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讀書”感想
兩個女兒都大了,飛走了。
常常回憶和她們一起的日子。這一輩子自己沒什麽出息,倒是倆女兒常為我帶來了少有的自豪。周圍的人都羨慕我有兩個漂亮又聰明的女兒。
在網上看到不少教育孩子的文章,無非都是想分享那教育孩子的經驗體會。讀來,讀去,明白一個道理:孩子是自己的產品,教育要有方。
身邊常有人問我,你是怎樣把孩子教育出來的?
我的回答就是,我並沒做什麽,她們自己自然成長的。
的確,我講的是實話。
在她們成長的整個過程中,我充其量就是向她們表達了一個願望而己:希望她們好好讀書。比較起來,我做得更多的是想讓她們玩得更加快樂。
幾十年人生過去,看多了,經曆多了,好像心裏也開了點竅。
現在我想來,世界上不知有多少技術行當,讀書隻是人生萬種技能中的一種。
在中國人眼裏,讀書就意味著一切。其實很不然,倒是我覺得書讀得不當,還真不如少讀點,孩子順其自然點要好些。
講教育國人常常說要早抓,最經典的一句“格言”就是不輸在起跑線上。
這一點我卻有點異議。是讀書的料,早幾年,晚幾年也不會真有蠻大的影響。我說此話是完全有根據的。
早幾年車禍手術在家,接到一個電話,是從加州打來的,原來是我原先下放的隔壁隊上的一個知青,好多年沒聯係了。還是在國內的時候,他在中南礦冶學院(現在的中南大學)讀“工、農、兵”大學時見過幾次麵。後來他考取了北京鋼鐵學院研究生,(即現在的北京理工大學)又出國留學美國,一晃就是三十多年了。
閑聊中,知道他在美國讀了博士後,現在在加州矽穀一家醫療材料研究公司工作。他比我小兩歲,是68屆初中生。了解中國文化大革命曆史的人都知道,68界初中生實際上是所謂“老三屆”的最小畢業生,說是初中畢業,實際上進初中讀了一年書就搞文化革命了。講得實在點,實際隻能算小學畢業。
由他的經曆我悟出一個道理。是讀書的料,終究會讀出來。
你想68屆初中生,進初中讀一年就搞文化革命,然後就下農村。他75年讀“工、農、兵”的大學時,與讀書已絕緣了八、九年的時間,年齡已經二十四、五歲了。要照現在的講法,早就過了讀書的年齡了。
他讀的也隻是三年學曆的“工、農、兵”大學。
畢業之際,正趕上恢複高考,他77年考上了研究生,而後他考取了出國留學生。
在美國,他不但完成了美國的最高學曆,甚至改了專業。我曉得他原先是學冶煉的,(中南礦冶學院)他告訴我,現在他是搞醫療材料研究。
電話中傳來他那娓娓的敘述聲中,我腦子裏卻浮現三十多年前他肩上背著噴霧器走在綠浪翻滾的稻田情景。那天我從公社遷戶口趕回生產隊,路過他所在的生產隊時正看見他在田裏撒農藥,我倆遠遠相互揚手招呼,那是我倆在廣闊天地見麵的最後一幕。
我離開了沅江後,他接著轉點到了離長沙市較近的望城縣黃金公社繼續“大有作為”。幸運的是他趕上了倒數兩屆“工、農、兵”大學。
人生真的是難測,誰又料到幾十年後,在地球的另一邊,我們又能相逢。
據說目前世界上的幾個大亨就是大學都沒畢業,他們應當算有出息的吧。
是讀書的料就去讀書,是幹別的事的料就幹點別的。就象讓姚明去跑110米欄,他一輩子也出不了息;叫劉翔去打籃球,可能世界上沒有幾個人會知道他。
我一直有個信念,那就是上帝是公平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去發現適合自己的位置。
其實現在這時代早已改變了好多。那“唯有讀書高,萬般皆下品”,在某種程度上,也不是那麽真理確鑿。
其實仔細研討這句話,你就能發現講此話的年代所指的讀書,實際上是鼓勵人們“讀書從政”,與今天讀書並不是同一概念。
讀書沒有什麽不妥,把讀書當成人生唯一的職業生涯真還有點過時了。
在舊王朝要進仕途,必經科舉,科舉就非得讀“四書五經”,去學會作“八股”。
那年代職業也與今天不盡相同,沒有今天這麽行業,所以讀書變成了唯一高尚的職業。於是才有“唯有”一說。今天的社會與那“唯有”的社會差別甚遠,讀書再也已不是唯一之道。
讀書在今天社會變得更加重要,但這讀書已不是舊年代的那種含義。
人類已經由追求生存的狀態到了生活狀態。
人要使自己人生最大價值化就要“明理”。“明理”就得讀書。用孔聖人的那句話:朝聞道夕死足已。
人生讀書的真正目的是用於悟道。
所以說讀書並不隻是人們腦子裏一種求得改變生存狀況的一種手段,更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讀書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