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遊覽巴黎5日。看了許多,想了許多,心裏沉澱了許多。如此算來,時間仿佛被拉長,不知道應該是多少天。
這次住在了左岸,塞納河邊的拉丁區。喜歡左岸的書香氣,信步走一走看一看,抬頭低頭都是文化。另一個讓我有這種感覺的城市是維也納。
拉丁區在巴黎最古老的街區第五區。這一片學校眾多,拉丁區的名稱,也是因為中世紀有知識,能上學的人都是講拉丁語的。曾經的巴黎大學已經不複存在,1970年拆分成了多個學院。巴黎大學建校於1150年,應該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大學,緊隨博洛尼亞大學之後。馬路對麵就是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在1530年建立的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
附近的小花園Square Samuel-Paty很值得一看,始建於1900年,意欲表現中世紀時期的氛圍。花園裏麵有She-wolf of Rome,紀念Octave Géard的雕塑噴泉,還有哲學家蒙田的雕塑等。
Octave Géard(1828-1904)的胸像。他不但是法國著名教育學家,還最先倡導公立女子中學。
羅馬神話故事母狼乳嬰She-Wolf的青銅像,是來自羅馬Capitoline museum的複製品禮物。在古羅馬時代,高盧地區是蠻夷之地。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打敗高盧人之後,開始在這裏興建城市,大致位置就是如今的拉丁區和巴黎聖母院所在的西岱島。
16世紀的哲人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右邊的鞋子被摸出了金色,據說觸摸會帶來好運氣,那麽應該是對麵學校的學生們考試前最需要的。
其實花園Square Samuel-Paty的原名是Square de la Sorbonne, 因為對麵就是巴黎大學的前身索邦學院College of Sorbonne。改名字是為了紀念2020年被害的法國中學教師Samuel Paty。
中世紀博物館Cluny Museum。
沿著聖雅克路Rue Saint-Jacques漫步,走走看看停停,心裏麵是滿滿的充實感。
16世紀法國詩人Pierre de Ronsard皮埃爾·德·龍薩的塑像,我們並不認識這個人。於是,在路邊這個椅子坐下來,上網查詢。知道的他寫很多甜蜜的愛情詩,有一首寫於1545年的盛夏,開頭是這樣的Mignonne, allons voir si la rose (Sweetheart, let see if the Rose) 。1985年,法國為紀念詩人逝世400年,以他的名字命名一種玫瑰,叫'Pierre de Ronsard',市場上也稱為龍沙寶石 Rosa 'Eden'。
醫學家Alfred Vulpian的塑像,他發現了腎上腺素在人體器官的存在。
18世紀的教堂Saint-Éphrem-le-Syriaque Church雖然年久失修,仍然是很美的巴洛克式建築,對稱,工整,優雅。傍邊有很詳細的教堂曆史介紹,原來這是第三次重建版,最初的教堂建於1334年。
先賢祠Patheon,仿古羅馬的萬神殿而得名。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恰似一座古希臘神廟。建於18世紀,本來是法王路易十五為巴黎的主保聖人,聖女熱納維耶芙而興建。建好後趕上法國大革命,改成了紀念卓越的法國文化名人的陵墓。
法國名人太多了!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伏爾泰,盧梭,雨果,大仲馬,居裏夫人等等,很多都在這裏有一席之地。我們也想到,除了所謂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很遺憾中華民族沒有這麽一個場所,緬懷祭奠先人中的智者賢士。
這兩幅名人壁畫比較容易認得,分別是聖女貞德和拿破侖。
1612年建成的盧森堡公園Jardin du Luxembourg,非常優美大氣。建造者是瑪麗·德·美第奇(1575-1642),出身於美第奇家族,她是法王亨利四世的王後,路易十三的母親。據說是模仿弗洛倫薩的Pitti Palace而建造的。
說到美第奇家族的女兒,無論是做太太,還是王後都是女強人。不得不提一下凱瑟琳 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1519-1589)。她在1533年嫁給法王亨利二世,拋開頗有爭議的政治影響不說,她帶來的意大利的飲食文化,給我們現在享受到的法國美食的影響,是革命性的。那時候的法國,仍舊是蠻族的飲食傳統,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而且沒有任何餐桌禮儀。在凱瑟琳嫁過來之前,法國上流社會的聚會餐飲是舉行buffet,用手抓或者勺子吃。喝酒的器皿也是金屬製品。甚至於盛食物用木頭盤子也是有的。凱瑟琳來自當時的世界文明中心弗洛倫薩,帶來了早已是餐飲文明標誌的銀質刀叉餐具,瓷盤和玻璃器皿。她還教會法國人放棄buffet吃法,轉而端坐桌前,由侍者把菜一道道地端到麵前享用。凱瑟琳給法國帶來了意大利的蔬菜種類:豆子,西紅柿,西葫蘆,土豆,等。還有美味的咖啡(剛剛從中東經威尼斯傳入意大利)和巧克力。總之,凱瑟琳做了王後,才是法國人真正開始把吃法當作人生享受,而不隻是填飽肚子。法餐開始走向精致料理和注重食材口味。廚師們開始寫書並繼承烹飪傳統。
對了,說法蘭克人是蠻族不奇怪,他們本來就是日耳曼蠻族的一支,因為比較強大,是最先突破羅馬帝國的萊茵河防線,建立自己王國的蠻族之一。當時的羅馬人是地中海風格的飲食,不太喜歡肉類,而是喜愛奶酪,穀物,麵包和兌水的葡萄酒。肉類隻喜歡魚和海產品。難怪嚴野七生說:現代的歐美人喜歡吃肉,是因為他們的祖先,不是高盧人就是日耳曼人。
我們很喜歡這個地方,幾次來此閑坐,呼吸巴黎自由的空氣,感受巴黎的文化氛圍。
巴黎的起源來自塞納河上的小島:西岱島Ile de la Cité。在羅馬人到來之前,這裏居住著高盧的Parisii部族,依靠塞納河的便利交通而經商。公元前53年,凱撒征服高盧以後,在這裏和塞納河的左岸,按照羅馬人的方式修建道路,浴池,神廟和劇場,城市也從小島伸展到左岸地區。
很多年前第一次遊巴黎,都沒有意識到巴黎聖母院是在小島上的。現在記得的是,瑰麗的教堂,眼見為實的震撼。
維修中的巴黎聖母院讓人心疼。身旁的老婦念念有詞:She is still here, she is STILL here.
莎士比亞書店在這裏70多年了。當年女兒逛到這裏,欣喜地發現這是一個英文書店,買了本維克多雨果的書《The Hunchback of Notre-Dame》。
小黑板一側的詩句來是沃爾特·惠特曼的《草葉集》
Is it night? are we here alone?
It is I you hold, and who holds you;
I spring from pages into your arms…
-- Walt Whitman
不管去的時節
不管去時的心境
去了,便知道又到了巴黎
Once there, you will know that you are in Paris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