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由《幸福家庭圈》主辦、Pattison High School(派特森中學)協辦的第二屆幸福家庭教育論壇在UBC舉辦。三個小時的活動中,幾位嘉賓傾囊相授,參會家長暢所欲言,大家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坦誠分享和討論,相互都有不少的啟迪和收獲。
活動伊始,這次教育論壇的組織者和主持人北美曹先生,大致介紹了這次活動的發起背景。他說,他身邊這些第一代移民,很多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走出來的,而這些孩子就成了很特別的一代:1.5代,也就是在中國出生,出國讀小學或中學的一代人。
對1.5代來說,無論在現在的讀書階段還是將來的職業發展,都有著和中國小夥伴、和本地同齡人相比很多的不同,這其中既有優勢,也有短處,他們如何準確地認識自己和周圍世界,以及怎樣更好地揚長避短和融入本地主流社會,是一個值得大家都關注和研究的大問題。
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應對方案,但普遍而言這兩方麵是最重要的:第一,身心要健康;第二,能力要紮實。這兩大基本功,在新的BC省教育改革中,都有很多明顯的體現。
如果在加拿大,對本地的教育體係、教育理念和課程設置缺乏應有的理解和認同,在陪伴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會是無的放矢,盲人摸象,也就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不適和糾結。
正是基於移民家庭和1.5代成長的現狀,本次教育論壇的主題設定為:做最好的自己,從基本功開始!大家一起來聊聊怎樣幫助1.5代健康成長,學業有成。
論壇的第一部分,由四位嘉賓分別做主題演講。其中兩位是派特森中學的教育專家,另外兩位就是成長起來的1.5代。
首先,派特森中學的校長Daniel Chowne先生率先發言。他是BC省教育係統的資深人士,也是派特森中學的創始人之一,對最新的BC省高中教育改革和課程體係的架構有著專業的了解、解讀及實際應用,他就一些核心和關鍵的部分,給大家做了講解和點評。
他介紹說,從2019年7月開始實施的BC省高中(10-12年級)教育改革,主要是因應社會的變化和未來的需要,以更好地以學生為中心和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Communication、Thinking(Critical and Creative)、Personal and Social(Cultural Identity, Personal Awarenes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關於具體課程設計上的變化,主要涉及到Career Education(職業教育)、身心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Physical Education)以及教學方式上的更加多樣性等;在其它學術課程方麵可能10年級英語課程的設定有較大的變化。
另外,有三個BC省畢業評定(Provincial Graduation Assessments)的全新要求,包括10年級的數學評定(Numeracy Assessment)以及10年級和12年級的語言評定(Literacy Assessment),這種由exam測評向assessment評價的轉變,對華人學生可能會有較大的影響。
Daniel校長所講的內容很重要,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並不重視也不想去了解。關於這些內容,家長和學生可以上網查查,好好看看,這對大家認清目標,找準方向都大有裨益,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下圖是筆者從相關教改文件中摘錄出來的,供參考。
之後,派特森中學的Counsellor做了關於學生健康成長的專題講座。Carole Moran女士是學心理學出身的,最早做business方麵,10年前改行做中學老師,然後做Counsellor,她接觸了大量的來自很多國家的中學生,對國際學生的特點了如指掌,應對有方。
關於“健康成長”,她用的詞是well-being,這個詞內涵豐富,對應中文用“順”這個詞會很貼切的。關於學生的well-being,Moran從六個方麵做了詳細的講解,具體包括Emotional Well-being,Physical Well-being,Mental Well-being,Social Well-being,Academic Success & Well-being和Post Secondary Success - University。
談到現在學生麵臨的問題,她提到玩手機對學生(特別是中國學生)的巨大負麵影響。比如有些學生白天上課疲憊不堪,大都是因為睡眠和休息不好,而這正是因為半夜之後還在和小夥伴們發信息聯絡呢;學生現在很難集中精力去做正經的事情,也是因為心思總在手機上。
Moran把這次講座變成給大家上一堂課,充分展現她的講課魅力,不論大家的英文水平如何,應該大都聽得明白,記得清晰。Moran精彩而風趣的講解,筆者很難用文字表達出來,隻有期待下一次再聽她的課啦。
接著,Alfred Chien先生就如何找尋輔導老師做了專題分享。他是20多年前從香港過來讀高中的,從UBC畢業後一直在金融機構工作,去年開始創辦了一個教育平台(TUEX),為學生和家長提供輔導老師的服務。因為他在大學期間就長期擔任輔導老師,對相關供求很熟悉。
他用了四個案例,介紹了為什麽很多中小學生需要請輔導老師,以及該請什麽樣的家教。他特別提醒家長朋友們,在請家教的時候,不要僅僅看重老師的學曆和知識水平,還要注意老師和學生能否有效匹配,以及輔導老師對孩子是否是絕對安全的。
最後,大學生Katie Cao做了感悟分享。她是在中國小學畢業後,來溫哥華讀了一年小學和完整的中學,目前在Queen’s讀教育專業,以後要做一名中學老師。
她今年暑假剛在Uhill中學做過實習老師,這次她結合個人成長體悟以及做實習老師的觀察,給1.5代學生提了三點建議。一要主動和老師多溝通;二要善於利用校內校外的教育資源;三要不斷擴大自己的舒適圈(comfortable zone)。
她覺得,一味要求孩子(也包括家長)跳出或舍棄舒適圈,是不現實也不必要,重點是如何通過擴大自己的舒適圈,最後把以前的uncomfortable都變成了comfortable。
論壇的第二部分,四位嘉賓和家長朋友互動交流,先由派特森中學的校董Amanda女士做創業和教育分享。她說,正是因為她對教育不懈的熱愛和熱情,她才於2003年Daniel校長一起創建了派特森中學,這些年一路走過來,看到2000多學生從派特森這裏完成蛻變,走向成功,是她最快樂和最幸福的事情。
她說,派特森中學是以國際學生為主的私立中學,在選聘老師時最看重的是老師對教育的激情和對學生的喜愛,在招募學生時最看重的是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積極上進,有了這些其它都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針對家長現場的提問,她還介紹說,派特森作為私校,會根據學生的情況和特點,做出靈活性和針對性的課程安排,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個性化教育,快速適應本地生活,可持續地健康成長。
在這個互動交流環節,雖然都用英文溝通,家長和嘉賓依然相談甚歡,大家繼續探討了很多有意義的內容,一直到活動結束。
第二屆幸福家庭教育論壇成功舉辦,除了感謝各位嘉賓和家長朋友的參與和分享外,還要感謝派特森中學的協助和支持,並且特別感謝UHUBOR(優博公學)臨時提供溫馨場地和家長義工(包括Anne、Adele等)的幫忙!希望大家繼續齊心協力,為我們自己和1.5代的健康成長而努力並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