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南小鹿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沒有布穀鳥的春天

(2025-05-18 08:30:38) 下一個

自從定居自然環境極佳的本拿比後,我便迷上了植物與鳥類。觀花與觀鳥都是出門走走就能做到的事,頂多花一點點汽油錢,散步的時候集中一點精力,就能發現各種花和鳥,不但提高鑒賞力,還能愉悅身心,何樂而不為呢?

我首先識別了戶外的一千多種植物,今春又開始觀鳥。二月底和三月份來到本拿比湖時,見到了好幾種水鳥和鳴禽。此時的灌木和闊葉樹大多光禿禿的,得益於沒有樹葉遮擋,我這個沒有觀鳥基礎的人用手機近距離拍下了愛在樹枝上停留的紅翅黑鸝(red-winged blackbird,學名Agelaius phoeniceus)、北美歌雀(song sparrow ,學名Melospiza melodia)、斑唧鵐(Spotted Towhee,學名Pipilo maculatus)等鳴禽,並仔細地傾聽它們的歌聲。

  

(紅翅黑鸝)

(斑唧鵐)

(歌雀)

紅翅黑鸝發出一種獨特平淡的“check”音,或者三到五個短促的“chit, check”音符。據說雄鳥在高處鳴叫時,會唱出長約一秒的“conk-la-ree!”的經典歌曲,先是以一個突兀的音符起頭,然後轉化為悅耳的顫音。一邊唱歌,一邊身子前傾翅膀下垂,舒展尾羽,並抖動肩部鮮豔的斑塊,得意地炫技。斑唧鵐的歌聲簡單明快,以一兩個簡短的引子音開始,然後是快速的顫音,似乎在熱情地招呼客人“drink-your-tea”(請喝茶)。北美歌雀的歌聲最動聽,可與貝多芬的交響樂相媲美,由重複的音符和清晰的顫音混合而成的歌聲很容易識別。歌雀會唱二十多種不同調子的歌,同一首歌往往重複好多次,再切換到另一首。研究表明,歌雀是出色的模仿者,常常從附近的其他鳥類那裏學歌,通過與鄰居唱同一首歌來改善鄰裏關係。

我陶醉在這些早春鳥兒們的鳴叫中,忽然好盼望四月份的到來,那時應該聽到布穀鳥(Cuckoos)的叫聲了吧?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布穀鳥是報春的使者,它們喚醒春天和大地,催促農人莫誤農時。布穀鳥的叫聲成了某些人的“鄉音”,一聲聲,唱出了鄉愁和相思。可我的故鄉福州似乎不在布穀鳥的主要遷徙路線上,每年來造訪的布穀鳥的數量不多。福州的春天總是陰雨綿綿的,每到三四月,每月雨日將近二十天,甚至連著一個月雨水淅淅瀝瀝不止。上神用一根無形的針,順著雨絲將天地縫合一起,所有的一起似乎都漂浮在潮濕混沌中,耳邊盡是滴答滴答的雨聲,湮沒了似有若無的鳥鳴。當然,此時也並非觀鳥佳期。福州最好的觀鳥月份在每年11月至2月,大批候鳥遷徙至閩江河口濕地,其中的主力軍乃雁鴨等水鳥。進入次年3月後,這些水鳥逐漸遷離,3月中旬是北遷的高峰期。因此,我的鄉愁裏的春天沒有布穀鳥,確切地說,什麽鳥也沒有。隻是我這個文青受了中國古詩詞和莎士比亞作品的影響,產生了布穀鳥情結。

終於等來了人間四月天,我再一次造訪本拿比湖的觀鳥勝地Piper Spit。木棧道旁的濕地裏冒出幾叢草地碎米芥(學名Cardamine pratensis),即歐洲文學裏的“布穀花”(cuckoo flower,布穀鳥飛來時才盛開的野花),可我已經知道,我並不會在湖邊那片針闊葉混合林裏聽到布穀鳥的叫聲。來之前匆匆忙忙做了一下功課,加拿大本土的兩種布穀鳥 -黃嘴布穀鳥(Yellow-billed Cuckoo)和黑嘴布穀鳥(Black-billed Cuckoo),隻在BC省夏季偶然出現。

不過上神並沒有讓我失望,送來了褐頭牛鸝(Brown-headed Cowbird,學名Molothrus ater)。幾位前來觀鳥的遊客帶來了鳥食,湖麵上的水鳥和林子裏的鳴禽紛紛飛來搶食,十幾隻牛鸝也混在其中。雄牛鸝的頭部是褐色的,擁有藍黑色的泛著金屬光澤的羽毛,看上去十分精神,雌鳥全身棕色,有些平淡無奇。雄性棕頭牛鸝會發出一係列低沉的汩汩聲,有點像流水聲,隨後是細長滑音的哨聲,很有辨識度。

  

(褐頭牛鸝)

我一邊觀察褐頭牛鸝,一邊在手機上查找相關知識,不禁嚇了一跳:褐頭牛鸝和布穀鳥一樣,是不折不扣的巢寄生者。從不築巢,不孵化,而是把蛋放在二百多種其他鳥類的巢裏。產卵的時候,牛鸝會把鳥窩中的卵扔掉一枚,再產下一枚卵,這樣寄主飛回來後不會發現。每年五月至七月的繁殖季,牛鸝會產下四十枚卵,每天隻產一枚,每個鳥巢隻放一枚。盡管牛鸝卵的顏色和大小與寄主下的卵不一樣,大多數寄主並不在意,安心孵卵,幫牛鸝孵化了後代。牛鸝的孵化期比鳥巢中的其他小鳥更快,幼雛一出生便露出“惡劣”本性,把鳥窩中的其他鳥蛋擠出巢外。即便有已經孵化出來的其他小鳥,牛鸝幼雛的個頭長得比較快,占了先機,不斷地把其他競爭者推出巢外。

可是問題來了,這些寄養在養父母家的鳥兒是如何克服身份認同障礙呢?專家們發現,實驗室環境下的牛鸝和其他巢寄生鳥,如果在寄養家庭呆的時間過長,最終會學習寄主的鳴叫聲,模仿寄主的行為,並試圖與宿主交配。然而在野外,它們卻能以某種方式抵抗這種行為。以牛鸝為例,幼鳥一個月大的時候就學會了像成年牛鸝那樣行動,並知道如何與同類交配。鳥類專家們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牛鸝媽媽在產卵後並不會完全拋棄幼鳥,而是密切地關注它們,甚至會根據不同巢穴的成敗來決定今後在哪裏產卵。於是專家們猜測,這些警惕的牛鸝媽媽可能也在阻止自己的孩子與宿主太親近,成年牛鸝或許與幼鳥之間存在某種聯係,幼鳥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學習如何回歸真正的身份。為了證實這一猜想,研究人員在成年牛鸝及其幼鳥身上安裝了無線電發射器。數據顯示,幼鳥不會跟隨成年牛鸝離開寄主巢穴,也很少冒險前往親生母親的家。相反,它們會在夜間與同類會合。幼鳥大約長到20-25天大的時候,體內會產生一種類似zugunruhe(遷徙興奮/不安)的躁動,它會在日落後不久離開寄養巢穴,飛往成年牛鸝通常棲息的田野裏過夜,第二天才返回寄養家庭。

專家們認為,這些看似冒險的夜間飛行可能是受牛鸝天生喜歡在田野裏棲息的偏好所驅使,讓小牛鸝能夠獨立於養父母,避免變成其他物種。成年牛鸝夜間會在同一片田野裏一起棲息,幼鳥在夜裏飛到野外,便有機會與同類交流,學習正確的行為。可見巢寄生者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般輕鬆自在,成年鳥要欺騙寄主偷偷產卵,還要留意不同的鳥巢以提高後代的成活率。幼雛必須努力地不使自己被養父母同化,學會唱歌、覓食,活出真的自我。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