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

工程技術,地產投資,信仰家園,時尚生活
正文

牛津劍橋錄取率第一的海外中學—萊佛士

(2014-10-01 18:46:53) 下一個

新加坡眼

新加坡眼按:世界頂尖大學一直以來都對萊佛士家族給予很高的評價,它是牛津和劍橋大學錄取率排名第一的海外中學,也是唯一進入前20名的非英國本地中學。本文作者獅城貝貝是土生土長的深圳小丫頭,十五歲獲得新加坡教育部SM1項目全額獎學金留學新加坡。本文記錄了她在新加坡最頂尖的中學——萊佛士學習的的留學經曆,特此與大家分享。


終於考完了畢業考,心中一塊大石落地。還有15天我就要從學校畢業了,四年的賣身契也終於到了約,在此分享一下萊佛士的點點滴滴。


萊佛士書院(包括男校初中部和混校高中部)和萊佛士女中合稱萊佛士家族,是新加坡最好的學校。書院有186年的曆史,女中有131年的曆史。女中和男中的學生,一共900多人,每年不需要考O-Level,直通車直升高中部。這樣一來,每年萊佛士初級學院對外招生的名額隻有300人,這其中又有將近100人是給體育、藝術特長生的。所以真正給O-level考試進來的名額少之又少。萊佛士對於O-level考生采取雙標準,就是新加坡國籍和永久居民的學生一條分數線,外國留學生另外一條線。O-level製度采取積分製,即A1,A2,B3,B4,C5,C6,D7,D8… 9科取最好的6科算分,分數越少越好。優異的社團活動和競賽成績還可以幫忙減分,所以不難看到每年有以0分的優異成績進入我校的人。一般對於本地學生,萊佛士的分數線是6分,其中英文必須在B3以上。而對於我們留學生,要求則是算分的六科全部A1,英語必須是A1,社團活動等級也必須是A1。


說到這裏有一件事情比較慚愧。萊佛士的外國留學生數量是嚴格控製的,不難看出來,每年萊佛士初級學院的外國留學生總數都是控製在120人以下的。而這其中直通車的留學生已經占據了100個名額,所以每年能以O-level考進來的人數就少之又少了。直通車留學生的人數以我這屆最盛,達到100人以上,因此2009年考入萊佛士初級學院的中國留學生隻有11人,女生5個分別來自:安德遜2個,武吉班讓1個,丹戎加東女校1個,淡馬錫1個。男生6個:海星2個,公教2個,中華中學1個,安德遜1個。而2010屆考入萊佛士初級學院的中國女生就有12個之多,原因就是因為直通車的留學生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金融危機,新加坡招的學生在近幾年有下降的趨勢。尤其是萊佛士女中和書院,我們07屆的中國女生有30人,可是2010屆的女生不到15人。而招生的城市也有曾經的長春、吉林、北京、上海、武漢、安慶、蚌埠、馬鞍山、深圳、中山縮減到了現在的長春、武漢、安慶和深圳四市。所以這給廣大O-level的群眾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我必須承認,盡管大家都對直通車怨聲載道,可是我們必須麵對這樣一個事實:;萊佛士書院是為新加坡培養未來棟梁的搖籃,它不是隻為了我們這些外國人而建的。對於新加坡本地的人才而言,直通車無疑是一條最好的道路。試問O-Level和中國的中考有什麽區別?不僅是一考定終身,而且科目還更加繁瑣。在應試教育下,學生其他方麵的能力就會受到局限。因此從2007年畢業生開始,萊佛士實行直通車計劃。實行直通車不是把學業的放鬆,而是讓有能力的孩子能夠有超前的機會。比如萊佛士女中的生物科目,中四已經學到了A-level的水平。而各種各樣的Raffles Academy(RA即提高班),也為各科的尖子提供了超前的課程。這也就是為什麽每年萊佛士都會培養十幾個國際奧賽獎牌得主。以我們這屆為例:我們這屆6個RA理科班中,有兩位國際化學奧林匹克金牌,一枚化學銀牌,一枚數學銀牌,兩枚物理銀牌,還有生物的金牌和銀牌。其中化學銀牌的同學在去年數學也獲了獎。這樣的“雙黃蛋”,科科都進入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全優人才在中國都是少見的。


如果說萊佛士的弊端就在於高手成群,很難脫穎而出,同時過於的優越感使得部分學生的態度有點問題,很難避免有驕傲自滿的情緒。這點對於剛來新加坡兩年的留學生來說更加不利。我也隻是聽說,聽說華中對於中國留學生更加友善。在萊佛士總是感覺留學生是在邊緣地帶的。要出頭就必須有本事。第一條出路就是成績,成績好的人當然大家都佩服。可是何謂成績好?到了萊佛士,大家已經不隻是滿足於A而已,因為到了A-level,大約300人都會是全A。我們所謂的成績好在於各科競賽獲獎,考入各種各樣的提高班,進入研究小組,有研究的成果。大多數的中國留學生都應該發揮在理科方麵的特長,多爭取競賽的獎項。有機會的話要爭取參加科研研究,有成果。萊佛士特別強調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啟發學生發現自己身上的不同點。所以萊佛士的競爭壓力特別的大,成績、競賽、研究、社團、領導職位都要各個擊破,各個開花。競爭壓力過大,就會有不公平的競爭,人與人之間就會有摩擦。一個小社會就原原本本地顯示了出來。有學生說:經過一次選舉就是脫一層皮。勞心勞力。


第二條路就是社團。很欣喜地看到我們中國留學生不乏有體育、藝術特長的強人。比如我們下麵那屆就有以乒乓球特長提前考入我校的學妹,同時她的成績也很突出,是物理提高班的,這點非常不容易。身為華樂的執委,我也參加了華樂特長生的考評,也發現了一些華樂有特長的學妹和學弟。其中一個彈古箏的四川女生已經成功地拿到了2011年萊佛士初級學院的入場券。這樣成績又好,社團也好的留學生也不在少數。相反那些一心隻學習,什麽都不做的學生漸漸自卑、落後,慢慢脫了節。

萊佛士每年都有神一般的牛人,很遺憾的是這些神一般的人物都是新加坡本地的學生。我們這屆有兩位老師評價“十年難得一見”的天才。舉幾個例:


1、姓名:馮XX男生 2009年J1

履曆:國際化學聯賽金牌,生物化學雙提高班,化學社社長,萊佛士辯論隊隊長,新加坡辯論國家隊隊員,成績五科都是年級前十,在原本的12個學分的科目之外,他又附加多學了一個學分(每年全校隻有1-5個人被批準附加學分)這個人每天睡眠時間是4小時。不知道他怎麽活的……佩服。


2、姓名:唐XX 男生2009年J1,我同班同學

履曆:國際化學聯賽銀牌,國際數學聯賽優秀獎,新加坡物理、化學、數學都是國家隊,數學化學提高班,2008年萊佛士音樂特長班結業考試第一名,主修鋼琴;13學分;數學社副社長;鋼琴社成員。


3、姓名:張XX女生2011年J1 現仍在萊佛士女中

履曆:上海出生,4歲全家搬往美國,隨美國某鋼琴大師學習鋼琴,7歲全家定居新加坡,就讀南洋藝術小學,主修鋼琴,2007年以全國前十名的成績考入萊佛士女中,期間所有科目都是A1,新加坡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第4名,新加坡數學國家隊成員,萊佛士女中弦樂社小提琴手,2008年獲得新加坡全國職業鋼琴比賽少年組第一名。是一個集藝術和學術特長於一身的強人。我跟這個女孩很熟,是看著她從初一成長到現在的,目前我們老師都很期待見到這位傳奇女生。


我想說盡管以上三位是神,可是他們性格還很好。特別樂於助人,也挺友善,跟留學生挺親近。


每天生活在牛人堆之中,心裏會有很大的壓力。有些O-level考進來的學生與我們交流的時候也反應從別的中學到萊佛士之後的反差特別大。但是大家不要灰心,因為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也有很多的留學生非常的出色。比如去年的A-level狀元就是中國SM1留學生,現在在耶魯讀法律。所以為了最後的目標和美好,從J1開始就不能鬆懈,從頭就要抓緊。我非常反對那些覺得“J1可以玩半年的”的說法。從一開始就應該找準自己的目標,一直努力。我J1上半年的作息時間是2點睡覺,7點起床。因為我也是數學提高班的,同時還要兼顧一個數學研究的Project,而2009年又是新加坡兩年一度的青年節藝術大賽,華樂團的訓練時間高達每星期23小時!所以忙得不可開交。當然現在也是碩果累累,我的數學論文發表在了某學術刊物上,同時也兼顧了華樂團的指揮和吹管組長。有句話叫做能者多勞,當你覺得自己閑得時候,你就落後了……所以盡量讓自己忙起來,活得充實一點。要知道,本地學生大多數都是五點半到六點起床,12點左右睡覺。我們有什麽資格偷懶呢?


最後在萊佛士生存要學會自我調節。在如此高壓下還能正常生活學習不容易。學校非常重視解壓工作,可是具體怎麽是自己放鬆還是靠自己。近幾年來都有一兩個留學生因為壓力而崩潰,休學回家的例子。所以目標不要太高,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畢竟神人世界上也就那麽幾個。在萊佛士讀書看自覺,老師們都比較熱心跟好心,他們不會逼著你讀書,你考砸了他們也是會鼓勵你,而不是批評你。老師們不會向你施加壓力,而壓力往往來自於同學間的競爭和自己、父母、家庭。所以大家要學會自己調節。


又是一年A-level/O-level時,再次祝願我自己以及許許多多的中國留學生們考出好成績,能進入自己理想的初級學院和大學!



昨天看新聞,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回萊佛士書院(raffles institution)參加了母校建校190周年的慶祝晚宴。


這是新加坡最有名最好的中學男校,和女校的萊佛士女中、相當於國內高中部或大學預科的萊佛士初級學院並稱萊佛士。新加坡曆年劍橋a水準考試的狀元探花榜眼什麽的經常出自萊佛士,總統獎學金等各類政府獎學金得主大批,新加坡政壇商界的領袖人物很多,不僅吳作棟是校友,李光耀和他的夥伴們也是出身萊佛士。



一些介紹可參見我的舊文《青銅的學校》。

曾經走馬觀花地參觀過該校,學校樂團奏樂歡迎,萊佛士的塑像正麵迎立。校史展覽輝煌,學生活動有趣。綠茵茵的球場上玩的不是足球不是橄欖球,而是棒球板球之類的偏英式的項目。學校是英國人創辦,一路奉行的是英式教育的理念,和我習慣的華文學校很是不同的。



(感謝作者獅城貝貝授權新加坡眼分享本文,文章寫於2010年)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