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輪頭——一項給窮苦人家孩子帶來歡喜的發明
上次在一姪女的微信上讀到談老長沙,其中提到了許多時代久遠的長沙舊俗,不免鉤出了許多流逝歲月。
小時候寄養在舅舅家。
舅舅是個老實本分人,家裏很窮。他是廢品公司一位倉庫搬運工,從這個倉庫到那個倉庫轉運貨物是他主要工作。
於是從五、六歲開始,我就常被叫去推板車。
一輩子中的第一次丟失就是和舅舅推車子。到了倉庫他進去卸貨,叫我在門口等待。我盯著傍邊一個竹製工坊的工人幹活正出神,沒有注意小舅舅他出來了,結果小舅舅竟然一個人揚長而去,我就丟失了。
幸虧碰上一個好人,那竹製車間的一工人。他留著我在他那裏等舅舅,中午還買了一份飯菜給我吃了。中飯後,這位善良人牽著我送我回家。走到臨家的鄰街,遇到了舅舅出來找我。幾十年過去了,那個好心人恐怕已經走遠,但他的善良卻永遠留存在我的記憶中。
扯遠了,其實我想要講的隻是那年代拖板車的一項發明的感想。
我們成長的年代汽車很少,哪象現在稍微寬裕的人家都有私家車。那年代城市內的運輸全靠人力車。
長沙市的地勢西低東高,從西邊湘江碼頭卸下的貨,發散到長沙各處都是用人力車爬向城市的東邊。
五十年代長沙的人力車是一個直徑大概二尺左右的木輪上釘上一層膠皮的簡單的木板車,載上五六百斤就很吃力。到六十年代出現了充汽的膠輪車。車輪大多了,車軸上裝上了滾珠軸承,運貨重量翻了兩番,據說最高重量達一噸多。一個人竟然能拖動將近2000斤的貨物,簡直不可想像,與現在世界大力士比賽差不了多少。
那時長沙車水馬龍地滿街走的就是這種膠輪車,車上堆的貨老高老高地。後麵常常就跟著一個,甚至兩個,八、九、十來歲的孩子推車。不管多遠,那一雙雙的小腳,一步一步地和父輩們一起丈量著生活艱辛。
貨送到了,得拖著空車返程。那常常是既令人感到疲乏又無聊的事。有時推車的小孩坐在空車上,讓拖車的大人拖著;更懂事的孩子覺得拖車的大人太辛苦,就讓大人坐在上麵,自己來拖著空車。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一點也不假。
記不得具體是什麽時候了,大概是六十年代初長沙街頭,馬路上出現了一種新式的飛跑的膠輪車。在送貨返程途中,隻見那些推車的孩子滿臉歡喜坐在上麵,前麵那大人如同騎在一部三輪車一樣,飛快地蹬著兩腳踏。
原來膠輪車裝備了一種單輪驅動的腳踏車。
這單輪車簡單而輕巧,就是一個隻有前輪和方向輪頭的單輪車。單輪車輪頭下橫向伸出兩個鐵圓把手套住了膠輪車前麵的兩個拖車手,單輪車後麵伸出兩尺左右的鐵杆帶著鉤把,插進裝在膠輪車的一小鐵環,這一套裝備連同膠輪車就變成了一體,組成了一架前輪驅動三輪車的運輸工具了。
這一創新發明使那些卸貨回程的膠輪車變成了一種跑得飛快的三輪車。在當時,對長沙的運輸效率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但更多讓我記憶的是那些窮苦孩子們坐在車上的那喜樂融融的歡笑。
是誰發明了這一裝置,我不得而知。那年代不象現在有發明專利。這位善良的發明者也許並沒有得到幾許銀兩的嘉獎。但他那善良的意願卻積累了一個筆可以讓他到另一世界花費的財富——功德。
幾十年後,這一發明成為過去曆史,也許將永遠被人遺忘。寫在這裏,我隻想表達對那陌生的發明者一份感激。
我們那裏直到我離開去上大學,都沒有三輪車,先是單輪的手推車,後是兩輪的架子車!
到了城裏才看到可以騎的三輪車!
那時候的農村,窮啊! 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