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閑扯----“識字分子”
(2015-04-06 20:24:29)
下一個
每天晚飯的時候,我喜歡邊吃邊看CCTV13新聞頻道,為此老婆還笑我”身在海外,心係祖國。“
6點是”早間新聞“,中間會插播各地旅遊廣告。聽多了我也會記住幾句,像”江蘇常熟,常來常熟。“。但今天聽到的這句似乎不太好,幾個童聲齊聲道:”有一個地方叫漣水,有一部名著叫《紅日》。“ 我有些納悶,難道漣水真沒有什麽令人稱道的人文逸事和名勝古跡麽?記得魯迅在《論雷鋒塔倒掉》裏曾說過,中國人有”十全症“,翻開各地方誌,總會有什麽”十景“(或”八景“),像北京的”蘆溝曉月“,杭州的”三潭映月“、西安的”太白積雪“等等。大概因為漣水太小,實在找不出像樣的景致,但我想總可以掛靠周圍大一些的城市嘛,比如淮安,幹嘛一定要提以國共漣水戰役為背景的《紅日》呢?再說《紅日》也算不上是”名著“。
小時候我們院兒有些孩子家是從12軍調來的,聽他們神神秘秘地吹過,說其實不隻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還有個”漣水戰役“,不過我軍被國民黨打敗了。後來才知道,漣水戰役其實有兩戰,一戰漣水國軍沒攻下,傷亡慘重。二戰國軍雖拿下漣水,但國軍慘勝,元氣大傷,這也為後來的74師孟良崮被殲滅埋下伏筆。
白天看帖子,看到有關共軍是否重視知識分子,想起一段兒,在哪兒看的忘了。漣水被國軍拿下後,慶功酒會上,張靈甫得意洋洋,張口”泥腿子“,閉口”泥腿子,瞧不起共軍土八路。旁邊李軍長李天霞早看不慣飛揚跋扈的張靈甫了,說:“你別小瞧共軍,人家可不是什麽泥腿子,張雲逸是保定軍官學校的,陳賡是黃埔的,陳毅可是留洋的。” 張這才收斂一些。
其實要我看,如果比較國共兩軍的文化教育程度,雙方高層幾乎旗鼓相當,都不差;下層也都好不到哪兒去,差別大的是中幹。國軍的中幹大部分是青年學生出身,而共軍的中層多是從下層提拔上來的,入伍的時候文化水平低,但到了隊伍之後,學習抓得緊,進步快,文憑當然不如國軍中幹,但實際水平也未必低很多,因為共軍非常重視學文化。隊伍裏有點兒文化的,特別容易得到提拔。
前些年回國,看到原軍委工程兵副司令馬蘇政的回憶錄,其中有一段有點兒意思。他39年初參加新四軍,17歲,被分到政治部服務團,天天唱歌排戲,他不願幹,主動要當通訊員。當了通訊員後,背個駁殼槍,很神氣,幹得很歡。有天送文件到陳毅那裏,陳毅見了麵生,就問:“哪裏人?” “宜興人;”讀過書嗎?” “讀到初中”。陳毅指著墨水瓶的英文INK問:“這讀什麽?” “英克(ink)”。陳毅開懷大笑:“不簡單嘛,你還是個知識分子!” 他一邊站著,一邊難為情:“我怎麽能算知識分子呢?隻能算個”識字分子“”。從此到政治部幹文書去了,不如通訊員自由了,駁殼槍也上繳了,老大不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