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裏

觀察內心,觀察世界
正文

解決用人問題才是反腐中更具深意的課題-----二傻亂彈

(2015-11-10 07:19:14) 下一個
南方某人在中直機關搞科技,工作從未與農業搭邊。掛職東北某縣任書記,金秋下鄉訪農,問某老漢,你這是早稻還是晚稻?老漢嫌其不解二五,答曰,你說早就早,你說晚就晚,反正就這個稻。此人悻悻然,後果然調走了之。
 
故事的真假已不重要,這類事情已經多得不能再多,人們麻痹都不想多提它。假如上麵的書記並未離開科技口,不管是去哪裏掛職,參與科技管理又何嚐不是很好的選擇,但是組織部門在幹部管理中的錯配亂搭,為用人而用人的輕率庸懶,何止是給當事人帶來挫折感,更大的危害在於用人不當對社會帶來的信任傷害,所謂用錯一個人是“戳了百姓的眼,丟了共黨的臉。”
 
近年來,央視主持人跳槽成了社會熱門的話題。我無力揣測他們各自離職的原因,但即便是因為政治傾向我想那也沒什麽大不了的,毛澤東說沙漠裏都有左中右,何況央視。其實無論是在央視還是在鄉鎮廣播站,說到底隻是一份工作而已,來去自便。隻是想到央視主持人的社會影響,問題自然不那麽簡單。這裏,我寧願懷疑更多的是和他的工作氛圍有關。某年過節,央視大馬路上追著問你幸福不?這種隻適合在焚香磕頭的廟宇道觀裏的問題,這種形上玄乎的哲學問題居然可以是見人就問的問題,觀此盛況,我豈止是醉了,我是真正的傻過去了,我無比歹毒的暗想,這是無腦的設計還是惡意的盤算,吊詭如此,真讓人腦洞大開。
 
習馬會直播好好的,忽然就能掐了馬英九的談話,你說既然敢見麵就不敢直播,你說怎樣的領導才能想出這樣的餿主意?習近平想要的中國故事拿不出來,不想要的小鼻子小眼卻是忽隱忽現。庸官之庸乍看就像那些洋相百出的各級政府發言人,其庸庸在不學無術在胸無點墨,在於瞻前顧後左支右拙,其實更深之處在於他們內心缺少硬碰硬的理論勇氣-------這一切絕不僅是書本上的東西,如果百姓的每一次疑問都凝固成曆史懸案,那麽離開人民的意願也就離開了真實,這是任何一個執政黨的大忌。
 
人不可貌相你是否真是個人物,要看你的經曆看你的思想-----要看你有沒有真正值得敲打的東西。陸定一走在北京馬路上人們或以為他是個修表的補鞋的,深度眼鏡高顴骨,不值一瞥。劉奇葆之類的麵相倒是好,但從政多年又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麽記憶?我毫不懷疑這類人在團中央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領導,但我深刻懷疑駕禦一個高強度政策理論環境與現實又緊密關聯的文化宣傳部門,其是否勝任?回到央視,既然隻是一份工作,那就自然有人事傾軋,遑論你再碰上那麽多的庸官,甭說主持人出走,美工電工出走不也很正常嗎?
 
吏治的腐敗是最大的腐敗,無數貪官被抓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佐證。其實庸官的危害又何止於貪官,而無數庸官的出醜現眼必然讓“吏治腐敗”的內涵放射出更大的縱深。買官賣官是極端的一種,失察,失職的背後是糊弄,忽悠,得過且過才是中共吏治最該檢視的部分,否則何以解釋如此大量庸官的現實存在?塌方式腐敗的地基是塌方式的庸懶,以反腐為引領的政治改革,如果在組織製度上回避這樣的總體把握,刷新政治的宏偉圖景必將殘破不全。當輿論不斷升高對不作為亂作為的譴責時,黨內目光必然向產生庸官的機製轉移,我相信,麵對腐敗庸懶的層出不窮,如何解決用人問題才是反腐中更具深意的課題。
 
 
 
無聊齋
 
2015,11,0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