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元素 不是你想玩就能玩

(2016-02-24 17:42:47) 下一個

一、 新年伊始,猴元素“席卷”洋品牌

  

  LV的猴子配飾三件套:施華洛世奇水晶打造的項圈、項鏈和手鏈,售價$705起。 

 

阿瑪尼限量新品:猴年高光 

大牌們為猴年操碎了心 

路易威登、阿瑪尼、迪奧、雅詩蘭黛、江詩丹頓……中國農曆猴年將至,這些“高洋上”的外國品牌近來紛紛推出“猴年限量款”商品,討好置身於節日氛圍、且有購買需求的中國消費者。猴形象作為設計元素“席卷”珠寶配飾、化妝品、腕表等各色商品。

中國消費者在全球持續展現的購買力讓各大洋品牌摩拳擦掌,努力搶占先機。奢侈品牌LV推出了一組三件包含項圈、項鏈和手鏈的“猴年限量款”,這是其第一年正式推出與中國生肖有關的限量產品。“猴年三件套”也會同步出現在英國、法國等專櫃,但目標客戶仍是中國消費者。

 

耐克新推出的鞋寫著中國人最愛的“發”和“福”。

 

江詩丹頓猴年生肖腕表。 

 

Carrera y Carrera家推出的猴子戒指。網友:EXCUSE ME?這難道不是蛇年的? 

消費者:“你們是猴子派來的逗比嗎?” 

各大奢侈品牌使出渾身招數來“討好”,但中國消費者似乎並不買賬。隨意感受一下各大牌的“誠心之作”後,網友們紛紛表示:“醜哭了”、“太突兀,接受不了”、“你們是猴子派來的逗比嗎?”……而各種吐槽貼也在網上瘋傳,倒是帶來不少歡樂。

二、中國風在時尚圈吹了很久

 

 

18、19世紀,西方上流社會刮起一股中國風,宮廷貴婦皆以手持中國扇為時尚。 

歐洲宮廷充滿中國元素 

167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突發奇想,在凡爾賽建了一座“中國宮”。全部中國宮的裝修是令人眼花繚亂的“中國風格”,可謂是集山寨中國產品之大全。宮內的簷口楣柱、牆角四邊屋頂都貼著豔麗的瓷磚,室內模仿中國的青花瓷器是白底加藍色的圖案,到處都擺上了中國的瓷花瓶、綢帳與金流蘇。

18世紀初,中國元素在當時歐洲是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詞。宮廷裏麵掛著中國圖案的裝飾布,中國瓷器被視為珍玩,王宮裏的貴婦紛紛搖起了中國式的扇子,巴黎街頭出現了中國轎子。貴族家庭也以擺設瓷器來附庸精致,炫耀地位。貴婦們見麵聊的都是中國製造,裙底下露出中國絲綢麵料的高跟鞋,鞋麵上是最當季的中國風格圖案。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形容說:“女王本人愛好穿中國服裝出現。我們的屋裏充滿了中國的元素。”

 

帶有中國元素的設計曆史悠久 

流行風潮的“東風西漸” 

在18世紀,因為中國元素的盛行,開始有了“中國風”的說法,被稱為“Chinoiserie”風格,並沿用至今,而現在流行的巴洛克、洛可可、Disco風格中都能見到Chinoiserie風格的影子,富麗豪華的東方刺繡、中國瓷器上的圖案、亭台樓閣、人物花鳥都是設計師們擷取靈感的來源。

之後越來越多的時裝設計大師開始用中國式的元素來詮釋他們對於時裝美好的幻想。在20世紀末期,無數設計大師都曾在他們的時裝設計中借鑒中國元素。而設計大師們對於中國元素的癡迷可以從Yves Saint Laurent的話語中可見一斑,“有什麽國度這樣引人遐思呢?隻有中國,我們西方藝術受中國之賜可謂多矣,那影響是多方麵的,沒有中國,我們的文明決不能臻於今日的境地……”

 

“麗媛style”在全球掀起中國風 

第一夫人著裝完美詮釋中國風 

作為中國“第一夫人”的彭麗媛,在國際舞台上屢屢展開魅力攻勢,她以東方女性的端莊、親善慈愛的形象、絢麗的中國風情,獲得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讚譽,被外媒讚為“中國外交新名片”。《名利場》2013年度最佳著裝榜將第一夫人彭麗媛列入其中,不僅體現了國際時尚界對其著裝的肯定,也將中國設計帶到台前。

彭麗媛每次出訪都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亮點,其融入中國元素的服飾被網友稱為“麗媛style”。所有的服裝都秉承了彭麻麻一直以來簡潔大方的風格,當然,細節上也均有體現中國傳統元素,幾套中式傳統服裝上的刺繡花紋吉祥富貴,祥雲,荷花,秋葉,蘭草,青花瓷等傳統中式元素都被善加利用,可以說在不經意間又完美“代言”了中國風。

 

三、好萊塢大片,中國元素紮堆

 

“中西結合”影片越來越多 

在前段時間熱映的《火星救援》中,“中國航天局”在關鍵時刻伸出援助之手力挽狂瀾。近年來,類似中國元素的植入,在好萊塢大片中並不少見。除《火星救援》,近年來《生化危機5》、《X戰警:逆轉未來》、《雲圖》等大片都啟用中國演員,但多是“打醬油”。同時,好萊塢大片也頻頻來中國取景。如當年火遍全球的《阿凡達》裏酷似張家界的哈利路亞山、《變形金剛4》裏出現的武隆風景區、《碟中諜3》中的東方明珠、黃浦江夜景、西塘風光……

而要說近幾年在中國元素植入上最為典型的案例應屬《變形金剛4》。除了有李冰冰、呂良偉、韓庚、鄒市明等一眾中國麵孔出鏡,影片還在中國多地取景。不僅如此,影片還植入了大量中國品牌的廣告,包括汽車、牛奶、電視、礦泉水、珠寶乃至鴨脖。回看一下過去四年,我們可以發現,含有中國元素的好萊塢電影多達10餘部。

 

既是主動“順應潮流”,也有被動“識時務為俊傑” 

在2002年,中美的電影市場差距還非常懸殊:中國年度票房近9億元,不足美國的1/50,完全不足為道;到了2012年,中國年度票房超過170億元,約為美國的1/4,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急劇增長的電影票房是“吸金石”,因此,討好中國觀眾、爭取中國市場是好萊塢主動求變。

中國對進口影片有配額限製。2012年,美方票房分賬比例由13%提高到25%,即使如此,也是每個月3部不到的配額。如果是一部“純正”的好萊塢大片,那麽在中國上映就要占掉一個配額。而有中國資本參與投資甚至聯合攝製的電影,則可以不受配額的限製。好萊塢尋求中國資本為自己“開路”,而有了投資即對內容有了一定話語權,“中國元素”的融入也就順理成章。

 

電影中生硬的廣告植入惹來吐槽不斷 

BUT,並沒有讓多數人產生好感 

中國元素在好萊塢電影中出現,也無外乎兩個原因。其一是“異域性”,如旗袍、閨房、麵紗;其二是“敵對”,如暴君、原教旨主義等。直到李小龍在美國走紅後,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才出現了新的形式,但這個新形式也逐漸變成了刻板印象——功夫演員。成龍,李連傑,楊紫瓊,概莫能外。在此之後,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更徹底地成為了消費東方女性的過程。從鞏俐、張曼玉、章子怡到許晴、範冰冰、李冰冰、周迅,又重回之前對中國旗袍、紙扇、婀娜窈窕的東方女性想象之中。這種所謂的“中國元素”,是好萊塢人以為的中國元素,並不一定是中國觀眾喜歡、關注的。

而且,中國元素生拉硬拽的植入,容易讓人跳離電影本身,也很難讓人認為這些所謂“中國元素”有何價值的。

四、中國元素:要“融入”,不要“加入”!

 

範冰冰被讚“龍袍”加身,而張馨予則被批評“穿了隔壁村的大花棉襖” 

濫用“中國元素”是爛招 

去年5月至8月,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中國:鏡花水月》時裝展,各種“中國元素”的時裝和物件應有盡有。令人尷尬的是,一件1951年的酒會禮服上飾滿八世紀碑文,可惜碑文的內容竟是“草聖”張旭的《肚痛帖》。《紐約時報》藝術評論家霍蘭德·科特吐槽,數世紀以來,西方世界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引發各種錯綜複雜的回響,但展覽“對這些曆史背景多半輕描淡寫”,認為展覽對“中國元素的濫用是如此創造力超群”以至於“將一個本可更精致、細膩的展覽完全搞砸”。

當前,國人在各種場合展示的更多的還是表麵化的“中國元素”,最典型的就是紅毯秀。女明星身穿所謂“中國元素”的華麗服飾閃亮登場,搶足了風頭,但僅僅是迎合外國人獵奇目光,有的時候連“美”都談不上,更不要說展現中國文化了。更糟糕的是,當這樣的所謂“中國元素”被用濫了以後,外國人難免審美疲勞,甚至會產生排斥情緒,有如霍蘭德·科特看過《中國:鏡花水月》時裝展後的感覺。

 

Burberry 推出“福羊賀春格紋羊絨圍巾”售價5750元人民幣。網友評論“總覺得和35塊錢的批發貨沒差”、“不是山寨,勝似山寨!”有媒體以“奢侈品再向中國‘下跪’”為題報道此事。

拒絕中國式的快餐文化 

設計的美感是從文化當中截取的,對於大眾來說,首先直麵的是一種符號的感受。奧運祥雲的形象,從被設計出來到現在已過10年,但大家依然還在使用。祥雲圖標的應用已不僅僅在體育方麵或者是奧運會的方麵。很多企業的標誌中、家庭裝飾的壁紙上、甚至星巴克的聖誕禮包上,都能看到祥雲的身影。不可否認,中國元素的應用有著強烈的文化需求和獨特魅力。然而,在無數魚龍混雜的“快餐式”設計產品中,往往加上一點中國符號就可宣稱運用了“中國元素”,打出“中國風”的賣點。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

2013年,《鋼鐵俠3》為中國元素進入好萊塢大片提供了一個較為極端的範本——特供。所謂中國特供版電影,是指好萊塢考慮到中國市場和觀眾而設計專屬情節的電影版本,區別於國際版。“中國元素”在其中沒有對影片的情節產生任何實際意義。中國觀眾對“簡單粗暴”的特供版並不買賬,認為中國演員的出現是“走錯劇組”、“調錯台”、“買了一輛跑車,附送了一個馬桶套”。

 

《功夫熊貓》劇照 

表麵化的“中國元素”難以為繼 

在所有具有中國元素的好萊塢大片中,功夫似乎是最能進入影片核心的元素。尤其是《功夫熊貓》係列,無論是在業內還是觀眾口中都是非常成功的作品。電影核心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的功夫,背景放在古代中國,人物設定無論是熊貓、烏龜還是白鶴都極其富有中國特色,而其傳達出的理念也頗具儒家風範,是一部中國到家的電影。盡管影片對白是英文,一些表現手法和角色特征都是西方式的,但如果抽離了其中的中國元素,《功夫熊貓》也就不再成其為《功夫熊貓》。

 

周傑倫、方文山珠聯璧合,讓中國風音樂吹遍大江南北 

當今流行樂壇,“周傑倫+方文山”組合無疑是把玩中國風最成功的典範。周傑倫的曲加上方文山的詞,或婉約,或哀怨,或典雅,或淒美……完美運用“中國元素”並非易事,作詞人方文山就是宋詞愛好者,最喜歡李清照和唐後主李煜的作品。他認為“創作離不開生活。像《青花瓷》《爺爺泡的茶》《刀馬旦》,創作前我都收集了相關資料。創作《爺爺泡的茶》時,我研究了製茶的過程;創作《刀馬旦》則去研讀京劇。某種程度,我把歌詞當做電影腳本去經營”。

 

100多年前,麵對風雨飄搖的舊中國,中國的有識之士發出了“睜眼看世界”的呐喊。如今依然需要我們有這種精神。隻是,過去是我們單向地學習外國,如今則是雙向地互相了解。從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方麵來說,我們應該敏銳地覺察他們的需求的深化。對外國人來說,介紹“中國元素”當然是必需的,也是第一步,但僅僅停留在這一步,做多做“濫”,隻會事與願違。能否把“中國元素”深化為中國故事、中國精神,從而讓外國人更好地了解中國和中國的文化,顯然還有很多路要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