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狼發牢騷

發發牢騷,解解悶,消消愁
個人資料
笨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任人唯賢如何成了精英政治?

(2019-04-06 12:31:25) 下一個
【關鍵詞:精英政治、賢能政治、精英治國、任人唯才、唯才是用】
 
在英國和歐洲意識到中國(清朝)是個僵化、腐敗、落後卻傲慢的民族(國家)之前,中國的國家體製一直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先進的製度,是歐洲啟蒙時期明智人士自我批評、學習的對象之一,“漢學”自17世紀就是歐洲的熱門,這種信念一直發展到19世紀,演變成英國的考核文官製度(British meritocratic civil service),
 
The concept of meritocracy spread from China to British India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n into continental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 texts during the Enlightenment, the concept of a meritocracy reached intellectuals in the West, who saw it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regime of Europe. Voltaire and François Quesnay wrote favourably of the idea, with Voltaire claiming that the Chinese had "perfected moral science" and Quesnay advocating a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modeled after that of the Chinese.
 
the main recommendations of Northcote-Trevelyan (1859) were not fully implemented for another 15 years, when competitive examination became the primary means of entry to the Service
 
任人唯賢的想法在西方雖然是個新概念,宗教改革時期雖然不是主流,卻也是個潮流。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切都是世襲,靠血統,那其他人就沒機會升官發財,宗教改革被釋放出來的一大批有能力的人急需要找到一個讓自己從貴族教會兩個控製社會的階層裏奪取政治或經濟上的權利借口,他們找到的就是“能力”,這也是為什麽新教,尤其極端的加爾文盛行之地,荷蘭(阿姆斯特丹)和英國,這種觀念最盛。荷蘭成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第一個例子,錢多到不知咋辦,幹脆炒鬱金香;在英國,亨利八世就是利用出身貧賤的文官(管理、法律、言論)來幫自己從貴族教會那兒奪權,之後伊麗莎白一世也沿用,英國的威力,大家是領教了。
 
與法國的人權、政治平等相比,西方英語體係的任人唯賢主要是實在那方麵:經濟和管理(這是英國與中國體製上相近的另一個例子)。英國文官製度之後,這一觀念已經從觀念變成製度,香港和中國的公務員考核,算是這一製度反饋回中國。
 
今天關於任人唯賢(升學上就是擇優錄取)的爭吵發展到厲害衝突,隻是這個曆史過程的延伸。50年前英國社會學家Michael Young為此發明了一個新的字:精英政治(meritocracy),用以指出這一製度的危害性,這字原來是帶有貶義,卻反而被英美主流認為是國家治理的最高境界,無處不用(估計最近不少這方麵的科普,大家都知道了),尤其在高校錄取,這就是上世紀50年代藤校的擇優錄取運動,在當時真是個進步,因為之前藤校基本是白人家族的鍍金班。
 
如果你納悶美國不是自由之地,隻要你是白人(大家知道黑人土著就差點了),必然麵臨無數致富的機會嗎?怎麽會隻有白人家族才能進入最高等的學府?納悶是對了,美國的曆史跟中國的曆史一樣,都是掌權者寫的,現在大家都搞不清過去是咋回事。美國尋求自由的先輩骨子裏時時不忘英國祖宗的等級,國父們對賤民是帶有敵意的,這致富之地也到處是輸贏,輸多贏少,贏者通吃,贏的自然越來越舒服了,他們的子女也自然高人一等。
 
任人唯賢之所以何成精英政治,是它給有“賢”“能”的階層找到了一個占據統治地位的道德依據。其實任人唯賢的優越性是很服人的,不僅僅靠能力,而且是公開的(規矩是大家都能看得見的),開放式的(所有人都有權利爭取),英國的任人唯賢,還強調“又賢又能”(“IQ + effort = merit”),不僅僅是聰明。這麽一來,精英成為統治階層就有理有據,而且成就斐然。
 
今天任人唯賢、擇優錄取成了眾矢之的,與其說Michael Young有先見之明,不如說大家沒讀曆史,讀了,科舉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說“精英成為統治階層就有理有據,成就斐然”,可不能忽視精英階層得到了絕大部分利益,能力的不平等帶來更大利益不平等,更甚者,能力是否是大家所說的治國或創造財富的能力也難說了。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現實和現實的衡量常常相差十萬八千裏,然而從統治的角度來說,統治階層總是把它們看成是同樣的東西。
 
“賢”“能”就跟好心一樣,沒有一個標準,可是社會的運作、管理往往要排隊,讓每個人在食物鏈裏有個自己的位子,排隊,就是把二維世界一維化,所以一切都隻在於一個因素,最好的例子就是分數了。理科同學知道線性逼近大自然誤差是很大的,但我們必須講公平,明明講不清,可公平非要讓每兩個人都得有高低,最後一切都是一個分數,說著說著,分數就成了“賢”“能”,“賢”“能”就有占據統治地位的資格。
 
這不是唯一的毛病。生物除了在大自然環境裏的進化,在人類社會裏也會進化,既然等於分數,那分數就是“賢”“能”,一個人是否“賢”“能”,就看考試成績,雖然我說的有點簡略,但宗旨是一樣的,就是說,“賢”啥“能”啥,考高分就是“賢”“能”,結果大家都往那方向進化,都以考高分為目標,如果家裏有錢幫幫忙,也是常情。這麽一來,考試不差但分數又不夠高的人肯定有意見,更別說近日的醜聞揭示大概連看分數也是假的。
 
不過,皇帝覺得自己最有資格當皇帝,總統覺得自己最有資格當總統,精英同樣覺得自己最有資格當精英。上麵說的精英有道德基礎,很關鍵,有道德就是合理,據調查,美國精英鮮有覺得自己的一切不是辛辛苦苦掙來的,聰明加努力,反過來,一切對自己不利的變革都是不道德,不合理的,所以自己有權力(不僅僅是政治方麵的權利,更是經濟方麵的權力,如在獲得最佳行業最佳職位的優越性)也是合理的。反之,你要是無“賢”無“能”,自然不能當精英,也不會有大的收獲;如果你不是精英,沒有大的收獲,你就是無“賢”無“能”。
 
所以我以前說過,你要是精英,理所當然上藤校,上了藤校,怎麽想自己當精英都合理。
 
賢,自然成了權力。
 
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精英政治上,也出現在所有領域上,在經濟上,如果說中國是國家資本主義,那美國就是資本國家主義(行話說captured economy),就是大資本操縱下的資本主義,這是我為什麽不相信美國是自由資本主義的原因。
 
精英政治的困境,也是人類政治哲學的困境,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都不信民主,可是沒有民主大部人就沒有權力,而絕對民主離開了精英政治社會也無法發展,一旦精英掌握了政權,他們隻會采納反民主的措施,這些措施是選舉也無法改變的。從此陷入循環。
 
 
【相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oplog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