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裏

觀察內心,觀察世界
正文

有感餘秋雨的跟頭-------二傻亂彈

(2016-01-25 14:22:07) 下一個

 

餘栽跟頭的地方可真不少,然而在俺看來真正讓其左支右拙的不是他刻意淡化自己在文革中的劣跡,也不是他肚子裏的幹貨多少,不是他把握曆史的功夫是否夠硬,是他作為學人對待批評的態度。

餘秋雨的散文多於文史有關,其文采蜚然,瑕疵亦是。較真者若金文明,著《石破天驚逗秋雨》,糾正餘著126處文史差錯,一時引起圍觀。例如餘秋雨把“致仕"這一辭官退休之義誤讀為辭官退休之反義。知識有誤,不夠嚴謹,錯了改了就好,今後細微處多著墨未嚐不是好事。但餘不服,要硬拗,於是說了一大堆古代漢語古代術語與現代漢語現代術語的複雜關係,這自然由小笑話鬧成了後來的大笑話。

毛澤東七律《長征》中的“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之水拍原作“浪拍”,毛在詩後自注雲“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是可以的。”毛澤東稱這位不相識的朋友為“一字師”。毛澤東乃何人自不贅言,大人物,小人物,為文必謙乃至簡之道。

華羅庚質疑唐代詩人盧綸《塞下曲》有常識性錯誤,遂著五言問盧綸:《北方大雪時,群雁早南歸。月黑天高處,怎得見雁飛。》科學家能錯嗎?科學家錯了。一是北京的經驗並不能覆蓋塞北和西北的經驗,八月落雪,雁、雪比翼是常事;二是時代不同了,氣候不同了。科學家竺可楨的結論是,殷周漢唐溫度高於現代,而唐代以後低於現代。這說明你在你的領域裏可能知道的多一點,甚至是大拿,但出了那個圈子就不一定了。餘秋雨或者是駕馭文字的高手,但未必是駕馭曆史的高手。這也告訴我們一是別迷信,二是別絕對,由個人經曆導出的愛恨情仇彌足珍貴,但如果你有意無意的認為你的個人情感可以抽象為普遍真理不容置疑,那就又成了笑話。讀史讀人,“於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而張載這裏的“疑”,一定少不了自疑。

 

無聊齋,

 

2016-01-2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菊香書屋 回複 悄悄話 餘秋雨最大的成就是娶了馬蘭啊,再就是代表黨慰問了地震死去的人。
黃小金 回複 悄悄話 餘肚子裏的幹貨不多。寫的東西無病呻吟。
加成 回複 悄悄話 agree!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Good articl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