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夢回鈴鐺閣(八)李其汾老師--數學之美的展示者

(2014-10-27 13:04:23) 下一個
 

                          夢回鈴鐺閣(八)李其汾老師

                                ——數學之美的展示者

 

    住師範學院數學係,最不喜歡的專業課就是“中學數學教學法”。教材是翻譯自蘇聯伯拉斯基編的“數學教學法”。講課的是一位年過六旬的姓高的老先生。據說原是太原一所私立中學的校長。上課時照例是閑聊一通,聊些什麽,我們不想聽,也沒留下任何印象。臨下課五分鍾才翻開教材朗讀一段就算交差了。那時正值1958年大搞教學改革,全班同學集中對數學教學法授課提意見。係主任鄭先生的答複是出人意外的。他說:你們不想聽,高老先生還不想教呢?是因為無人願帶這門課,係裏好說歹說高老先生才勉強擔當的,好了,既然老師不想教,同學們也不想聽,那我們就一起向領導反映意見,爭取把這門課取消。

    其實,向沒有授課實踐的在校學生傳授教學法,是費力不討好的,即便講得再好,也無異於對牛彈琴。

    走上講台後,天天麵對四五十名學生講授數學,每每自己也感到興味索然,這時才覺得迫切需要學習和研究教學法。

    李其汾老師的授課情景在我的回憶中出現。

    從初三到高三,李老師一直給我們帶代數還講過立體幾何,這是我們在鈴鐺閣感到最幸運的事。

    高中數學全盤照搬蘇聯教材,東北教育部門組織翻譯的課本讀起來很不順當。李老師講起來卻是那樣輕鬆自如,引人入勝,課堂上充滿了愉悅歡快的氣氛,讓你覺得學數學真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一次上課時,李老師把我叫起來說:“請你舉出一個很大的數。”見我有些猶豫。李老師又說:“隨便說,沒關係的。”在全班同學的期待中,我想起剛學過的“指數”概念,就隨口答道:“10的十萬次方。”老師在黑板上寫出這個指數冪的式子(在10的右上角寫上指數100000)。然後說:“把這個式子展開成10進位的數是要在1的後麵寫上十萬個零,這個數確實很大了。但是我還能寫出比這個數大很多的數。”老師在10的右上角寫上指數10,然後在這個指數的右上角又寫上一個指數101010次方就是10000000000(一百億),那麽整個式子就等於在1的後麵添上一百億個零,這是多大的數啊!正當全班同學驚歎之時。老師又在第二階指數的右上角添上第三個10然後在右上角點、點、點把刪節號沿右上方引出去。意思是這樣的過程可以一直繼續下去。於是全班轟然大笑。笑的是我們雖學過指數,但隻限於一階指數,從來沒想到,這個過程是一直可以重複繼續下去的。

    笑聲結束後,老師說,我們從這個表示式可以看到:它是一個變量,隨著過程的繼續,這個變量越來越大,並且可以大過於任何預先給定的大數,這樣的變量就叫做無窮大量。

    一個全新的概念,就這樣在類似於遊戲的過程中產生了。我們是參與者,它使我終生難忘。

    正是以其簡單性和意外性,李老師為我們展示了數學之美。

    難以言傳的是李老師的那種雍容氣度,講課中永遠是那樣的從容不迫,親切平和,對學生中出現的錯誤從來沒有表現出責難情緒。

    記得高二立體幾何的第一次階段考試,學生的成績很不理想,上80分者寥寥無幾,我僥幸考得98分,心中未免沾沾自喜。李老師在課堂上卻說,這次出題時對同學們的基礎了解得不夠清楚,考題涉及一些平麵幾何知識是同學們沒學過的。下次同學們一定會取得滿意的成績。

    老師重視的是同學們學習的過程,引導好這個過程,自然會取得好的結果。高考時我們的數學成績是滿意的。

    以下轉貼紀念文章一篇。

 

 

                                   師魂存千古

                                            劉勳

    李其汾教授,河北省饒陽縣人,1920年生人,200054日因病逝世,享年80歲。李老師學識淵博,1945年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即來河北省省立天津中學(現天津三中)任教。由於教學技藝精湛,培養的人才輩出,碩果累累,很快成為津門名師。作為當時中學最高層次的“一級教師”,李老師1958年調入新成立的天津師範學院(現為天津師範大學)任教,並任初等數學教研室主任。李老師長期從事代數教學與研究工作,為天津師大數學係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李老師治學嚴謹,有很深的學術造詣;李老師對教學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既講求一板一眼,又不拘一格,教學藝術和人格魅力的完美結合,令無數弟子津津樂道,讚歎不已。李老師十分重視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每當講到關鍵處,他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就閃閃發光,掃視教室的每個學生,直刺每個學生的心田,鼓勵他們相信自己能找到完美的答案。他的教學,努力喚起每個學生與老師的思維協調發展,他獻給學生們的是終身受益的財富。

    文革無情地剝奪了李老師的教學權利。恢複高考後李老師以從沒有的熱情,與時間賽跑,作為天津市數學會理事,李老師不但從事高校的教學研究工作,還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中學數學競賽輔導工作,李老師是文革後天津市首批數學競賽教練員。文革後天津市首次數學競賽試題中就留下了李老師精心創編的命題。

    1982年李其汾老師又兼任了《中等數學》雜誌的主編,直到1987年退休。作為主編的李老師,帶領編輯部的同誌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勞動,創辦了本市第一份中等數學教學與研究的雜誌,進而把《中等數學》辦成了國內極有影響的輔導數學競賽的雜誌。

    李其汾老師平易近人,淡薄名利。除了工作,他從不給組織同事添麻煩,遇到任何困難都自己努力克服。退休後的李老師更是如此。除了聽廣播關心國家大事,就是操起畫筆,補習他喜愛的繪畫。現舉兩例:退休後的李老師。接到很多刊物等要求掛名當參謀,李老師態度極其明朗,“給錢的不幹”,理由是自己幹不了多少事,不能無功受祿。就連《中等數學》,他也是幹淨利落地退下來,把權利全部讓給後來人。生活並不富足的李老師,在千方百計“向錢看”的人麵前,高尚人品多麽感人!80年代高校恢複職稱製度的首度評定,李老師被評為副教授。退休後不論是“論資排輩”還是按業績評定,李老師都可以晉升為教授。領導找他談及此事,當他得知仍是差額評定時,便主動退讓,放棄了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名利雙收的正教授頭銜。老教授的高風亮節,光彩照人,這正是甘於無私奉獻的老教師美好心靈的寫照。

    李老師為學生嘔心瀝血,深受學生的敬重和愛戴。桃李滿天下,他的學生有的擔負了天津市教育戰線各級領導工作,把關教師,學科帶頭人。我就是從恩師李其汾那裏受益很多的一個。文革後剛恢複高考,資料很少,我經常登門找李老師借資料。每登門,不論多忙,李老師總是放下手中的工作,親自給我找。他還教導我要開動腦筋,結合學生的實際,自己動手編些題,實效性、針對性才能強。記得有一次談論綜合複習,李老師隨手給我編了一道題:畫出函數y=lgsinx示意簡圖。此題函蓋了函數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多做這樣的題,才富有詩意。

    有一次李老師讓我看數學雜誌上關於切西瓜數皮的題,讓我動手試,找規律,並告訴我多選些趣味數學題對青少年興趣培養很有益處,筆鋒一轉,李老師讓我找雜誌上題目答案的不嚴密性。一道練習題使我受到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的教育,使我更深深地感悟到研究數學要“嚴密、嚴謹、嚴格”。李老師送給我的天津師大等幾所院校編印的教材教學,成為我研究教法的又一個啟蒙老師。

    退休後的李老師把自己手中的所有初等數學材料分門別類整理,整理好一部分打電話叫我取走一部分,他把自己用心血積累的材料都給了我。我深深知道,老師的心意是希望把自己的所知留給後人。老師的心目中渴望後輩超過前人,這正是一個真正的人民教師的胸襟: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後人;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培養後人。這不正是詩人讚頌教師象春蠶,象滋潤禾苗的陽光雨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