?我們的孩子羸弱嗎?
從基督信仰認識《悲慘世界》
龔思恩
生命季刊微信“青年園地”專欄首發
親愛的朋友,今天我們聊一聊19世紀法國大文豪的巨著《悲慘世界》。
我今年8月份回國參加貴陽活石教會的小組查經時,教會的幾位弟兄姊妹曾各抒己見,讚歎這部小說的魅力以及它所散發出來的人性至高的愛。那時候,我也忍不住發了言,說道:“信基督的人讀這部小說與不信基督的人讀這部小說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我真正開始用心讀西方文學作品是在我信主之後,而且特別喜歡讀。事實上不僅《悲慘世界》,諸如列夫.托爾斯泰的《複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等等都在訴說著信仰的故事。倘若我們不理解基督信仰,那麽我們就失去了理解這些文學作品的鑰匙,就算讀多少文學理論和評述都不能明白其精髓。在這些小說中,《悲慘世界》給我內心深處的感動和震撼是迄今沒有任何一部小說可以比擬的。
那麽,《悲慘世界》講了一個什麽故事?雨果在這部小說裏麵要闡述什麽樣的社會現象呢?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主人翁冉阿讓為了讓姐姐的兩個孩子有吃的,他從一家麵包店窗戶外伸手進去偷了幾片麵包。被店主發現後,他被當場逮捕;最後被判入獄五年。然而冉阿讓在監獄期間屢次伺機越獄,卻總被抓住,刑罰由五年轉為十九年。
這十九年的獄中生活改變了一個平凡的樹枝修剪工的內心。冉阿讓承認自己有罪,不該偷別人的麵包,但是社會對他的懲罰公平嗎?他隻不過為處在饑饑餓中的孩子偷了幾片麵包,社會就壓榨了他十九年的光陰。因此,他覺得社會對不起他,他要報複社會。
當他出獄之後,沒有人願意接待他。饑寒交迫之下他進了主教的家。主教熱情地招待他,還留他在家裏過夜。但半夜的時候,冉阿讓卻潛入主教臥室,拿走了主教家中最值錢的銀器。
當警察押著冉阿讓見主教時,主教卻說:“我親愛的弟兄,你怎麽走得這麽匆忙呢?我留給你的兩根銀燭台你都忘了拿走了。”
這是小說中的第一次高潮,冉阿讓徹底被主教身上所流露的饒恕的愛所征服,他從魔鬼的一端走了過來,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了上帝。
悔改後的冉阿讓撫養了因貧窮淪為妓女的芳汀的女兒珂賽特,並以自己無私的愛照顧這位上帝賜給他的天使。時光荏苒,當珂賽特長成妙齡少女之後,冉阿讓忍著內心深處的痛苦,放棄了父愛僅有的最後一丁點自私,將自己大半生所依靠的珂賽特交給了愛著珂賽特的青年馬呂斯。而他自己,在無數次的舍己奉獻之後,他的生命走向了終點。
冉阿讓死了,他的墓碑被雨水衝刷。這個世上再也不會有人記得有這麽一位平凡但是卻偉大的人,他被造於塵土,最終歸於塵土。
這部小說感動了無數人,也引發了社會各界人士對《悲慘世界》的關注。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悲慘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人們通過《悲慘世界》看到了社會的黑暗,但是也看到了人性至善的光芒。同時,雨果在《悲慘世界》序言中所提到的三大問題也成為各界學者關注的焦點。
雨果在序言中說道:“隻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困使男人道德淪喪,饑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沒有解決,那麽這部小說就有存在的必要。”
因此,我們傳統的教育就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再窮了,冉阿讓為什麽道德淪喪呢?因為貧窮。芳汀為什麽墮落呢?因為貧窮。珂賽特、伽弗羅什為什麽羸弱呢?因為貧窮。
所以,我們要富裕,我們要發展經濟,這樣我們就可以解決那個黑暗社會遺留下的三個問題。
於是我們的課本裏麵節選《悲慘世界》時,語文老師就告訴我們:“孩子們,你們看看珂賽特多可憐,她大雪天還穿著破爛的衣服早起掃雪。你看那掃帚比她還高,你看她臉色多差,很顯然營養不良。孩子們,珍惜你們現在的生活吧,我們不再活在那樣黑暗的時代裏麵,我們已經解決了溫飽,我們是幸福的了。”
這就是教科書借《悲慘世界》對我們的教育。
雨果說,圍繞著這個社會的就是三個問題:窮困、饑餓、黑暗。但這是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意思呢?
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麽貧困了,我們也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不再為吃飯發愁。我們看似活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光明之中,遠離了舊社會的黑暗。但是,親愛的朋友,我們的男人道德淪喪嗎?我們的女人墮落嗎?我們的孩子羸弱嗎?”
當我們淺淺地去從表麵的意思理解雨果這句話時,我們何曾想到,雨果是在拷問我們的靈魂,他不是在問我們的肉體。
“男人們,你的靈魂貧困嗎?女人們,你的靈魂還饑餓嗎?孩子們,你的靈魂遠離了黑暗嗎?”
我想這是雨果真正想要表達的意義,不然他不會在《悲慘世界》中寫道:“信仰,人所必需,什麽都不信的人實在不幸。”
靈魂的貧困才是使一個人真正道德淪喪、墮落、黑暗的根源。《悲慘世界》不僅僅是在告訴我們社會多麽黑暗,所以我們要脫離貧窮;更重要的,它在告訴我們,人的心中如果沒有上帝,我們的心就會貧窮,我們的心就會饑餓,我們的心因為得不到滿足就會處在黑暗之中,整個社會就是個人欺詐人,玩弄人,剝削人,壓迫人,審判人的社會。
那麽救贖之路在哪裏?我們靈魂的貧窮、饑餓和黑暗該怎麽解決?
在《悲慘世界》裏麵,冉阿讓是從上帝的饒恕中得到新生,從上帝的愛中得到了滿足,成為一個真正靈魂富足的人。
耶穌在《約翰福音》中給了我們答案:“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
雨果提出的三個問題應該怎麽解決呢?
到耶穌那裏,祂是生命的糧食,我們信靠祂我們的靈魂就不會再餓。我們的男人就不會再道德沉淪,我們的女人就不會再墮落,我們的孩子才會真正走出靈魂的黑暗之中。
龔思恩 中國大陸基督徒,現居巴基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