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飄零的記憶

我今寫博存記憶,自娛娛人兩相宜。白屏黑字敘舊事,跨越時空結友誼
正文

自然育兒觀

(2014-11-12 06:16:57) 下一個
中國人似乎把育兒看得太重,放鬆點、自然點就好了。我的一些想法常常是非主流的,但我為我保持獨立、不從眾而感到欣慰。
昨日與一同樣有精神疾病的朋友打電話,聊到孩子。不可否認,精神疾病有遺傳給下一代的風險,而我們作為有精神疾病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盡量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輕鬆的成長環境。同時觀察和早期發現異常情況(當然這點上不能矯枉過度)。
我們的孩子可能比沒有精神疾病父母所生的孩子要脆弱些。我的老二祥兒剛滿7周歲,他比較容易哭,很容易感到受挫折,隻要事情不如他的意,他小嘴一扁就哭了,當然這種現象在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裏並不少見。但是我有躁狂抑鬱症(Bipolar Disorder), 我就不知道祥兒是不是也會有情感障礙,隻能一方麵放鬆些,一方麵保持觀察。
我這個朋友說她的孩子也有類似情況,很容易哭。特別是彈鋼琴,她對孩子要求嚴格一點,孩子就感到很大壓力,就非常不高興。我說我的朋友可以放鬆點。孩子小,太嚴格的鋼琴訓練反而會扼殺孩子對學鋼琴的興趣。悠著點兒,沒準有時孩子興趣來了,這時候練琴可能效果更好。以後孩子大了要是喜歡學鋼琴,就會自覺地練琴。如果不喜歡,就更不能強求了。此外要搞清楚讓孩子學鋼琴到底是為什麽?是提高音樂修養,還是要成為專業的鋼琴演奏員,或者僅僅是在考級上與人攀比?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自己的孩子是否一定也要學鋼琴?孩子是否喜歡,是否幸福和快樂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對我們的可能比較脆弱的孩子們來說。朋友有些想通了。
總感覺我們這代中國人(文化意義上的,不論是否還擁有中國國籍,隻要思維方式等是中國式的)有種落後了要迎頭趕上的勁兒,對孩子上就表現為不惜代價要給孩子最好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出人頭地。我們把人生視為競技場,總是想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孩子小小的年紀就讓他們學這學那,往往是事倍功半,孩子們也未必快樂。在美國我們的孩子們可能學習不錯,但是在中學裏未必能融入當地孩子們的社交圈子,未必能Fit in。即便是孩子們能上藤校,卻不快樂,畢業出來後未必能真的get ahead,或者能夠幸福。
記得多年前我有個客戶,香港人,在美國受的教育。他個子很高,喜歡打籃球。他曾經告訴我他非常懷念他在美國上學的時光和一夥打球的朋友們。那些朋友們就喜歡打籃球。沒錢了,就去加油站幫人加油,掙些小錢,然後就去打球,快樂,沒有壓力。這個客戶當時才二十幾歲,在國際公司做經理,卻得了癌症,後來聽說年輕輕的就去世了。他想告訴我的是快樂其實可以很簡單。
很久以前就聽說過比較中西育兒不同的這個比喻:中國式教育好比做盆景,父母或教育者試圖把孩子們培養成事先設定的模子而不太考慮孩子的本性,像把小樹苗扭曲成設計的形狀,完全不顧小樹苗本來的樣子;西式教育好比園藝(gardening),講究讓孩子充分發展自己的天性,像給園子裏的小樹苗膠水、施肥、除草等,創造一個良好寬鬆的環境讓它茁壯成長成自己所能長成的樣子。因為這種不同,總體而言,中國的孩子性格扭曲的比較多。我兒時也在父親嚴格的教育下成長,長大以後花了不少功夫才多少恢複一點自己的本性。
我對我的兩個孩子的教育還是比較放鬆的。所幸兩個孩子的天性都很善良,也很幽默。他們現在還小,在學習上我主要督促他們完成家庭作業(兩個孩子注意力都不太集中,需要不斷地督促他們)。應為兩個孩子都喜歡美術,尤其是有自閉症的然兒,我們給兩個孩子一起報了課外的美術課,每周一次。音樂方麵他們沒有表現出特殊興趣,我們的資源也有限(我目前不工作在家帶孩子),我們就沒有學課外的音樂,到現在沒有學樂器,在學校到時候會教的。為了與社區裏的孩子玩在一起,我們參加了童子軍的活動。這個周末,祥兒突然要求爸爸教他使用工具做東西( build something with tools)。孩子們的爸爸就在後院手把手教兩個男孩子怎樣釘釘子,怎樣使用錘子、螺絲刀和鋸子。孩子們很開心。
將來孩子們能上大學最好,能上州立大學我就很開心了。不能的話學個手藝也不錯。祥兒有一天還對我說過媽媽我長大了我要創造一個工作。我說好呀,那叫創業。
我認為育兒要悠著點兒。給孩子一點時間和空間發展自己的本性,做自己,做自己喜歡做的,不扭曲。要順其自然一點。孩子快樂最重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不記得 回複 悄悄話 同意!順其自然,挖掘他自己的興趣和潛力。沒必要每個人都做同樣的事。
沉魚 回複 悄悄話 不如人就迎頭趕上的觀念並無問題,隻是你怎麽去實現的問題。如果連趕上別人的觀念都沒有的,基本也就根本不會去想怎麽實現,我認識的從不想怎麽趕上別人,樂嗬嗬隨意的,都是年紀越老生活越艱難,因為生活不會等你,年輕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等到了40歲,養孩子要錢,住房子要錢,自己開始不再年輕,身體有這裏那裏的不舒服,職場開始留給年輕人,就開始難過了。而有了這個觀念,還需要有足夠的智慧,了解自己的能力缺陷,學習節奏,了解學習方法,知道怎樣才能實現迎頭趕上,然後不疾不徐,一步步走到目的。年輕的時候我還不了解,覺得自己事倍功半,很沮喪,我的老師知道了,就告訴我說:剛開始的時候,不能做到事半功倍,能夠事倍功半,也是好的,慢慢的,你有經驗了,自然就可以事半功倍了。現在果然,我能事半功倍,且越老越不怕學新東西,越自如。努力也不是說一定要以犧牲快樂為代價,可以兩全,但沒有能力兩全的時候,就自己選擇是要先苦還是後苦。像我選擇了先苦,非常艱難,年紀大了,有了孩子,我知道怎麽幫孩子事半功倍,成功快樂兼得。無數我的同伴當年選擇了後苦,那麽他們自己的孩子若是想趕超,那就得孩子自己先苦。這一步,總是逃不掉的。
sweetbug 回複 悄悄話 不錯。喜歡你的理念。人生不是競技場。
elian 回複 悄悄話 Wow, bipolar, it's a very tough mental disorder.
I don't know how to live with adults with bipolar, let alone having young kids around.
Patients sometimes are very excited, sometimes very depressed, even suicidal.
Like the major female character Dana in Homeland the TV show.
愛唱歌14 回複 悄悄話 支持,同意!我也是這麽帶孩子的,尤其是老二。不是偏心他,經驗也是逐漸摸索。順其自然,當然也有目標。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