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獨立出品 #80後的故事#
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7月號報道了美國33位33歲以下的年輕基督徒,其中僅有的兩位亞裔之一是韓裔年輕人艾迪?李(EddieLee)。雜誌用幾百字描述了他的故事——
“20多歲時,艾迪?李放棄了他的‘美國夢’。他說:‘我一直相信更努力地工作,更大的成就,更多的快樂,’因此,哈佛畢業以後,他進入白宮,成為亞裔美國人外展部的主任。
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一段嚴重抑鬱的時期。在教會長大的艾迪最終重新發現了對於神國度的激情。2012年,他離開了奧巴馬政府,投入全職事奉,跟自己的兄弟和一個朋友開始了名為“禧年”的青少年專題微電影項目(JubileeProject Film,http://jubileeproject.org/),這個名字來自“神的禧年”,同時,最後三個字母也是他們的姓(Lee)。
這個項目製作關於慈善、福音的短片,其座右銘是“善行是有感染力的”,現在在YouTube(www.youtube.com/jubileeproject)上已擁有超過100,000用戶。
“禧年”項目已經為林書豪基金會(林書豪是著名的NBA球星,跟李是哈佛大學的同學)、阿耳茲海默病(老年癡呆症)協會、美國聾啞兒童協會以及其他非盈利機構製作視頻。
艾迪說自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相信學校和教會所播放的這些視頻中的信息一定會激勵其他人行善。”
“全能超女”媽媽和“完美”兒子
許多今天的美國年輕人認識艾迪?李是從Youtube上風靡的一段叫做“愛的語言”的微電影開始的。
這段僅僅5分20秒的視頻講述了一個公園裏讀書的年輕小夥子和作拚字遊戲的聾女在公園的長椅上用“貼紙”對話,從相識到約會的故事。
這個為支持美國聾啞兒童協會、呼籲社會對聾啞兒童的關注所製作的微電影,擁有近300萬的Youtube點擊記錄。
進入Youtube的“青少年專題微電影” 頻道,有許多短片,每個微電影都在關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所麵臨的極具挑戰的一個社會問題:“螢火蟲”(Fireflies)帶你走入自閉症兒童的世界; “回歸童真”(Back toInnocence)將視線帶入泰國兒童賣淫的議題。他們用微電影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並籌集款項幫助北韓災民,在非洲肯尼亞的利那拿建立第一所小學。
艾迪和他的同伴到底是誰?是什麽原因使得三個二十幾歲的大男生在同伴們都忙於創業賺錢建立事業的大好年紀,毅然決然在他們常春藤名校生的人生軌跡上扭轉方向,專心投入到這樣一個沒有經濟資助、也沒有效益回報可談的公益微電影項目中?
艾迪的父母在26、7歲時從韓國來到美國追逐夢想。他們分別主修計算機和藥學,並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艾迪的母親被兒子描述為“全能超女”和“虎媽”——一邊工作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一邊攻讀博士學位,實現了大學教授的夢想。
為了美國夢,這個家庭每兩年就要搬一次家,甚至曾經夫妻分居兩地,一直到艾迪15歲時,舉家定居在美國中部的堪薩斯城。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艾迪,自然學習到父母刻苦的工作態度。然而,不斷的搬遷也給他的性格帶了許多負麵的影響:他曾經非常難以深交朋友,總是缺乏安定感。他害羞,以至於在小學三年級時,居然請他的好友替他向老師請求許可上廁所。
像許多的第一代亞裔家庭的“虎媽”“虎爸”心中所期待的,艾迪是一個一味專注在學業成就上的“乖孩子”和“榜樣生”,從小成績優秀,執著於出類拔萃的人生。在他小學四年級的作文中,他甚至寫道:“如果我有機會乘上時光列車去未來看看, 我會選擇到我自己的SAT(美國大學入學考試)考場,好好監督自己的考試。”
高中時代的艾迪, 一心想要得到在今天的美籍亞裔父母最癡迷的、最安全、最可以觸摸得到的成功:進入頂尖的美國常春藤名校。因為他和他的父母一樣,相信這就是他的成功人生和美國夢。於是他和自己的弟弟傑森組織了在朋友們看來隻有書呆子才會去的數學俱樂部和國際象棋俱樂部,還拿到了全美的國際象棋冠軍,過著美國高中生中有些“另類”卻非常“亞裔” 的典型生活。
上哈佛,隨奧巴馬入白宮
然而,在高中的最後一年,艾迪經曆了重創他自尊心和個性的傷害:來自競爭對手的網絡欺侮。在這段經曆中,艾迪慢慢學習如何幫助自己從受害者角色裏走出來,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特別是懼怕; 更重要的是多年後他找到這位傷害自己的同學,與他和好如初,將自己從不能饒恕的傷害中釋放出來。
經過多年執著的努力付出,艾迪得到了他美國夢的金鑰匙。在大學發榜的時候,他興奮地拿到了哈佛、耶魯、斯坦福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父母的回答居然是:“普林斯頓和哥倫比亞的呢?” 興奮著,激動著,艾迪選擇了哈佛。那時的他從心底相信,自己的人生從此就找到了全解!
然而,沒有多久,艾迪就發現他的救世降落傘變了顏色。哈佛強烈的競爭環境、學習壓力和校園生活中的孤獨使得艾迪在大學二年級時患上抑鬱症。這時的他才發現:原來一個精英名校不能解決他人生的全部問題。雪上加霜的是,大學三年級時, 艾迪申請的16個暑期實習工作職位有15 個拒絕了他! 唯一的一個選擇就是給一個叫做奧巴馬的黑人做總統參選籌備組的義工。別無選擇的艾迪顧不上這個叫做奧巴馬的是何許人,隻好到籌備組報了到。
接受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采訪時,艾迪回憶那段經曆,在那之前,他不懂怎麽製作視頻。當時他用了三個月時間,挨家挨戶去敲門拉選票,後來他決定要帶一個攝像機把這些經曆錄下來,於是他這麽做了。他把錄像傳到網上,奧馬巴競選團隊的人都很喜歡。
艾迪的父母都是教授,他們希望他能回到哈佛繼續學習,可是奧巴馬親自給他打電話,希望他留下來繼續做視頻,他實在沒辦法拒絕能參與到美國的曆史中,成為其中的一部分,於是決定休學。競選團隊給了他一台攝像機,他很快從書上學到了所有的使用技巧,然後就徹底被視頻的力量迷住了。
他為奧巴馬的選戰訪問之旅記錄了大量寶貴的視頻;這些視頻也為他帶來了重要的機會。
暑期實習結束,回到校園的艾迪收到奧巴馬團隊辦公室打來的電話。在這通邀請他正式加盟大選團隊的電話裏,對方激動地告訴他,“來吧,小夥子!和我們一起改變世界!”
一直夢想著最經典、最安全的成功之路和美國夢的艾迪,此時沒有任何的興奮。因為他知道加盟這個團隊意味著他必須要從哈佛大學退學,把自己未來的賭注擲在這個叫做奧巴馬的人身上。畢竟那是全世界都在關注希拉裏?克林頓何時入主白宮的2007年,根本沒有人知道奧巴馬是何人。放下電話之前,艾迪憂慮重重地回答了一句話:“讓我問問我媽媽。”是啊,他明白, 望子成龍的母親這一關非常不好過。
最終, 艾迪還是違背了媽媽的意願,離開了學習三年的哈佛校園,背上相機,開始了跟隨奧巴馬走遍各地的生活。他的工作就是紀錄奧巴馬每日的參選生活,每周製作2-3個視頻錄像,發布在網絡上。
《今日基督教》雜誌記者曾問他和奧馬巴一起旅行的感覺如何?他說:拍攝奧巴馬使我體會到了聲音的力量,跟隨奧巴馬旅行一年以後,我受到激發,要把提高亞太裔美國人(AAPI)群體的領導力當作我的使命。
拗不過母親和教授的堅持,艾迪之後得以回到哈佛,完成了他的學位,並在奧巴馬入主白宮後正式加盟奧巴馬內閣團隊,以24歲的年紀出任美籍亞太社區推廣部的副主管, 稍後分管該部門的青少年工作。
離開抑鬱和焦慮,踏入神的呼召之地
從哈佛校園到白宮,這樣的路徑對於24歲、主修政治的年輕人來說,是多麽夢寐以求的成功之路。然而,在艾迪心中,卻開始有著那麽一種深深的不滿足。
一切都是因為弟弟傑森的一個小小決定開始的。2010年海地地震時, 同為常春藤名校出身、就職於紐約著名的貝恩谘詢公司的弟弟傑森,決定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他帶著一把吉他,一個人來到紐約的地鐵站,為海地災民籌款。那一天,傑森以自己並不動聽的歌聲募到70 美元。為了喚起更多的公眾關注海地的需要,同樣酷愛網絡媒體的傑森決定製作微視頻,在youtube上繼續推動公眾為災民募款的活動。就這樣,在觀眾和募款一點點加增的同時,他們的微電影啟動了幾個大男孩心裏不同尋常的夢想:帶著愛和信仰,改變世界!
隨後的日子裏,艾迪和他的弟弟傑森在工作之餘的每個周末奔波於近30個大學校園,采錄視頻,利用休息時間編輯微電影。他們發現,借著媒體,有眾多的人得以和他們一樣,對社會需要投入極大的熱情、關注和幫助。
在激動的同時,艾迪的心中深深地糾結起來,那就是盡管他們所講述的微電影故事一直告訴人們,人的一生應該為一個更高的、所信仰的、所追求的真理和夢想而生活,他和弟弟自己卻安全地活在一個循規蹈矩的美國夢裏,生活舒適、薪水豐厚。
經過近兩年的糾結,此時的艾迪幾乎再度陷入抑鬱之中。絕望之中,艾迪詢問上帝:“為什麽我會如此抑鬱? 為什麽我會常常焦慮?” 一天清晨5點,上帝喚醒了艾迪。住在8人分租公寓的艾迪走下樓,見到住在樓下的一位起早的女生,兩人侃侃而談起來。艾迪和她分享了自己的沮喪。誰知這位姑娘竟然告訴艾迪,“上帝盼望你能夠放手你所緊抓的美國夢,在信仰的道路上有一個大的飛躍!”
艾迪心裏是多麽的不情願,但是他深深感受到上帝在緊緊地拉著他,從這個自我成就為中心的美國夢裏走出來。當艾迪把自己離開白宮的打算告訴自己的好友艾瑞克和弟弟傑森的時候, 他們確認了來自上帝的同樣的呼召。
就這樣,2012年,當時就職於美國教育部、主管青少年媒體工作的艾迪毅然決定離開了白宮; 弟弟傑森從紐約的貝恩谘詢公司辭職;而艾迪的好友艾瑞克決定支持好友、從就讀的哈佛醫學院休學一年。三個大男孩兒開著一部車子,穿越北美大陸,奔赴南加利福尼亞州的爾灣,全職啟動了“青少年項目微電影”,開始他們充滿夢想、卻極為冒險的非典型人生之旅。
麵對兩個藤校畢業、卻放棄大好前程、開始一項完全沒有收入和前途保障的義工的兒子們,艾迪和傑森的“虎媽”最終決定做孩子們最忠實的支持者:計算機專業大學教授出身的媽媽,拿出自己在網絡世界的專業和個人經驗、熱情與幹勁,不但幫助兒子們運作微電影工作的近況通訊,還經營著他們的網絡商店,出售帶有“青少年專題微電影”標誌的T恤衫。
艾迪,這個和林書豪出自同一個哈佛基督徒學生團契、也是他主內親密弟兄的年輕基督徒最大的願望就是:通過自己的微電影為當今的青少年建立積極的人生榜樣,也為眾多的父母提供重要的、有信仰價值的教養資源。
艾迪和他的團隊一直堅信,能以手上的工作積極地帶出上帝的福音與價值觀、從而影響人的生活,是上帝對做工者極大的祝福。他們使得微電影成為分享信仰、愛與福音的平台;他們相信這事工所帶出的、造就生命的力量不可輕看,所帶來的對世界的改變不可低估。
時至今日,“青少年專題微電影”仍舊不能經濟上自給自足,八個義工仍舊是不帶薪水地辛勤工作著。艾迪說,自己最大的盼望就是能夠懷著更大的信心,相信凡事神都會照著當有的豐豐富富地成就!對艾迪來說,隻要合神心意,上帝就必開門;所需要的,神必親自預備。
(致謝:本文關於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對EddieLee報道的內容翻譯為《境界》讀者義工陸燕)
文章資料來源:
1. INTERCP,Interview:Eddie Lee From the Jubilee Project (April, 2014)
2. Speech at UF Asian American StudentAssembly(December 3,2012)
3. Hyphen-Asian America Unabridged, Issue 24
4. Interview by Sommy Rhee Blog: Harvard Alum Dishes About QuittingHis White House Gig to Pursue His Dreams: The Jubilee Project (Feb. 19, 2013)
5. Pacific Citizen: News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AsianAmerican Community,“The Jubilee Project Set to Release First Medium-Length Film”(May 4,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