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到底該向何處去?這應該是一個不斷用實踐糾偏的行動課題。時代在變,象棋不可能一成不變。象棋重拾文化,回歸傳統,是一種有益的嚐試
不久前的象棋世錦賽上,中國選手包攬3枚金牌,但是,在競技領域裏,作為中國的傳統棋種,象棋的世界冠軍已經難以激起太大波瀾。
象棋日漸式微,已不是杞人憂天。當下,象棋項目在青少年中缺少吸引力,象甲聯賽麵臨“裸奔”危險,象棋的影響力更難與其他競技項目比肩。
其實,作為一項古老棋種,象棋本該具有的文化屬性在近些年被逐漸淡忘和忽略。這讓很多象棋人痛心疾首。老一輩棋手胡榮華曾經說過:“象棋是一種文化。如果您接觸過象棋古譜,光是那些序、跋,就絕對是言簡意賅、富有哲理的美文。《梅花譜》中為記錄著法,用兩首詞、九十個不同的字在棋盤上建立了一個獨特的‘坐標係統’。那‘論形勢兩相當,分彼此,各參商’的詞句,反映了棋譜作家深厚的學養。”
重拾象棋文化,讓人們感受棋理之中的厚重與傳承,正與當今回歸傳統的大趨勢不謀而合。
在普陀山的千年古樟下,蔣川和於幼華兩位象棋特級國際大師在一方古桌前坐定,名山係列賽決戰名山全國象棋冠軍挑戰賽就在蔥蘢山色中落子。象棋文化與山水意蘊結合,在山霧氤氳中找到了共性。對局處不遠,掛盤講解吸引了不少棋迷,隻可惜皓首居多。分析對局時,大家爭得麵紅耳赤,引得工作人員頻頻出麵調停,倒也有另外一番棋文化蘊藏其中。類似這樣的嚐試、這樣的賽事,中國象棋協會已經進行了兩年,多一些文化韻味,減一些競技元素,有些心得,也初具雛形。象棋特級國際大師蔣川認為,名山下名局,通過賽事傳遞象棋文化,遠比勝負更為重要,一線棋手也要多從比賽中抽身出來,為象棋的普及推廣多擔一點責任,多做一點嚐試。
象棋到底該向何處去?這應該是一個不斷用實踐糾偏的行動課題。時代在變,象棋不可能一成不變。從本質上講,象棋的文化屬性比競技屬性更為重要。象棋重拾文化,回歸傳統,是一種有益的嚐試,雖然不一定能讓古老棋種立刻重新煥發生機,但這種改變,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