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心靈之遊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倫敦行 之 V&A 博物館的高仿廳

(2023-03-15 14:06:11) 下一個

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亦即V&A,是世界上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共有兩百多萬件。

博物館以女王和她的丈夫命名,淵源和阿爾伯特親王的關係更密切一些。這要從世界上的第一次萬國工業博覽談起。1851年在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辦了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說是All Nations,其實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展示大英帝國的 “Great” ,展示工業革命之後的各項卓越成就。阿爾伯特親王是這個博覽會的積極倡導者和組織者,為籌辦傾盡心血,結果也是大獲成功,名副其實的Great Exhibition。總參觀人數是600多萬,占當時英聯邦人口的三分之一。維多利亞女王本人就曾參觀達34次之多。博覽會既炫耀了 “日不落帝國” 的地位,又獲得可觀的門票收入。這筆錢,後來用在了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的建立。1857年,擴建了工藝品博物館,成立了南肯辛頓博物館(South Kensington Museum),也就是V&A的前身。1899年,維多利亞女王將博物館正式更名為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紀念她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

V&A是第一家開餐廳的博物館。它的咖啡店和餐廳都很優雅,是體驗Royal的好地方。早,午餐的食品很豐富,看著也誘人,我們吃了些點心,味道還不錯。據說以前這裏的餐飲質量很高,現在有所下降。

博物館入口大廳的玻璃吊燈,更準確的定義大概是懸空的玻璃雕塑。由藍,綠和黃顏色的吹玻璃組成,曾有個浪漫的名字叫Ice Blue and Spring Green Chandelier。

先後參觀了幾個展廳:英國,亞洲,伊斯蘭和Cast Courts。

我們非常喜歡Cast Courts,中文應該叫複製品大廳?展品都不是原裝正品,而是複製品,集中展示了歐洲的建築和雕塑精髓,頗有文化博覽會的感覺。而且都是藝術家們千裏迢迢地從文化古跡原址,細致準確地做出模具,然後翻版製作出來,品質精良,很適合我們這種喜歡藝術的初級粉絲。

還別說,這也是V&A博物館成立之初設立的使命:作為藝術教育的場所,提高公眾藝術欣賞水平 . A PLACE OF ART EDUCATION, TO SHAPE PUBLIC TASTE.

一進展廳,占領了一整麵牆的宏偉雕塑群,是12世紀的羅曼式Romanesque雕塑精品The Pórtico da Gloria。原型來自西班牙的天主教朝聖聖地: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Catedral de Santiago de Compostela。

這組群雕門廊,英文Portico of Glory,位於德孔波斯特拉教堂的西門。由三個拱形,200多尊雕塑構成,兩邊對稱地刻畫描述新約和舊約故事。門廊正上方的龕楣雕刻,以耶穌基督為中心,圍繞著他的是四名福音傳教士,此外還有天使和先知們的塑像。教堂選址是在Saint James the Great的安葬之地,Saint James是耶穌的十二信徒之一,他的雕塑也在正中間,耶穌基督的腳下。

門廊的設計師是西班牙雕塑家Maestro Mateo,他的這一組傑出的作品,已經有了哥特式藝術的影子:衣袍的自然皺褶,衣服下麵的形體,人物的麵部表情,等等,與中世紀的那些就事論事,毫無情感的呆板雕像完全不同。

即使是在室內看複製品,也可以感受宗教之門的震撼力。現在去德孔波斯特拉教堂看,門廊外麵的巴洛克式外牆是後來加上去的。按照當初的設計,大門晝夜永久敞開,朝聖著遠遠地就可以看到這個恢弘的雕塑群,迎接他們期待的目光。可以想象,虔誠信徒們經過長途跋涉,通過這樣的門廊走入教堂,看著熟悉的聖經內容展現眼前,栩栩如生,躍然欲出,會是何等的感動!

門廊的寬度是17米,Cast Courts的展廳寬度也是依此確定的。

羅馬帝國消亡以後的中世紀,公元5世紀到公元10世紀的五百多年,藝術幾乎和人的生活絕緣。這個時期值得一提的藝術精品屈指可數:公元8世紀查理曼大帝在亞琛皇宮的八角形小教堂,算是一個傑出的例子。11世紀的貝葉掛毯The Bayeux Tapestry是另一個例子,且是稀有的非宗教題材藝術品。

11世紀是很微妙的一個時間段,歐洲的局勢失去某種平衡,開始了不安動蕩。一件事情是諾曼人對英國的征服,舊的秩序,政權,建築破壞掉了,新的就由機會冒出頭。另一件大事情是十字軍東征的開始。有了動蕩,就有了東西方人口的遷移和文化的滲透。

藝術的複蘇首先是建築藝術,因為宗教領袖需要宏偉的教堂,來展示神的力量,Church Militant。這是11世紀羅曼式建築開始興起的動力。

羅曼式藝術形式Romanesque,亦稱羅馬式,因為建築厚實莊重,拱頂技術也繼承了羅馬人的衣缽。這個名稱在英國等同於Norman,從十九世紀開始英國人稱這個藝術形式為諾曼式,起源於1066年的諾曼征服。來自法國北方的諾曼人帶來了獨特的建築形式,從英國開始,建立宏偉的城堡和教堂。隨後在歐洲廣泛傳播,直到12世紀開始,逐漸被哥特式取代。

羅曼式教堂建築和雕塑,在目前很珍貴。原因之一自然是年代久遠,流行的時間短,因而存留的不多。另一個被看重的原因,是這個藝術形式在歐洲的出現,意味著中世紀的藝術停滯的終結。

與建築密切相關的雕像藝術,在中世紀晚期也出現了生機。教堂不僅需要恢弘的穹拱,也需要活靈活現的雕塑牆飾,來講述聖經故事。畢竟,這是普通民眾了解聖經的最直觀的方式之一。更何況,那時候絕大多數人是文盲,看圖說話是很生動的學習方式。雕塑大師們開始撿回逐漸失傳的雕塑技藝。雖然沒有人像古希臘古羅馬人那樣製作精美的大理石或者青銅人物雕像,然而,如何讓雕塑作品活起來,引起觀者的共鳴,怎樣才能既忠實於聖經人物和故事,又傳遞出真實動人的情感,重新成了雕塑師們努力的方向。

展廳裏另一個讓人驚歎的展品,是圖拉真柱Trajan's Column,完成於公元113年。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慶祝征服達契亞Dacia(今天的羅馬尼亞一帶,盛產黃金)的凱旋柱。達契亞在今天的羅馬尼亞一帶,盛產黃金。羅馬人的勝利滅了達契亞王國,把這個地區變成自己的一個行省,還帶回來了幾百噸的黃金和白銀。

1900多年過去了,圖拉真立柱依然矗立在同時代建成的圖拉真廣場上,除了柱頂的圖拉真雕塑在中世紀被換成了聖彼得。隨曆史煙雲消失了的,是在立柱兩側的大型圖書館Ulpian Library,一側館藏拉丁文獻,另一側是希臘文獻。當時的羅馬城有二十幾個不同種類的圖書館,我不知道,一個城市再一次有如此多的圖書館,是不是要等到現代。

柱子上雕刻了兩千多個人物,描繪了155個戰爭場麵,簡直就是圖拉真的這場戰爭的回憶錄。情節很豐富,既有圖拉真皇帝領導戰爭的英明形象58次,也有很戲劇化的故事,比如達契亞人戰敗後服毒自殺,以免被俘。如此真切地群雕,下一次出現在人類麵前,已過千年。

為了能裝下這個高度35米的複製品立柱,隻能把柱子一切兩半,Cast Courts的展廳高度也是依此確定的。

縱觀展廳,滿屋子的文藝複興。遠處牆上是博洛尼亞Bologna的小教堂San Petronio的門廊Porta Magna的複製品。出自意大利雕塑大師Jacopo della Quercia(1374 – 1438) 之手。據說他對古羅馬的雕塑技藝非常著迷,看過很多古跡和石棺雕刻。因而他的作品,代表著雕塑藝術從哥特式到文藝複興形式的過渡,影響了與他同時代和後來的雕塑師。

Donatello的《大衛》麵帶微笑,腳下踩著被他打敗的巨人哥利亞Goliath的頭顱。1430年為美第奇家族而做,在文藝複興早期是第一座獨立裸體雕塑作品。

米開朗琪羅的《大衛》,無人能比肩。

在倫敦迎接新年。過去的一年很豐滿,即將開始的一年,充滿希望!

謝謝瀏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心靈之遊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那我更相信應該再去幾次了 :-)
心靈之遊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梅公子' 的評論 : 不客氣,謝謝點評。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V&A 是我最喜歡的博物館
梅公子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