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匍匐在地,
為墓中的你痛哭流淚:
請你安息吧,安息吧!
安息吧,精疲力竭的軀體!
這墳墓和這墓碑
將成為所有靈魂的休憩之地,
將溫馨地撫慰
每一顆痛苦的心。
在這裏滿足地合上雙眼,安息。
“馬太受難曲”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於十八世紀創作,巴赫被稱之為“西方音樂之父”。這部曲子共分為78首分曲,真實的在現了耶穌被猶大出賣、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馬太受難曲》的內容采自聖經《新約全書》中的《馬太福音》。《馬太福音》講述的是耶穌從降生到被害並複活,其間一生的經曆。聖經裏的福音書共有四部,分 別是《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四部福音書內容大同小異,都講的是耶穌生活、工作、救贖世人、被害、複活的全過程。與中國 的《左傳》、《公羊傳》、《轂梁傳》都講的是《春秋》的內容是一樣的。 《馬太受難曲》描寫的是耶穌被出賣、受刑、死去和複活的情節,音樂規模很大,使用了三個合唱隊、兩個各由17件樂器組成的管弦樂隊、兩座管風琴,外加獨唱 者和獨奏樂器。《馬太受難曲》雖有一定的情節性,但是音樂所要表現的不是戲劇化的情節,而是史詩性的崇高精神。在受難曲裏,情節性內容都由男高音的宣敘調 唱出,有點像旁白,但又不完全脫離出音樂主體。情節敘述之外,合唱和樂隊展開悲哀的沉思和激動的抒情,歌頌對人類的熱愛和自我犧牲精神,表達對人生苦難的 關懷和對崇高精神的追求。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不是用作舞台演出的,它是用來配合教堂禮儀穿插的音樂,是實用性音樂。但是巴赫寫受難曲並不遵循宗教音樂的 傳統和戒律,他借鑒意大利歌劇的詠歎調和宣敘調,更多地使用器樂,用人聲與器樂展開協奏曲式的競奏,這使音樂大大地增加了戲劇性色彩,表情非常豐富。宗教 音樂在這裏被雜糅進世俗化內容,宗教形式下表達的是世俗化思想感情。教會人士和篤信宗教的人當然很不習慣這樣的音樂,在《馬太受難曲》初演時,發生過有趣 的逸事,當時的記載上敘述道:"在一個貴族的祭壇那裏有一些顯貴和貴婦們,這些人虔誠地隨聲附和地唱著聖詠,但當開始富於戲劇效果的音樂的時候,他們都驚 異起來,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而且問道:'下麵該怎麽辦'?一個年老的名門貴族寡婦說道:'孩子們!上帝保佑你們!我們好像是在台上演喜歌劇……'。"
《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對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 首,描述了耶穌被門徒出賣和最終被捕的過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穌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第1分曲就像一部悲劇的序幕,展現了耶穌受難恰內遊街示眾的場景;第72分曲把耶穌四起的悲痛氣氛營造出來,將這部宗教悲劇推向了高潮;最後的78分曲同 第一分區一樣是雙合唱曲,形成首尾呼應,隻是悲哀的情感已不再強烈,一切痛苦已化成平靜的祈禱,“安息吧!安息吧,你那疲憊的聖體!”
【Good Friday即受難節】
受難節(good friday)是紀念耶穌受難的節日。《新約全書》記載,耶穌被羅馬統治者釘死在耶路撒冷的十字架上。教會稱這一天在猶太教安息日的前一天,規定複活節前的星期五為受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