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5月12日 作者:楊玉聖(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來源:學術批評網
由資中筠先生和石陽小朋友合作的“冬天與春天的對話——鋼琴與小提琴音樂會”,已於2013年5月12日下午3-5時,在中央音樂學院琴房樓演奏廳,成功舉辦。
資先生一向是一個低調的長者。關於她要舉辦音樂會的事兒,除了她的極少數好友外,外界一概不知。
我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才從北大袁明教授那裏得知這一消息的。
由於不久前去世的南大任東來教授是袁明老師和我共同的朋友,我遂於5月8日晚上給袁老師寫了一個短劄,除了問好外,也想商請袁老師為英年而逝的東來寫一篇追憶文章,因為東來的弟子胡曉進博士正在籌劃為東來編輯一冊追思集。袁老師不僅在5月9日21:08回信爽快地應允撰文,而且還透露了資先生將於5月12日舉辦音樂會的消息:“想點高興的事,資中筠老師周日下午舉行音樂會。老太太82歲,夥伴12歲上海小男孩,隔著70歲,一鋼琴一小提琴,進行一場‘冬天和春天的對話’。你接到請柬沒有?”按:資先生生於1930年,故今年資先生當為83歲的高齡了。袁老師信中提到的這位12歲的上海小男孩,生於2001年,叫石陽。別看僅有12歲,但已經是小提琴界中的“老江湖”了:自小拜名師學習小提琴,不僅多次參加音樂會演出,而且此前還曾在蘇州、上海、台北舉行過四場個人獨奏音樂會[1]。
我因為未曾接到請柬,故如實稟告袁老師。袁老師很快在5月10日10:13回複:“資老師讓我幫她分發一些請柬。我給你留了一份,放在李劍鳴那裏。你和劍鳴聯係。5月12日下午3點開始,2:30入場。地點中央音樂學院琴房樓演奏廳 (西城區鮑家街43號)”。袁老師還在信中感慨道:“82歲開獨奏音樂會。資老師創造生命奇觀。真讓人稱羨!那張請柬就是藝術品,值得珍藏。我最近幫著張羅,學了不少”。
托袁老師的福,我終於有機會去聽資先生的音樂會了。於是,我和老友李劍鳴教授聯係,當時劍鳴也還沒有到係裏取請柬,但劍鳴表示:肯定會給我留一張。因此,有一種想讓更多的朋友分享這一好消息的衝動,遂撰一小稿,廣而告之[2]。
按照約定,今天午飯後,我去北大接上劍鳴,一同去聽音樂會。會合後得知,袁明老師給了劍鳴三張票。於是,劍鳴和夫人陳雅麗教授一同在小區門口等我。我們三人很從容地提起在下午2:20,到達音樂會演出地——中央音樂學院。
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到這個被音樂人視為“聖地”的著名學府,劍鳴說他也是第一次來。
下午兩點半,來聽音樂會的人,陸續進入演奏廳,因為不是對號入座,我們三人就坐在了南側的四排;在這個位子上,能夠清楚地看到資先生和石陽小朋友演奏的動作。
進入演奏廳後,首先向袁明老師問好。袁老師坐在第二排,除了向袁老師表達謝忱,還以老粉絲的名義,和袁老師合了一張影——盡管同在京城,但已經有數載未能見到袁老師了。袁老師大我十八歲;記得第一次見袁老師,是在1992年,當時是去袁老師在燕南園的老房子見麵的。但無論隔多久未見,歲月好像從來不在袁老師的身上留下痕跡,依舊是那麽熱情、那麽有活力、那麽有氣質,“青春不老”,就是袁老師的寫照。袁老師的朋友多,許多人都爭著和袁老師打招呼。在這個場合,我自然知趣,也就不多占用袁老師的時間。
整個演奏廳,大約四百個座位,座無虛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來聽音樂會的以白發老人居多,其中最長者大概是年逾九旬的何方老先生了;還有很多看上去八十上下的老人,估計都是資先生的老同學、老同事或者老朋友。更有十幾位小朋友,其中一位小朋友估計也就兩歲左右。除了這些小朋友,其餘大概都是學術界、出版界和文化界的人士。像這樣幾乎是清一色的學界人士的聽眾,恐怕也隻有資先生音樂會才會有的風景。我認識的學界師友中,有章詒和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陶文釗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秦暉教授(清華大學)、金雁教授(中國政法大學)、趙梅研究員(《美國研究》執行主編)等。中國科協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會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教授,也作為普通的聽眾,出席了資先生的音樂會。
演出從下午3:05開始,先是資先生和石陽合奏莫紮特的《降B大調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K.378》,然後是石陽獨奏巴赫的《E大調第三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1006》,隨後是資先生的鋼琴獨奏——李斯特的《降D大調第三號安慰曲S.172》和張肖虎改編自古曲的《陽關三疊——主題與變奏》。在中場休息一刻鍾後,資先生又和石陽合奏了貝多芬的《F大調第五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 作品24“春天”》。然後,石陽、資先生又各自加奏了一個關於春天的曲目。演出結束時,大約下午4:35。資先生最後做了簡短的致辭。
在致辭中,資先生特別表達了她對自己的音樂啟蒙老師劉金定先生的謝意與敬意,也表達了對她當年在清華讀書時的音樂老師即《陽關三疊——主題與變奏》曲作者張肖虎先生的由衷感謝。資先生說,她曾經有三十年與琴絕緣,後來又撿起來,“亂彈琴”,都是得益於當年老師的培養。資先生說:今天很高興,也很感激大家,一起來“跟我玩兒”。說這些話時,老人的臉上洋溢著笑容,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幸福感,真誠而熱烈。
在這之前,我也有快兩年沒有見過資先生了(最近的一次,是陪趙虹主編去方莊的資先生家中去拜訪資先生)。資先生是當今中國最權威的美國問題和國際政治研究的權威,不僅著作等身,見解深邃,文筆華美,而且其字裏行間充滿著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意識。作為晚輩,我對於資先生向來是由衷欽佩的。對於資先生的《資中筠集》和《二十世紀的美國》,也曾先後在《美國研究》和《世界知識》上寫過書評。不過,麵對麵向資先生請益的機會,並不多。
資先生乃大家閨秀,她對鋼琴的癡迷、對音樂的修養,是她與眾不同的非凡氣度聯係在一起的。資先生在她的不少憶舊性的隨筆中,曾數度談到過她與琴弦的不解之緣。這場音樂會,也是資先生在1947年首場個人鋼琴獨奏音樂會之後的又一次演出。兩者的差別是:舉辦第一場音樂會時,資先生還是17歲的婷婷少女;時隔六十六年後的這場音樂會,資先生已經是年逾八旬的長者了。
資先生雖已年逾八旬,但除了白發、背微駝外,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全無老者之態;大家氣象,一目了然。
對於音樂,我這個老土,乃再地道不過的外行;至於鋼琴、小提琴,更是一無所知。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終於有機會聆聽了這場獨具一格的音樂會。
散場後,我開車送劍鳴夫婦、秦暉夫婦回家;盡管恰逢“首堵”的高峰時段,但幾乎是一路順暢。路上,我曾很自豪地說:一趟車,載著四位大牌教授,過癮。這,也是拜資先生音樂會之賜。
今天,2013年5月12日,是個好日子:一大早,從家裏到辦公室,三公裏略多,不到五分鍾的車程,居然遇上兩個結婚的車隊。此乃喜兆。正是在這一天,“冬天與春天的對話——鋼琴與小提琴音樂會”,成功舉辦。
散場時,很多人圍著資先生,向資先生道賀。為了不添亂,我沒有和資先生說話,故寫此小稿,向資先生表達祝賀和敬意。
最後,再一次感謝袁明老師,感謝袁老師還想著給我這張寶貴的請柬!
注釋:
[1]音樂會請柬有這樣言簡意賅的介紹文字:“石陽 2001年生於日本,自3歲起跟隨日本才能教育研究會山本岡史老師學習小提琴。6歲回國後師從上海音樂學院著名教授丁芷諾,獲2009年上海市‘海曲杯’少兒小提琴獨奏比賽第三名。現師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上海大學藝術總監夏小曹。曾參加上海大劇院新年音樂會、東方電視台‘藍天下的至愛’音樂會、上海音樂廳‘星期廣播音樂會’、上海交響樂團‘夢想舞台小小演奏家’等係列音樂會演出,多次參加日本才能教育研究會神戶支部新春及聖誕音樂會。2011年冬,他於蘇州博物館舉行了收場個人獨奏音樂會。2012年1月又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行了第二場個人獨奏音樂會”。同年冬天,他的第三場個人獨奏音樂會在蘇州博物館舉行。2013年4月,他在台北市舉行了第四場個人獨奏音樂會”。
[2] 昨天19:40,我寫了一則簡訊——《資中筠教授音樂會即將舉辦》,發布於學術批評網(2013年5月12日),並轉發於我在新浪的博客(“楊玉聖的博客”)。這可能是第一次關於資先生音樂會非正式公開發布的消息。
附:請柬上的資中筠先生簡介
資中筠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前所長、研究員。
1930年生,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方語言文學係,通英、法文。資深學者、翻譯家、著名國際政治和美國研究專家以及隨筆散文作者。出版多種學術專著及有關中西文化和時政的文集,以及英、法文名著的譯著。
中學時代在天津業餘學習鋼琴,師從劉金定老師。1947年,高中畢業時在天津舉行過個人鋼琴演奏會。在清華大學參加過管弦樂隊和課外音樂活動。畢業以後基本上與鋼琴絕緣凡三十年。1980年以後重新彈琴,在繁忙工作之餘溫習少時所學,自練自娛,逐漸恢複到一定程度。2012年參加天津“海泰杯國際非職業鋼琴比賽”,獲老年組一等獎。彈琴技巧及功力有限,隻能業餘自娛,並以此會友。
2013年5月12日22:22
法大逸夫樓辦公室
學術批評網(www.acriticism.com)首發 2013年5月12日
謝謝樓主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