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裏

觀察內心,觀察世界
正文

習近平訪問英國,最酸的不是美國是德國------二傻亂彈

(2015-10-19 11:48:22) 下一個
 
 
習近平訪問英國的細節甫將出水,美國的媒體幾乎不約而同的調侃說英國這是向中國磕頭,而中國的媒體不約而同地反諷美國人吃了太多的酸葡萄。
 
其實,美國人的酸因為粗魯隻是寫在了扭曲的臉上,而德國人的酸因為抑鬱卻是糾結在腸子裏。英德兩國百年不和世人皆知,冷戰期間因為蘇聯這個共同的敵人假惺惺的好了那麽一陣兒,這和80年代初中日友好的幻夢歲月沒有本質的不同。
 
中國發展的30年也正是德國發展的30年,殘酷的是,中德發展的30年恰恰映襯了英國衰落的30年。問題是英國甘願就此低頭唯德國馬首是瞻甘願俯首稱臣嗎?答案很簡單,那是不可能的。驕傲的英國子民可以哀歎日不落帝國的不再,但他們掙紮著也會從普世主義的“法理”源頭去撫慰自己孤獨的心,他們永遠會從“山姆大叔的娘家人”這個現實世界的身份中找回失落的輝煌。1950年1月中英建交,1950年到2010年60年反華,2015年又率先加入亞投行,這種矛盾而又傲慢的對華曆史不遆是當代國際政治的側寫,其實我們何妨說這正是英國曆史品格的獨立顯現?
 
德國GDP比英國多了1萬億,整個歐盟叱詫風雲忙裏忙外的似乎隻有德國,但遺憾也好慶幸也好,現實問題是英國根本不鳥德國。如果說英國成不了歐盟什麽好事,那麽隻要反手,英國就能讓歐盟處處碰壁成不了什麽大事。對此你可以有千百種理解,但英德之齟齬正源於英國對德國逞霸歐洲的警惕,這正是英德關係的根。
 
在英國德國大學數量相差不大(300所)的背景下,孔子學院在英開設27所,在德14所,說孔子學院不帶政治色彩是瞞天過海自欺欺人,而這種數量上的差別又很能說明問題。你更不能想象的是2012年宋祖英在倫敦阿爾伯特歌劇院演唱時的盛景會在柏林出現,德國人喜歡艾未未遠勝過喜歡宋祖英這不是什麽秘密。
 
從總理到查理再到財長,英國近年對習近平訪英的鋪墊就不僅僅是經濟的。我不能說這是英國人的心機是彰顯他們與德國人的不同,但事實上這讓中國人多少認識到了德國的虛偽與實用。當我們認識到所有的經濟都是政治的時候,而一個國家大反其道自詡和你隻談經濟不談政治,那這個國家其實是精明過頭了,德國實質上就是這樣的國家。
 
美國的反華有精英階層和市民階層(包括媒體)的二元區分,有理性和情緒的二元區分,但是在德國你看不出有這樣的區分,英美媒體間或會擠出一絲笑容謳歌中國,但在德國你不會抱有如此奢望,如果我說90%以上的德國教授對中國的進步缺少善意的回應,我真的不知道我是膽小了還是誇張了。
 
如果說歐洲人沒有say  hello的習慣那是一種表象,而德國人的冷漠就為這種表象植入了更多的元素。如果你恰好在美加澳或者英國生活過,你會不時的感受到你所居住的小區帶給你這個中國人的一絲暖意,倘若你是居住在德國多多少少也會有,但基本是少的可憐。令人悲哀的是,這和你居住的小區是高端中端低端沒有任何關係,這和你的個人修養,生活品質也毫無任何關係。2013年中國對德國直接投資存量為9.11億美元,截至2014年底,中國對英國的直接投資存量已超過400億美元。2014年中歐貿易接近6000億美元,而歐洲理事會卻是一個極端的反華機構,由此,就沒有什麽事情是不好理解的了。
 
習近平訪英,當然可以說是看上了倫敦的金融看上了英國的核電高鐵,如果辦成了的確是實打實的幹貨。倫敦的外匯交易是紐約和東京的總和,借倫敦之力促人民幣出海乃人民幣國際化之題中之義;若中國的核電高鐵在英國落地,歐盟的技術標準貿易限製又該何以自處?糾纏已久的東南亞高鐵是否終於可以雲開霧去?
 
但我以為習為經濟而去,但其誌不在經濟。以大麵積的經貿成果撬動美國同盟,舉辦亞投行試過了,這次去英國就是再試。除此之外,習近平點穴式的一站式訪英,經德法而不入,就是要敲打德法牽頭的歐盟,更直接的就是要敲打德國。習近平說,“英國表示願做對華最開放的西方國家,這是一個明智的戰略選擇,也完全符合英國自身的長遠利益。中國期待著同英國在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開展合作。”這話是說給英國的,但我聽著這更像是說給德國的,因為在可預見的將來,當中國工業不再仰望德國,兩國經濟完全失去互補的那一天,德國的機會主義將如何變軌?是遠離中國還是接納中國?因為從更加長遠的謀劃上,中國不會浪漫到希望世界上出現一個親華的德國,但中國太想有一個獨立強大的歐盟。為此,中國就一定要緊緊的牽製德國。
 
習近平在西雅圖對美國工商界說,“你們在中國是獲得了巨大利益的,希望你們多做對中美有益的工作。”那麽德國的商人們在中國賺的少嗎?當德國政府意圖以熱絡的經貿關係掩護他們在政治上的刻意撤退並且自以為得意的時候,來自中國的任何舉動都會牽動德國人的神經,我想無論習近平在英國的訪問是否能夠大獲成功,都會讓德國感到不便泄露的緊張,而中英兩國在政治上的互動,大大小小的表示都會讓默克爾有被撕下遮羞布的感覺。賺得缽滿盆滿的德國可以不愧,可以不酸嗎?
 
二傻趁興,由不得題外亂彈二則:
美國進12海裏不是問題,但趟進這潭死水怎麽收場怎麽下台階對雙方都是不小的問題,我相信有不公開的管道正和美國較勁。
 
習愛球不假,但談足球抓足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當然皆大歡喜,但他其實想要的是全民的體質,單說體質很敏感,所以說足球。由此我還推斷,你可以瘦弱但你少扮偽娘,引領中國青年的榜樣應該是健康,陽光,毫無病態的。

 

2015,10,19

無聊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溪畔竹吟 回複 悄悄話 英國早已不是昔日的大英帝國了,在歐盟沒什麽話語權。隻能靠耍耍小聰明、傍大款找回點昔日的顏麵。
山地 回複 悄悄話 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始對英國舉行正式訪問,歐洲各國的媒體都對此予以高度關注。德國媒體刊文警告,歐洲正陷入爭奪北京好感的競爭,已經無人有興趣在歐盟層麵協調對華政策。

歐洲國家爭奪北京好感的競爭變得越來越狂熱。德國《南德意誌報》稱,前歐盟貿易委員卡雷爾·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是個直言不諱的人。他在2013年訪問北京時稱,中國正在分化歐洲國家。德古赫特提出這一的警告是有理由的:當年他對中國的光伏產品製造商啟動反傾銷調查時,多個歐盟國家阻撓他——因為擔心自己的生意受損。站在最前沿的是德國。

在德古赫特訪華過了幾天之後,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就在2013年12月帶著龐大的代表團抵達北京。他慶祝了預期中的生意。現在英國人更進一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19日對倫敦進行國事訪問時,英國將為他鋪開“最鮮豔的紅地毯”。




10月19日,中國主席習近平抵達倫敦開始英國行

今後幾天和未來幾周,人們將會觀察到最重要的歐洲單幹鬥士們將同中國領導人單獨會談:習近平訪問英國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法國總統奧朗德(Fran?ois Hollande)將分別在10月底和11月初訪問北京。

目前來看,脫穎而出的是英國人,他們想不惜一切代價討好北京。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9月訪問中國為習近平訪英做準備,既沒談論人權問題,也沒有談論南中國海的緊張局勢或歐洲企業在中國受到的歧視。相反,奧斯本大談兩國“黃金關係”中的“黃金十年”,承諾:“我們希望成為中國在西方的最好夥伴。”

德古赫特曾呼籲:“我們應該冷靜地和中國打交道。”今天,人們感受到的冷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少。相反,爭奪北京好感的競爭變得越來越狂熱。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競爭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

“中國一直是分而治之的高手。在北京看來,這是非常理性的行為,”曾在2004至2007年擔任德國駐華大使的史丹澤認為,“但中國所玩的遊戲‘誰是我們最好的朋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成功。”這發生在中國在國際上變得越來越活躍且開始對全球規則施加影響力、而四分五裂的歐洲人在北京正失去影響力之際。令人驚奇的是,歐洲人這樣做是自願的。中國根本用不著分裂歐洲,歐洲人自己就這麽做了。

中國試圖對歐洲產生影響,這從很多倡議中可以看出,例如中國和16個中東歐國家(其中11個是歐盟成員國)之間的“16+1”機製,該機製在兩年前建立時令布魯塞爾感到吃驚和不安。在成立由中國倡議的亞投行時,歐洲人之間的競爭令人印象深刻。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的米科·霍塔裏感歎:“人們沒有多大興趣在歐盟層麵協調對華政策。”

歐洲人的日益短視也有一些原因。世界金融危機和低迷的國內經濟把很多人的目光限製在政治行動能夠帶來的純粹經濟利益上。此外還有歐洲政治的重新國家化趨勢。最後,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被希臘、烏克蘭和難民問題等問題搞得筋疲力盡,無暇顧及中國。
YellowPear 回複 悄悄話 文章就是作者自己在家閉門造車的產物,歐洲幾乎每個國家之間都打過仗,還不止一次。按樓主的邏輯他們都是有深仇大恨的,何來歐盟?歐洲人比亞洲人值得稱道的一點就是能放下,打完仗賠了款就算翻篇了,不會沒完沒了。另外,德國主流媒體對於習總訪美幾乎沒有什麽報道,對訪英到現在為止也沒有什麽反應,不知作酸一說何來。
wxc169a 回複 悄悄話 我操,中國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吧,以為大家都為你爭風吃醋呐。
山地 回複 悄悄話
泰阿 回複 悄悄話 一個字:讚;
兩個字:超讚!
lio 回複 悄悄話 很有說服力的一篇文章,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