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與活

科學地吃,健康地活
個人資料
正文

我們為什麽低鼻子身材五短?石頭布論“華夏北來” 之二

(2016-01-02 13:13:35) 下一個

東亞體質特征的寒帶起源 - 2:艾倫-伯格曼法則和性成熟期

 

(二)鼻子和艾倫法則

有人說,印歐人非常突出的鼻子也是對寒冷的適應吧?據說它像空調器,有助於預熱入肺的空氣。其實,在真正的酷寒環境裏,這樣突出的空調器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非常容易被凍傷。北歐緯度雖高,因為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氣候比亞洲同緯度的地區要暖和的多。而且印歐人進入北歐的時間較晚,北歐的土著居民是蒙古人種,今天的拉普蘭(薩米)人和一部分芬蘭人是他們的孑遺。突出的鼻子也不是對寒冷氣候的適應,因為它顯然不符合著名的“艾倫法則”。

1870年代,美國動物學家艾倫發現:跟溫帶的兔子相比,北極兔的耳朵和尾巴都比較短。類似的對比也存在於北極狐和溫帶的狐狸之間。進而他比較了很多寒帶的動物和它們在溫帶和熱帶的表親,發現寒帶動物的身體輪廓變化都較為平緩,他把這項發現總結為“艾倫法則”(Allen's rule)。

東亞人的中等高度,較小的鼻子,正是“艾倫法則”的體現。其實要預熱入肺的空氣,“孤懸於外”的極度突出鼻子並非解決之道。在極低溫的環境下它加熱不了空氣,反而要靠呼出的熱氣來加熱它。要加熱入肺空氣的話,較小的鼻孔和較深置的鼻道才是正解。東亞人的兩顴較高,鼻道就相對落入兩顴之間的皮下組織的圍護之中,這樣才能有效預熱入肺的空氣。有的人類學家還補充性地認為:高顴骨還可以補償較深的鼻道所擠占的頰竇空間(因為發聲器官需要頰竇腔回響)。愛斯基摩人的鼻子裏麵的鼻甲發達,這實際上增大了鼻的內表麵,增強了加溫加濕的功能。

(三)櫻桃小口的美女

與較小的鼻孔相一致,東亞人的嘴巴也相對較小,尤其是東北亞人。中國傳統的美女形象更是“櫻桃小口”。與細眼睛結合起來看,似乎這個人群臉上所有粘膜外露的開口都呈現比較小的形態,但頭卻比較大。這個特征組合,除了寒冷適應性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解釋方案。

(四)身體比例和伯格曼法則

與艾倫法則類似,有關生物的寒冷適應特征還有一條“伯格曼法則”。 它指出:寒帶的生物外形規律是盡可能減小表麵積和體積的比率,從而降低熱量散失的速率。 根據這一法則,身體的任何細長結構都是不利於寒帶氣候的適應的。

與之對應的是,人類學家觀察到,肢體(尤其是遠端肢體,比如小腿,小臂)相對較短是極地民族的共同特征[1]。其實這也是大部分東亞人的特征。伯格曼和艾倫法則所描述的寒帶適應特征在東亞人身上有著完整而普遍的體現。 比如,圓而大的頭型,平和的五官,相對較大的軀幹,不算纖長的四肢。都可以視為減少散熱麵積從而有效地保存體溫的寒帶適應特征。

熱帶地區的人們手腳相對較長,肢體(尤其是遠端肢體)較長,軀幹相對較短,熱帶動物也有這個傾向,這些都是有利於散熱的解剖特征。寒帶地區的居民呈現相反的趨勢。而在溫帶演化出來的人種的體態居於兩者之間的過渡位置。人類學家測量了不同種族的坐高與身高的比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大約是0.45,歐洲人是0.5,而東亞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是0.55 [2]。從這裏可以看到,軀幹長度占身長的比例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人群逐漸增大。

有人可能誤以為這種體型的差別是食物結構或營養條件造成的,有一個解剖現象可以說明這種差別是基因性的。人類的脊椎骨一般是23塊,但少數人可能會多一塊或者少一塊。這種有22塊或者24塊脊椎骨的人類個體在每個種族中都存在。但人類學家發現,與其他種族相比,東亞人中有24塊脊椎骨的比例要高些,而隻有22塊脊椎骨的比例則要低些[3]。

(五)性成熟期

(應@Betelgeuse的提醒,加上這一項)

東亞人達到性成熟的年齡較遲,也是其寒帶起源的一個旁證。不同人群的平均性成熟年齡隨著當地氣候、種族和營養條件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氣候炎熱的地區的居民的性成熟較早,而寒冷地區的居民則相反。

雖然曾經有人把東亞人較遲的性成熟期歸咎於營養不足,但有研究表明,這個特點主要是基因造成的。即使在同樣的營養條件下,這個人群的平均性成熟期依然比其他種族要遲。比如一項對美國各族裔女孩的初潮年齡的調查發現:非洲裔的初潮年齡最早,歐洲裔次之,而東亞裔最晚 [4]。這個次序也反映了在熱帶、溫帶和寒帶演化出的人類各分支在性成熟年齡上的差異。

[1] Stock, J.T. (October 2006). "Hunter-gatherer postcranial robusticity relative to patterns of mobility, clima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for tissue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31 (2): 194–204.

[2] R. D. Guthrie. The Mammoth Steppe and the origin of Mongoloid and their dispersal. In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 Oxford Science Publications 1996.

[3] Kufman, P. D. B. Variation in the number of presacral vertebrae in Bantu speaking Southern African Negro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40, 369-374, 1974.

[4] Biro, F. M. et al. Onset of Breast Development in a Longitudinal Cohort. Pediatrics (2013).

--------------------------------------------------------------------------

轉自《知乎》,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商業轉載須作者同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