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要的不是鎖煉換個手(蕭乾,1910~1999 )
“建設新的台灣是高調,先保持好根基方是正經。” 蕭乾
1947 年,二二八事件之後,大公報記者蕭乾來台,之後在報上發表了〈冷眼看台灣〉,他如是說:“作為今日中國一個國民的厄運,莫慘於這個赤裸裸的事實:除了足跡未涉過的非洲莽叢,出了中國門坎,舉目莫非烏托邦。” 台北的街道、學校、嘉南大圳,都給他有別於中國大陸的感覺。
他提醒國民黨當權者說:「大陸中國在現代化上離台灣至少落後了半世紀。」「政治自由之外,台灣需要社會自由。」“傳統的中央集權觀念在大陸中國已造成了若幹致命的病象,在文化政治經濟上脫節了五十一年之久的台灣、尤難行得通。台灣究將成為中國的愛爾蘭呢,還是內向為中國的一肢,那就端看大陸的政治風度了。” “不能忘記他們要的不是鎖鏈轉了手,而且是更拙更緊的手。 在台島兜完了圈子,重新望到台北火車站上那些黨部標語,特別是“建設新台灣”,我感到一種不安,一種諷刺。”「建設新的台灣,是高調; 先保持好根基方是正經。」
1947年4月,宋子文辭行政院長,錢昌照也連帶辭職。正值二二八之後,陳儀和白崇禧都回到大陸,和錢昌照見麵,想建議他去台灣,錢昌照以為不妥。1948年2月1日,錢昌照籌辦的中國社會經濟研究會(簡稱“社經會”)在北平成立,其性質類似英國的費邊社。社經會的惟一活動是出版《新路》周刊。據《錢昌照回憶錄》:“有一次我到北平,在清華大學住了兩天,一天在吳景超家,一天在劉大中家。朋友們聚在一起,談到想辦一個雜誌,批評時政,對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批評。雜誌的名字,就叫《新路》,是我提的。”《新路》的班子是:周炳琳總負責,經濟編輯是劉大中,政治編輯是錢端升和樓邦彥,文藝編輯是蕭乾。
《新路》於1948年5月15日在北平開始出版,既罵蔣介石和國民黨,也對共產黨抱懷疑態度,受到左右兩方的攻擊。蔣介石得知是錢昌照辦的,對陳布雷說:‘錢昌照是叛徒!’ 。不久就停刊了。在出刊之前,蕭乾接受了中共秘密黨員楊剛的勸說,離開《新路》。 參與《新路》的幾個主要人物,劉大中去了台灣,留下的吳景超、錢端升、蕭乾後來全都成了右派。
1949年錢昌照到北京參加新政協時,周恩來向他說:“那時《新路》這個刊物的論調,衝淡了共產黨的宣傳,所以要組織力量去批判。如果早三年辦這個刊物,應該算是進步的,到現在辦也還可以,就是那個時候辦不合時宜。”
1948年2月,正值共產黨一路凱歌之際,郭沫若發表《斥反動文藝》,批判“紅黃藍白黑”等五色“反動文藝”。沈從文被指為“桃紅色”作家,朱光潛是“藍色”。郭沫若說:“什麽是黑,人們在這一色下最好請想到鴉片,而我所想舉以為代表的,便是大公報的蕭乾。這是標準的買辦型。” 郭沫若的點名批判和《新路》的經曆,為蕭乾帶來之後三十年的右派人生苦難。(作者:陳健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