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陳平原:詩歌乃大學之精魂”,ZT

(2015-02-06 20:31:58) 下一個


五年前,應邀在鳳凰衛視的“世紀大講堂”講“中國大學百年”,回答聽眾提問後,主持人要求我用一句話概括此次演講的主旨。當時靈機一動,拋出一句:“大學是個寫詩、做夢的好地方。”這當然是有感於中國大學之過於“實在”。事後有人激賞,有人則嘲諷,說是誤導青年,使其不願麵對“慘淡的人生”。可我至今不反悔。是的,總有一天,這些心比天高、激情洋溢的青年學生,也必須融入社會,為生活而奔波,甚至為五鬥米而折腰,但讀大學期間的誌存高遠以及浪漫情懷,希望不要過早失落。

  無論古今還是中外,詩歌與教育(大學)同行,或者本身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在日益世俗化的當代中國,最有可能熱戀詩歌、願意暫時脫離塵世的喧囂、追求心靈的平靜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實的,無疑是大學生。因此,大學天然地成為創作、闡釋、傳播詩歌的沃土。

  毫無疑問,詩歌需要大學。若是一代代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學子遠離詩歌,單憑那幾個著名或非著名詩人,是無法支撐起一片藍天的。反過來,若校園裏聚集起無數喜歡寫詩、讀詩、談詩的年輕人,則詩歌自然會有美好的未來。這一點,早已被“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所證實。正是無數詩歌愛好者形成的海洋,積聚著巨大能量,隨時可能因大風鼓蕩而“卷起千堆雪”,讓今人及後世驚歎不已。

但這隻是事情的一個方麵。我更願意強調的是另一麵,那就是,大學需要詩歌的滋養。專門知識的傳授十分重要,但大學生的誌向、情懷、詩心與想象力,同樣不可或缺。別的地方不敢說,起碼大學校園裏,應該是“詩歌的海洋”——有人寫詩,有人譯詩,有人讀詩,有人解詩。為一句好詩而激動不已、輾轉反側,其實是很幸福的。在這個意義上,不管你念的是什麽專業,在繁花似錦、綠草如茵的校園裏,與詩歌同行,是一種必要的青春體驗。

  夢總有醒來的時候,但從未做夢的人,其實很可憐。能否成為大詩人,受製於天賦、才情、努力以及機遇,但“熱愛詩歌”,卻不受任何外在條件的拘牽。因癡迷詩歌而獲得敏感的心靈、浪漫的氣質、好奇心與想象力、探索語言的精妙、叩問人生的奧秘……所有這些體驗,都值得你我珍惜。即便從不寫詩,隻是吟誦,也能讓你我受益無窮。老一輩學者中,許多人晚年身體不好,視力欠佳,以吟誦詩篇為樂(如馮友蘭、錢穆)。或許,有了詩歌,就有生機與活力,心裏就能充滿陽光。

現代中國大學,注重的是專業教育,且強調“與市場接軌”,我擔心其日漸淪為職業培訓學校。而這,有違人類精神搖籃的美譽與期待。或許,除必要的課程外,我們可以借助駐校詩人製度、詩歌寫作坊、詩社以及詩歌節等,讓大學校園裏洋溢著詩歌的芬香,借此養成一代人的精神與趣味。因為,讓大學生喜歡詩歌,比傳授具體的“詩藝”或選拔優秀詩人,更為切要。

*2010年9月17日於香港中文大學客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