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豈因貨殖損清名?(張謇,1853-1926 )

(2014-11-23 16:04:52) 下一個

豈因貨殖損清名?(張謇,1853-1926 )

占盡世間文字色,奇才烈士美人多。”                  張謇

 

張謇,字季直,江蘇南通人。1894年,四十二歲才殿試第一,成了清朝的末代狀元。甲午戰敗,救亡圖存之念成為他的使命。他說:“馬關約成,國勢日蹙。私憂竊歎,以為政府不足責,非人民有知識,必不足以自強。知識之本,基於教育。然非先興實業,則教育無所資以措手。1895 年,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集資創辦大生紗廠。以此為中心,又辦了墾牧、輪端口、電話、麵粉、銀行等企業;並創辦通州師範學校、南通博物苑、圖書館、醫院,在城鎮之間開通公路

地方自治成了張謇事業的主線。以事業所得,扶助教育和地方自治。曾說“竊欲盡我餘年,以一隅與海內文明國村落相見,此或不辱我中國。”在清末民初,談教育,談實業,談自治者,都以以南通為典範。時有異國人士來訪。張謇積極推進立憲運動,組織譯出《日本憲法義解》、《日本議會史》等書。1912年起草宣統的退位詔書。

張謇早年入淮軍將領吳長慶幕,達八年之久,負責文書工作。袁世凱至登州投奔有三代交誼的吳長慶,吳長慶令袁世凱拜僅較袁年長六歲的張謇為師。袁世凱隨軍至朝鮮,平亂有功,後來,吳長慶被李鴻章排擠,袁世凱卻投靠李鴻章,張謇不恥其行、與之斷交。立憲運動之時,張謇為了大局,又轉而爭取已居高位的袁世凱支持。1909年,張謇被推為江蘇谘議局議長;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

1913年,張謇任袁政府農商總長,就任即明言:即欲本平昔所讀之書、與向來究討之事,試效於政事。誌能達則達,不能達即止,不因人也。至袁即將稱帝時,張辭職南歸。大生紗廠是其最重要的事業,在生意興隆之時,張謇有題聯:“樞機之發,動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東南。”之後在軍閥割據、連年爭戰下,勉力周旋經營。為維持各種事業,而至舉債過多。1925年,大生紗廠因虧損嚴重,被江浙財團接管,次年張謇病逝。

1929年,胡適為《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作序說: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為他開辟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成的誌願而死。

各方名人追悼,錢昌照挽張謇以:

成敗由天,毀譽由人,一生經濟文章,都從實地做起;

細行不矜,大德不逾,蓋世功名事業,何堪濁浪淘來。

 

章炳麟(太炎)挽張謇:

 

承濂亭薪火之傳,能以文章弇科第;
            載端木胡連之器,豈因貨殖損清名。


  濂亭薪火 指張謇傳承了張裕釗的道德文章。端木胡連 ,則是以孔子門生中的經商高手子貢(端木賜) 來推崇張謇開創實業的成就。按《論語,公冶長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端木胡連 典故的由來。可是,損清名 究係指何而言呢?

 

沈壽(1874-1921)原名雲芝,字雪君,江蘇吳縣人,自幼學繡,與秀才餘覺成婚。1904年,餘覺托人進獻壽屏祝賀慈禧太後七十壽辰。慈禧讚賞,親筆書福、壽二字,賜給餘覺夫婦,沈雪君自此改名沈壽。夫婦二人後又去日本,考察美術教育、學習經驗,創出了自有風格的「仿真繡」。

 

1914年,張謇創辦女工傳習所,聘沈壽至南通主持。沈壽在南通授繡八年,勤誨無倦 ,以弱體承擔重任,終致發病。張謇惜才憐人,安排沈壽住在自家前院的謙亭,延醫診治,親侍湯藥。

 

餘覺另有小妾兩人,又沉迷酒色,常找沈壽爭吵要錢,沈壽的病情加重,

夫妻之間更為交惡。沈壽去世後,張謇依其遺願,葬之於南通,墓石上刻張謇所書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女子死後卻不歸葬夫家,有違時俗, 餘覺視此為奪妻之恨,撰寫《餘覺沈壽夫婦痛史》出書,對張謇做各種指責,喧騰一時。

 

    張、沈二人相差二十一歲,張謇挽沈壽聯有:真美術專家, 亦學詩女弟。 雖說視之如女,但詩作中有數十首詩涉及沈壽,情思纏綿,實易令人另作他想。沈壽臥病在床時,勉力口述心得,年近七旬的張謇費心筆錄撰成《雪宧繡譜》。張謇作序說:無一字不自謇出,實無一語不自壽出也。此書成為刺繡藝術的寶典。現在南通有沈繡藝術館,發揚由沈壽傳下之藝術,館名為前副總理鄒家華所題,其母是沈壽的侄女。

 

    按,張謇曾邀梅蘭芳至南通演出三次,《張季子詩錄》中亦有數十首寫梅蘭芳之作,如《涴華驚夢》: 絕世難雙杜麗娘,祇須天壤有梅郎,------緣何一變矜莊態,神女高唐是夢中。 有詩句:且應醉舞兼吟詩,何事盈虧細較量?可說是一雅好戲曲文藝的名士,對秀逸才人,常生愛惜之心。

    張謇的一生,或可以其致友人書來做定評:謇不幸而生中國,不幸而生今之時代,尤不幸而抱欲為中國伸眉、書生吐氣之誌願,-----投身實業、教育二途,置成敗利鈍於不顧,而幸而利,幸而成,又展轉而至於鈍,幾於敗,亦可已矣。痛哉斯言(作者:陳健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