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馬斯克變性兒女的露麵讓我想起了一部老電影,2015年的《丹麥女孩》。一個真實的變性人的故事。
這是一個藝術家庭,丈夫埃納是風景畫家,妻子歌爾達畫人物。倆人不可謂不相親相愛。有一天,妻子請的女模特沒有如約而至。她一時心血來潮就請丈夫來替代,效果出奇地好。穿上女裝的埃納風情萬種,出現在妻子畫作裏的他給人印象深刻。本來不好賣的畫作一下子都被畫廊看中了。
夫妻倆開始熱衷於這個遊戲。歌爾達教丈夫做女人的手勢走女人的貓步學女人的姿態,兩個人開始樂在其中。
最初連絲襪都分不清正反的埃納,穿上高跟鞋深一腳淺一腳的埃納,心理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
這樣一個偶然開啟的的生活插曲,激發了埃納隱蔽在靈魂深處的身份認同:他感覺自己應該是個女性。更可怕的是,他居然喜歡了男人!
必須說說他的妻子歌爾達,她那麽深深滴愛著自己的丈夫,怎麽能承受這樣的晴天霹靂。埃納也很痛苦,他覺得自己真的是有病了。他去圖書館,查相關論著,夫妻倆人還去看精神科醫生,精神科醫生診斷他是“精神分裂症”,差點把他抓進瘋人院!
在以一切努力都付諸東流後,妻子接受了這個殘酷的現實。埃納做了變性手術,改名莉莉倆人仍然生活在一起。莉莉則成為一名化妝品公司的銷售小姐。
故事到這裏,雖然很別扭,還算是“happy ending ”。
關鍵在後麵。
莉莉不滿足隻是表麵上做一個女人,她要徹底改變自己,——讓自己擁有女性的生理特征:切除陰莖,移植卵巢和子宮!
不知道今天這樣的手術是否成熟,總之,在1930年,手術要冒很大的風險。莉莉在所不惜,結果,在手術後的第二年,她終因手術並發症逝世。
歌爾達從始至終陪伴著埃納,直到埃納離開這個世界。
飾演歌爾達的瑞典女演員艾麗西亞·亞曼達·維坎德(瑞典語:Alicia Amanda Vikander因此獲得奧斯卡以及金球獎的最佳女配角。其實,沒有獲獎的男主更有名——他就是最近在《豺狼的日子》裏飾演那位冷酷狠毒的職業殺手,英國演員埃迪“("Eddie" Redmayne),沒想到他把一個女性的嫵媚、風情、羞澀、痛苦,也演繹得楚楚動人。
據說,埃納(埃納·莫恩斯·韋格納Einar Mogens Wegener)隻是世界上有明確記錄的第一個變性人,在他之前 德國可能有更早的案例。如多拉·裏希特(Dora Richter),她可能在20年代接受了子宮和卵巢的移植手術,但因納粹銷毀相關檔案,記錄不完整。電影裏埃納到德國德累斯頓去手術,大概也暗示了這一點。
曆史上,這對夫妻在第二次手術時已經離婚。影片沒有執著於這一點,而是細致入微地寫了他們最後相擁的時刻,這一刻讓我淚盈。
歌爾達的陪伴以至於她的支持告訴我們:
愛,不是占有,愛,更是放手是包容;愛,不是為你做主,愛是陪伴是恩慈。
埃納的選擇我不敢苟同。但是他的命運讓我深思:靈魂與肉體的分離是多麽痛苦,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埃納的轉變其實也讓我們看到,環境確實會改變一個人。埃納隻是有點靦腆有點溫柔的男人,他已經有了六年的婚姻,兩情相悅,相親相愛。可是,把他裝進女人的殼子,月月,天天,最終改變了他。如果他沒有給妻子假扮女模特呢?如果他就是那麽勉為其難地一次,穿個絲襪拍個姿態。連衣服都沒有換,從此收手呢?
也許會。。。。。。,也許不會。。。。。。
不知道。按照現在的潮流,我們會越來越多地接觸這個群體。我以為可以尊重他們,但是目前打著“自由平等”的旗號縱容這種行為的政策不可取。尤其在中小學進行這種教育,無異於引導無異於戕害幼小的心靈。沒有那個家庭喜歡子女這樣選擇吧?政客們喜歡自己的子女都去變性嗎?
《丹麥女孩》獲得到88屆奧斯卡四項提名,但是在卡塔爾、阿聯酋、阿曼、巴林、約旦和科威特被禁。
拋開對變性的爭論,就這電影而言拍得很成功。就連經常出現的哥本哈根遊艇碼頭,也充滿了丹麥風景畫的味道。
影片中本衛肖也出現了,作為埃納的好基友,算是本色出演——
還有一個小角色,是埃納的童年好友。他沒有拋棄變性的朋友。看到這張臉,就像看到未整容前的普京,像不像?
除海報外,均為電視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