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體質特征的寒帶起源 - 3:體毛和脂肪的分布
作者:石頭布
(五)汗腺和毛發
東亞人的汗腺較不發達,體味較輕。這一方麵是因為寒冷的氣候使得散熱的壓力減輕了,另一方麵,體味做為吸引異性的“化學武器”,在穿著厚厚衣物的人群裏鮮有用武之地。有意思的是有的人類學家發現東亞人臉部皮膚的汗腺卻相對較多,這應當也是長期隻有臉部暴露於外的寒區適應結果。
耳垢的類型也有顯著的種族差異。幹耳垢在東亞人中的比例是95%,濕耳垢卻在其他種族中占據絕對優勢。有的研究發現耳垢的幹濕和汗腺分泌量的多少相聯係,所以有著幹耳垢的人群與汗腺不發達的人群是高度重合的。在極度寒冷氣候下,幹耳垢可以造成生存優勢,盡管這一優勢微小,比如每一代人多存活百分之一,但許多代人的累積效果將是濕耳垢類型被完全淘汰。
體毛稀少也是東亞人的特征之一。人類體毛的功能主要是散熱和排汗,體毛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汗腺最多的地方,體毛的退化和汗腺的退化是同步的。
對於東亞人明顯較少的胡須,人類學家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與維生素D的需求有關,胡須較少可以暴露更多麵部皮膚,這在全身常年覆蓋衣物的情況下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種意見認為,在極寒環境裏胡須較少可以減少呼氣結冰所導致的凍傷。因為胡須的溫度比皮膚低得多,又臨近口鼻,人呼吸出的水汽在低溫環境下會迅速在胡須上凝結成冰。而且會越結越多,呼吸不止,結冰不止。在阿拉斯加冬季野外氣喘籲籲長途步行的人們經常發現他們的胡子上結滿了密密層層的“冰溜子”,嘴巴周圍完全被冰封住了,像戴了個冰圍脖。
對需要長期生活在野外的古代獵人來講,嚴重的呼氣結冰會導致麵部凍傷,而在那個嚴酷又缺少援助的極端環境裏,一個小小的凍傷就可能會導致喪命。所以較少的胡須是一個有利的特征。在遠古洪荒無助的時代,在考驗人類極限生存能力的低溫環境下,每個細節都可能會決定生死,從而造成基因選擇的優勢。有一部分東亞人的上唇須呈八字形,俗稱“八字須”,靠近鼻孔下端的地方不長胡須,可能是進一步的適應性變異。
東亞人頭發的特點也與寒冷環境適應性有關,首先是它的材質。這種發絲直而粗,角質層厚,但是生長卻比較迅速。原因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它的孔隙率較高。這使得它的絕熱性能更好。另一方麵它更適應幹燥寒冷的氣候,因為這種高孔隙率的頭發一旦打濕了就不太容易幹。
其次是它的筆直型態。筆直頭發在保溫方麵有兩個優勢:第一是它密集排列起來可以做到絕無空隙,卷發無論如何做不到這一點。第二是它最大程度擴展了頭發的覆蓋麵積。這種頭發厚厚地披覆在頭頂和兩鬢,能構成更好的擋風和保溫效果,這在衣帽不齊的場合能大大提高生存概率。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群的頭發蜷曲程度最高,隻覆蓋在頭頂,這是為了保護頭頂不受陽光的直射。歐洲居民的頭發卷曲程度居中,是溫帶的適應特征。但在北歐,直發的比例比南歐要高。
東亞人的眉毛和睫毛都不算發達,也是寒區適應的結果。眉毛和睫毛的主要功能是阻擋額頭的汗水進入眼睛,眉毛是第一道防線,睫毛是第二道。筆者多年前曾經旅居一個位於赤道上的國家,並且不幸於炎炎烈日之下開展油漆刷牆的工作。在雙手被占用,無法擦汗的情況下,額頭滾滾的汗水很快就漫過了防線,又鹹又澀的汗水流進眼睛裏,刺激得眼淚迸發,立時喪失了工作能力。可以想見,對於熱帶和溫帶的烈日下追逐獵物的人們來說,額頭滾滾而出的汗水確實是“迫在眉睫”的威脅,他們需要最為堅固的防線。但在寒冷的氣候下,“迫在眉睫”的威脅卻不是來自汗水,而是呼氣導致的在眉毛睫毛上的結霜成冰。所以自然選擇的力量讓在最寒冷環境下生存的人們不再生有濃重的眉毛和睫毛。
(六)皮下脂肪的分布特點
一個東亞人如果胖的話,會胖得十分“均勻”。在其他種族中你經常可以看到一位女性同時有豐腴的髖部和纖瘦的足脛。但這種脂肪高度集中於某些局部的現象在東亞人中是極少見的。
一般來講,東亞種族的體脂呈現一種以禦寒為目的的分布狀態。在同等體重條件下,重要髒器周圍的皮下脂肪的平均厚度,以東亞人為最大。1993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下屬的一個醫療營養學研究中心對東亞人和白人的皮下脂肪厚度做了比較性測量。測量對象超過六百人,在上臂三頭肌,二頭肌,胸,肩胛,前腰(suprailiac),臍,小腹,大腿這八個測量點中,有七處東亞人的皮下脂肪厚度超過白人,都是在上半身。隻有在大腿處,兩種族男性無顯著差異,而白人女性在此處顯著超過東亞女性[1] 。
上半身是重要髒器所在,最需要保持溫度,而大腿處卻是最不怕冷的部位。東亞型的相對均勻的脂肪分布顯然是最有利於防寒的優化結果。而在溫帶和熱帶進化出來的人類的脂肪分布很可能是性選擇的結果。另外,雖然這項測量不包括小腿處,但日常經驗似乎顯示,亞洲人無論男女,都少見歐洲人和非洲人那樣纖瘦的小腿,均勻分布的“東亞原則”同樣適用於下半身。
[1] Jack Wang and John C. Thornton and others, Asians have lower body mass index (BMI0) but higher percent body fat than do whites: comparisons of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60, 23-28,1994.
相關文章: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係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石頭布
鏈接:http://zhuanlan.zhihu.com/dsliu/20330260
來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