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匾又稱招牌、匾額,
小小的一方匾額,
融入了中國的辭賦詩文、
書法篆刻、建築等藝術,
集字、印、雕、色為一體。
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匾額以其獨有的商業語言,
極富詩意的文化符號,
述說著中國上千年的曆史。
“三蘇祠” 何紹基題
牌匾最初運用在帝王的宮殿上,
後來逐漸發展到文人士大夫居所,
當一座大宅落成時,
主人精心製作一塊大匾懸掛於大堂上方,
或感恩上蒼,以誌不忘;
或彰顯祖德,福佑後昆;
或寄托理想,激勵壯誌;
或教育子孫,昭示後人,
堪稱不朽的牌匾,傳世的墨寶!
從題寫範圍上劃分:
“博古齋” 於非闇題
有宮殿、牌坊、寺廟、商號、民宅等建築的顯赫位置,向人們傳達皇權、文化、人物、信仰、商業等信息。它通過巧取文學作品、援引成語典故、附麗神話傳說、名人題字,表達報恩情感、顯示店家誠信,負載著厚重的民族商業思想,折射出傳統的文化色彩。
從材質上劃分:
主要有木質、石材和金屬三種,但以木質居多,石材和金屬的較為少見。牌匾漆地以黑色居多,也有紫、紅、藍、綠、棕等顏色。文字最常見的是真金字匾,所謂真金字匾,即在字上敷貼金箔。
老字號和牌匾曆來有著不解之緣,
而老字號的牌匾也多出於名人之手,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名人效應”。
“有頭有臉”的大字號,
都要請名人、名書法家來書寫牌匾。
隻要是老字號,大商家,
上至皇上、下至宰相,
也都願意出手揮毫。
比如“鶴年堂”中藥鋪和“六必居”醬園的牌匾出自明朝宰相嚴嵩手下。
北京的“都一處”燒麥館的牌匾據說是清乾隆皇帝所書,都一處燒麥館開業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不但字號為乾隆所賜,而且現在其店內所擺虎頭匾也為乾隆皇帝禦筆。
該匾獨到之處在不僅僅在於皇帝禦筆,橢圓形的造型、左右側形似玉蘭花的蝠頭,且各有九個代表著天長地久的花瓣兒,也都隱含著此匾係帝王所題所賜。“九”為陽數的極數,即單數最大的數,象征著至尊至大,多附會於帝王,有“九五之尊”之說。
說到這裏,坊間流傳著一個小故事:
乾隆年間,紀曉嵐被推為一代文宗,人們都以能得其墨寶為榮。和珅也附庸風雅,請其為自己新建的宅第題寫匾額。紀曉嵐鄭重其事地為其題寫兩個大字:“竹苞”。並說是取自《詩·小雅·斯幹》:“如竹苞矣,如鬆茂矣。” 以“竹苞鬆茂”喻根基穩固,枝葉繁榮,以賀其豪宅落成,同時祝其家族興旺。
和珅大喜過望,精心裝裱,並把它掛在最顯眼之處,以示炫耀。乾隆帝某日大駕光臨和府,看到“竹苞”二字,開始頗為不解,繼而忍俊不禁,這才揭開其中奧秘:所謂“竹苞”者,“個個草包也”。
“寶古齋” 翁同龢題
再往下說,
還有同治、光緒二帝的老師
翁同龢就寫有菇古齋、尊漢閣、
寶古齋、賞奇齋和秀文齋等5塊匾。
清代著名書法家寶熙,
多羅克勤郡王等人
也都為當時的老字號寫過牌匾。
“張一元”茶莊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店名取自“一元複始,萬象更新”之意,寓意茶莊“開業大吉,不斷發展創新”。張一元匾額最初由清末進士馮恕所題,1982年張一元茶莊特請書法家董石良重新題寫了匾額,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張一元匾額。
“全聚德”創始人是楊全仁。最初其主要是在前門外做生雞鴨買賣的小本生意。由於善於經營,生意越做越紅。每天到肉市上擺攤售賣雞鴨,都要經過一間名叫“德聚全”的幹果鋪。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德聚全”瀕臨倒閉。楊全仁抓住這個機會,拿出他多年的積蓄,買下了“德聚全”的店鋪,改名為“全聚德”,並禮請當時的秀才錢子龍題寫了匾額!
“烤肉季”是坐落在什刹海前海東沿,與銀錠橋咫尺之遙,位置極佳的老字號烤肉店。人們把在烤肉季飯莊吃烤肉、觀山、賞荷並稱為“三絕”!1988年烤肉季飯莊進行了全麵裝修,並由末代皇帝溥儀的胞弟溥傑先生重新題寫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