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裏

觀察內心,觀察世界
正文

我懷念民運人士

(2016-09-16 11:58:31) 下一個

 

我懷念民運人士,懷念那些稱得上是在思想和曆史的框架中,嚴肅討論問題的任何派別的人。相對主義認為思想沒有好壞都是資源,信念沒有高低,結果自認即是功業。但低俗的東西再囂張終是枉費,一如那些鄉野村婦的長舌市井悍婦的流言,他們不可能也從來沒有進入到思想和曆史的視野。

爭論是一個社會的常態,截然對立強烈衝突的多元話語是每一次曆史變革的前奏,東西方概莫能外。獨運輪的倒下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是辯論的結果,是民眾自覺自省的結果。

適應爭論,敢於爭論,在爭論中獲得步從而取得相對共識而不是絕對共識這是常識,人類社會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過一言統天下的局麵。不要試圖去說服那些從骨子裏就不認可你的人,就曆史而言,它們是活的參照。更不必為一時的西化傾向過多的擔憂,曆史發展不是線性的,不是決定論的,但它一定有內在的自身邏輯,不是共產黨的領導是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引導著這個國家前進。

曆史共識的辯論,其焦點展開不能脫開這些東西:
中華文明的基本優勢在哪裏,中華文明的內在缺失在哪裏,共同認可的文明發展的曆史坐標在哪裏,共同認可的文明發展曆史階段在哪裏;政治正當性的理由在哪裏?無窮無盡的問題人物,無窮無盡的問題事件它背後折射出的認識根源在哪裏?政治曆史的價值觀在當今社會所有基本麵的分裂失衡,是轉型中的問題,是曆史階段的問題,還是意識形態、文明衝突的問題?

截至今天為止,西方的主流話語仍然堅持曆史主義。就算我們隻認西方,麵對曆史主義我們慶幸中西合一慶幸我們尚有共識。所謂曆史主義之於中國,就是以曆史發展的階段性為根基,以曆史發展的實踐性為尺度,去審視中國曆史的遺產,確立值得當代世界文明的經驗和教訓。曆史主義審視世界的展開方式是:依據特定時代的主流性社會需求,依據當時的社會實踐結果,依據曆史元素在後續發展中所呈現的文明輻射力,去綜合衡量該時代所有構成元素包括政治,經濟,軍事,以及人物、事件的文明價值,並確立它們的曆史地位。

曆史主義認為,推動社會發展,給國家與人民帶來利益,且在後世具有持續激發民族生命狀態的曆史輻射力;這樣的曆史元素,就具有正麵的文明價值,就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辛亥推翻帝製,中共擊敗老蔣,既是正例。反之,直接間接地帶來了社會破壞,帶來了曆史倒退,給當時的國家與人民帶來了程度不同的利益流失,是我們稱之為曆史教訓的那種東西,這也是大躍進、文革不會也不可能重演的經驗結果。

曆史主義強調曆史實踐原則。即依據已經被曆史發展證明了的社會實踐結果,去檢驗任何一個曆史事件與曆史人物,去評判他們的文明價值,去確立他們的曆史地位。這裏,某種史書的既定評判,某種泛化古今的絕對道德理念,都不足以成為文明價值的標尺。對曆史事件、曆史人物、曆史思想做出價值評判,標尺隻有一個------曆史實踐的檢驗結果。無論是過去和今天,如果涉及曆史元素的價值判斷,無論他引用了多少名家的結論,都無法抗衡曆史實踐的最終檢驗。

曆史主義有它的認識論根基。這一認識論是:真理具有相對性。承認人類文明的生命根基是社會實踐;認為文明發展的階段性不存在具有永恒意義的文明價值標尺;認為國家活動的正義選擇在每個時代都具有相對性,不存在永遠具有正義性的絕對價值標準。承認文明發展的階段性,我們才能接近曆史的真實,承認曆史發展的實踐性,我們才能超越個體意識的評判,最大限度地接近特定曆史活動的普遍本質。

稍稍瀏覽你就可以發現,所謂嚴肅有影響力的西方學者,他們的言說沒有一個是在那裏進行空泛的所謂絕對化的自言自語,承認文明發展的階段性,承認曆史發展的實踐性,米爾斯海默的堅持福山的變調基辛格的前瞻,從不同側麵印證了曆史主義對當代社會深刻的影響。

在大多數西方學者眼裏,毛澤東非鬼亦非神,抗日戰爭抗美援朝對於中華民族具有正麵意義,西藏台灣沒有曆史定位不清的問題。種種種種,若毫無保留地傾心於西方,那麽讓我們多多少少學一點西方學者的曆史主義。

讓人獲益的辯論,無論你是誰,無論說什麽,你一定要有一點點真誠,下流的東西不是辯論,從這個意義上,我懷念當年的民運人士。

無聊齋

 

2016-09-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