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中文媒體報道和評論今年聯邦大選時,都提及華裔的參選人數相對以往大幅下降。有人把這個歸因於加中關係惡化所造成的。是否是這樣?不妨再看看。
根據加拿大選舉網站統計,今年大選總的參選人數為2010人(2019年約為2100人)。華裔候選人尚無準確的統計數字,估計約20多人。上屆2019年大選,華裔候選人約有40人(當選8人)。簡單看,和上屆相比下降很大,和之前2015、2011那兩次參選人數差不多。
2019年華裔參選人數突然激增,主要是因為當年新的參選政黨(人民黨)招募了不少華裔人士(約10人)。如果從三大主要政黨(自由黨、保守黨和NDP)的參選情況看,華裔候選人比往屆少不了幾個。像2019年大概有23人,今年已知有19人(BC省有7人,和上次一樣)。
【注:查閱這些數據時,無論是中文或英文媒體,都很難搜到華人的準確數字,而印度裔、原住民等很容易找到。看來這多麽的華人社團,如果有哪家能把華人的各種數據都搞得比較精確,也算是一個很大的貢獻。】
但不管怎麽說,相比華裔人口數量(占加拿大5%),華裔參選人的數量還是太少,今年僅占1%。在BC省大溫地區24個聯邦選區,今年有130多位候選人,隻有8位(另有一位獨立候選人)華裔參選人,占比不到7%,而華裔人口在大溫地區超過20%。大多倫多地區也類似。
印度裔今年共有47位參選人(2019年為50人,當選22人),占比約2.3%,雖然也低於其人口占比4%,但是這幾屆當選的MP數量已經遠超其人口占比了。另外,今年原住民參選人數大增至75人(2019年為62人,10人當選),占比近4%,原住民人口占比約5%。
長期以來,華裔參選人和當選數量都遠低於人口占比,這有很多原因。今年參選人數不增反而大幅下降,我個人認為最主要是因為去年以來的疫情,疫情讓加拿大華人(也包括美國等)進一步邊緣化。
加中關係惡化應該是導致華人今年參選人數下降的一個原因,但不是主因。這是因為從2018年年底開始,加中關係就急轉直下了,但2019年大選時仍創出參選人數新高。另外,上麵提及從三大主要政黨來看,華裔參選人數變化並不大,而他們才是大選的聚焦點。
能否成為各大政黨的參選人,主要還是取決於政黨的態度,今年尤其如此。2021大選是提前選舉(snap election),很多參選人都是黨內指定的,而來不及進行黨內初選。這種黨內指定,就需要參選人平常和政黨有密切的聯係,早早就能獲得黨內的信任和青睞。
眾所皆知,華人參與政黨日常活動的極少,往往遇到選舉才臨時抱一下佛腳。2019年10月大選後組建了少數政府,都清楚按慣例在一兩年內就會再有選舉,如果要參選就要早些做準備了。但是很快就有了疫情,不少加拿大華人開始閉門不出,不知道各大政黨的內部動態,也很少去參加相關活動(尤其是當麵的交流),所以各大政黨在物色候選人時,基本上看不到什麽像樣的華人了。
再者,即使有個別華人想參選,但想到疫情對華人群體造成的恐慌,想組建競選團隊不易,想籌款搞活動更難,想去敲門拜票也很難,想拿到華人選票很不易,想想也就知難而退了。今年大選期間,明顯感覺華人各種參與程度都大大下降了,估計華人的投票率也會相對下降的,這個肯定和加中關係毫無幹係,但是疫情的影響卻無所不在的。
我認為疫情會讓華人進一步邊緣化,不僅僅指在參政議政方麵,而是在所有領域的上升通道都會大大受限。這個今後會看出一些分曉來。提起疫情對華人的影響,大家更多關注的是一些外在層麵,像對亞裔的歧視仇恨等,但最主要是來自內在層麵,也就是對疫情本身的懼怕所帶來的“綜合性社交恐懼症”。
疫情一年半多以來,不管是近處閑逛,還是遠足旅行,華人的身影都少了許多,華人社群的現場集會活動也大都銷聲匿跡了。相比之下,其他族群就活躍得多。筆者所在的街區,這段時間就有多個印度家庭舉辦喬遷、婚禮等大型活動。而華人內部的社交活動尚如此慘淡,那對外的各種交往也頂多是線上談兵了。
對此,可能不少華人覺得在家上班很好的,而且現在網絡聯係也非常便利,但實際上這種線上聯係是遠遠不能替代現場活動的,尤其是對華人而言。社會中很多關係的建立,包括生意達成或職場晉升,都離不開當麵溝通甚至更隱秘的交流。華人在現場工作環境中還多少有些這樣的社交,如果長期居家辦公,那有效的社交圈就越來越小了,也就不自覺地被邊緣化了。
新老華人經過過去三、五十年的努力,已逐漸融入加拿大主流社會中去,但這場突如其來、依然在持續的疫情卻將這種努力大打折扣。可以說,不管這次大選,哪個政黨獲勝,華人都無法成為贏家,華人的話語權都會有所減弱。
唯有期待疫情早日過去,華人盡快走出社交恐懼,大膽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方能迎來華人新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