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古人的祛暑神器

(2015-06-28 19:21:44) 下一個
金代孩兒瓷枕,上書“風花雪月”四字
  涼爽“藥枕”最受古人青睞
  唐代文人薛逢《石膏枕》詩雲:
  “表裏通明不假雕,冷於春雪白於瑤”
  古代睡覺對枕頭很在意,夏天當然首先要在枕頭上想辦法。
  所謂枕,“臥所薦首也。”這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上的解釋,枕頭就是墊在頭下的物件。從《詩經》所寫來看,枕頭在先秦時已是常見的寢具,如《唐風·葛生》一詩就有“角枕粲兮,錦衾爛兮”的說法。這種角枕是先秦時很流行的一種枕頭,由牛角或鹿角做成,很上檔次。但角枕並不是古人夏天常用枕,炎炎夏日古人一般都用涼枕。
  僅就質地來說,能“薦首”之物均可以做枕頭。古人多用的方枕,就有金屬、玉石、陶瓷、木材、竹質、絲織品等多種質地,同樣材質的枕頭也有不同的款式,如玉石類枕頭,有文石枕、白石枕、桃花石枕、青玉枕、碧玉枕、翡翠枕、水晶枕、琥珀枕、玻璃枕、珊瑚枕、石膏枕等。
  由於玉石質地的枕頭降溫效果好,所以最受古人青睞。據載,清末慈禧太後入殮,所枕的就是一隻翡翠枕頭,雕成西瓜狀,名曰“翡翠西瓜枕”,後被軍閥孫殿英盜出。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所記的“夜明枕”也是一種玉石枕頭:“虢國夫人有夜明枕,設於堂中,光照一室,不假燈燭。”虢國夫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的三姐,從枕主人的身份看,夜明枕確是相當講究的稀罕物。
  類似的,水晶枕也是有條件的古人夏用枕頭。《杜陽雜編》記載,李純(唐憲宗)當皇帝時的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大軫國曾進貢一隻“重明枕”,潔如水晶,中有樓台人物,栩然若生。《杜陽雜編》是本筆記小說,重明枕是不是水晶枕存疑,但唐代人青睞水晶枕是毫無疑問的。1987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佛塔地宮中曾出土過一隻水晶枕,據考為唐僖宗李儇禮佛之物。
  此外,“石膏枕”也是古人夏天休息時的消暑佳物。唐代詩人薛逢《石膏枕》詩即稱:“表裏通明不假雕,冷於春雪白於瑤。朝來送在涼床上,隻怕風吹日炙銷。”
  石膏枕還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保健枕,而古人祛暑用枕較為講究、也較為流行的是使用可以降溫安神的藥枕,藥枕多用菊花、蕎皮、蠶沙、茶葉、決明子等中藥材做芯,因其性涼,可清腦明目,更具有保健功能。
  除了祛暑,古人還喜歡在夏天的枕芯裏放上檀香,可以驅蚊蟲、除異味,這叫“枕檀”。唐孟棨《寄內詩》即稱:“瘦盡寬衣帶,啼多漬枕檀。”
  在古人夏天用的枕頭中,最有技術含量的是一種“冷暖枕”。這種枕頭是一種瓷枕,枕頭裏麵是空的,有個夾層,上有一個注水洞口。夏天睡覺前,用從井裏剛打的涼水注入其中,上墊枕巾,頭枕其上,涼爽宜人;到了冬天,則灌溫熱水於其中。
  竹製“涼簟”被古人稱為“夏清侯”
  隋煬帝楊廣《夏日臨江》詩雲:
  “夏簟蔭脩竹,高崖坐長楓”
  古人管涼席叫“夏簟”或“涼簟”。簟是一種竹製的席子,亦指用細蘆葦編織的席子。在早期,席和簟是有嚴格區分的:席子性溫,是冬天用的,而簟性涼,是夏天用的。三國時期東吳的張純在其《席賦》中所說的“席以冬設,簟為夏施”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南朝梁江淹《別賦》稱:“夏簟清兮晝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長。”
  夏簟祛暑降溫、涼爽宜人,所以古人送給它一個相當到位的稱呼“夏清侯”。不少古詩中都提到了夏簟,如杜甫《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詩:“宴引春壺酒,恩分夏簟冰”;元稹《友封體》詩:“雨送浮涼夏簟清,小樓腰褥怕單輕”。連隋煬帝楊廣對夏簟都高看一眼,他的《夏日臨江》詩中就有一句:“夏簟蔭脩竹,高崖坐長楓。”
  夏簟在宋元時更受歡迎,這之後人們幹脆將夏簟直接稱為“涼簟”,進而有了現代“涼席”的概念。南宋辛棄疾《水龍吟·過劍南雙溪樓》詞雲:“雲龍老矣,不妨高臥,冰壺涼簟。”這首詞是辛棄疾途經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市)時所寫,由此可見,涼簟在當年的南方很流行。
  古代有兩種涼席尤受有錢人青睞。一種叫“桃笙”,這種涼席選料講究,要用四川閬中山的桃笙竹篾來編織,暑天睡在上麵不出汗。魏晉時期桃笙已很出名,西晉左思《吳都賦》即稱:“桃笙象簟,韜於筒中。”還有一種叫“黃琉璃”,其加工方法比桃笙涼席更精細,竹篾加工時要細磨,這樣編織出來竹席黃亮似琉璃,故名。黃琉璃是送禮佳品,唐代任衢州刺史的鄭群曾送一副給韓愈,韓愈遂寫下了《鄭群贈簟》長詩:“蘄州笛竹天下知,鄭君所寶尤瑰奇。攜來當晝不得臥,一府傳看黃琉璃。體堅色淨又藏節,盡眼凝滑無瑕疵……”
  編織精美的竹涼席甚至被古人稱為“玉簟”,李清照《一剪梅》詞稱:“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這其中的玉簟並非是玉石做成的涼席,而是竹簟。但古代貴族確有用玉做涼席的,南朝梁蕭綱《箏賦》稱:“命麗人於玉席,陳寶器於紈羅。”這裏的“玉席”即是真正用玉石做的涼席。
  古代還有一種用象牙做的涼席叫“牙簟”,據劉歆《西京雜記》“昭陽殿”條記載,漢成帝皇後趙飛燕妹妹趙合德所居昭陽殿內臥室裏,就有“玉幾、玉床、白象牙簟、綠熊席”。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象牙席,為清雍正年間文物。據說此象牙席係在廣州製成,共製5件。由於工藝難度極大,造價昂貴,清世宗胤禛曾下旨不許再製,以示“躬行節儉”。
  在上述質地涼席之外,古人還喜歡用牛、虎、熊這類獸皮做涼席,甚至有用豬毛的。一種叫“壬癸席”的涼席就是用豬毛做的,此即明高濂《四時幽賞錄》引《河東備錄》所說的:“取豬毛刷淨,命工織以為席,滑而且涼,號曰壬癸席。”
 
南宋《蠶織圖》中坐在涼床上幹活的女人(佚名作,現藏於黑龍江博物館)
  彌勒榻四麵床為古人首選寢具
  南宋詞人程垓《小桃紅》詞雲:
  “珍簟小胡床,待日長閑坐”
  床是繼席子之後,出現最早的臥具。“床”這個字在甲骨文裏已出現寫作“爿”,早期的床坐臥兩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即稱:“古閑居坐於牀,隱於幾,不垂足,夜則寢,晨興則斂枕簟。”
  床一般用木材製作,故過去床寫作“牀”。但出於祛暑考慮,也有的床用玉石、象牙、水晶等來製作。其中,“石床”就是古人認為最好的夏用降溫寢具之一,南朝宋武帝劉裕有“熱病”,坐臥都需要用降溫物品,有人便獻石床,“寢之,極以為佳。”劉裕出身貧寒,是位布衣皇帝,劉裕認為用石床太腐敗,遂將石床打碎——盡管用玉石製床也是有傳統的,據說上古三代時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紂王與妲己所用的床就是一張玉床,《世本》稱為“紂作玉床”。
  比石床還高級多的是“象牙床”。據《戰國策·齊策三》“孟嚐君出行國至楚”條記載,當年孟嚐君巡行到楚國,楚國送給他一張象牙床。因為“象床之直千金”,太貴重,當時一個姓登徒的人被派送床,怕萬一有閃失,“賣妻子不足償之”——賣了老婆孩子也賠不起,根本不敢去。可見,象牙床在先秦時就是珍稀床具,價值連城。
  上述床具並不是功能單一的涼床,古代夏天專用的涼床一般稱為“小床”,亦即一種簡易單人床,也稱為“榻”,以別於常規臥具、雙人使用的“大床”。榻與床做寢具時,功能上稍有不同:床多是家用,而榻多為客用;床多用來臥躺,榻多用於坐和小憩。
宋代《槐蔭消夏圖》中的涼榻(佚名作,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古代涼床什麽樣?有箱式和框架兩種結構,一般以木板為麵。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佚名繪《槐蔭消夏圖》中有一張涼床就是框架結構的榻,此涼榻比較講究,後置一座山水獨屏。
南宋趙大亨《薇亭小憩圖》中的人物躺在涼榻上休息(遼寧省博物館藏品)
  類似的涼榻在宋代很流行,如南宋馬和之《荷亭納爽圖》也是這種結構。這種榻屬於板榻,沒有常見的圍子,故古人又稱之為“四麵床”。
  將四麵床稍微改一下,後有背板,一側加扶欄,一頭有枕,就變成更為講究的榻——古人稱為“美人榻”或“貴妃榻”的家具。
  還有一種“彌勒榻”,夏天也多當涼床用,彌勒榻又叫“羅漢床”。四麵床應該是這種羅漢床去繁就簡、去了圍子後形成的榻或是複雜了的四麵床。
  較低廉的涼床多用藤、竹製作,其中竹床、竹榻在南方最常用。宋人呂榮陽有一首詩所描寫的就是夏天躺在竹涼床上休息的情形:“老讀文書興易闌,須知養病不如閑。竹床瓦枕虛堂上,臥看江南雨後山。”
  在古代,還有一種“胡床”也是古人夏天常用的睡具。南宋詞人程垓在《小桃紅》中曾稱:“珍簟小胡床,待日長閑坐。”所謂珍簟,就是珍貴的竹席;而所謂“胡床”,其實不是床,更似現代夏季老人休息時常用的躺椅。



轉自網絡     作者:倪方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