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
2017 (419)
2018 (384)
2019 (336)
2021 (127)
2022 (166)
2023 (109)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30528/201812/10515.html
A,A+學校每年招生約兩萬,占應屆生的千分之五多。加上B+,A-學校分流一些。A,A+學校要找的就是前百分之一多的學生。但是怎麽算百分之一呢?絕對考試標準太死板,必須有一定的主觀綜合評判。但是主觀評判太累也容易有漏洞,所以又必須有客觀評判來劃定範圍。從爬藤到找工作,基本概念套路都是如此。尤其熱門的。
相對冷門一點的,就比較專注於硬指標。比如說B,B+學校,主要的州大,每年的總招生量至少有二十萬人。招生範圍在前百分之十的學生,考慮前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如果一個學習成績前百分之三的學生申請,妥妥就進了,根本不需要再主觀綜合評判。而同樣前百分之三的學生對於A,A+學校來說不過是在考慮範圍而已。如果是前百分之十三的學生去申請B,B+學校,一樣也會被主觀綜合評價。反過來,如果是前千分隻二的學習成績去爬A,A+,一樣不需要主觀綜合評價。
但是對於A,A+還有一個問題是,ACT/SAT,GPA不足以區分前千分之二和前百分之二。這也就是為什麽,到了頂尖學校,客觀標準所占的比重遠低於州大。因為在高精尖的白熱化競爭中,客觀標準/考試的精度不足。這很正常,測量公式從來是針對主流的,邊角往往是不吻合地段。
所以粗選依靠客觀,精選依靠主觀。或者說,成績決定是否被拒絕,EC決定是否被接收。成績在百分之一,比如ACT35/36,可以直接進入精選。成績在百分之二,比如ACT33/34,就得看有沒有點亮眼的加持,才能進入精選。成績百分之三,比如ACT32/33,就必須有絕對特長才可能進入精選。
總而言之,的看是否綜合有千分之十,之五的條件。而不是看什麽有人32還進了,什麽以前誰33也進了,成績都不如我,所以不公平,有套路什麽的。大運有,但是為啥叫大運呢,就是肯定不是你。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地打造自己,按照道理去套吧。如果做不到,也別強求,趁早在一上高中就務實,生理心理上都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