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舉世誰為魯仲連?(南北議和,1911~1912 )

(2014-11-17 18:50:43) 下一個

舉世誰為魯仲連?(南北議和1911~1912 )

我今欲展回天策,無奈漢兒不肖多。”               宋教仁

 

19121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122日,孫中山發表聲明,隻要袁世凱讚成清帝退位,自己願讓位於袁世凱。

126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將領聯名致電內閣、要求「懇請渙汗大號,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當時宗社黨的領袖良弼強力反對清室退位。126,京津同盟會的彭家珍以炸彈刺殺良弼,彭當場犧牲,三天後良弼傷重不治,滿族親貴人人自危129日,清廷禦前會議,隆裕太後授予袁世凱全權,與南京臨時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條件。26日,南京參議院通過清室退位《優待條例》和張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詔書》。優待條例包括:大清皇帝尊號不廢,民國政府待之以外國君主之禮。

《清帝退位詔書》有: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軍民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刈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後來學者根據袁世凱手批清帝遜位詔書原件,指出原文本來是即由袁世凱以全權與民軍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協商統一辦法,袁世凱將其改為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袁世凱堅持留在北京,不到南京任職。41日,孫中山讓位袁世凱,黃興任南京留守,統轄南方各軍。42日,決定臨時政府遷設北京。唐紹儀任總理。唐紹儀是袁世凱的老班底,但在責任內閣製之理念卻傾向同盟會。宋教仁、蔡元培、陳其美入閣,擔任農林、教育、工商總長,唐內閣也被稱為“同盟會中心內閣”。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1903年,在武昌普通中學堂時。結識在日本留學的黃興,成為摯友。1904年,華興會成立,黃興任會長,宋教仁為副會長。華興會起義事泄未遂。逃亡途中作詩:“ 謀自由獨立於湖湘一隅兮,事竟敗於垂成; 皆神州久淪兮,盡天荊與地棘;展支那圖以大索兮,無一寸完全幹淨漢族自由之土地。”宋教仁潛赴日本,先入東京法政大學,後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

中國同盟會成立之後,《二十世紀之支那》轉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宋教仁任庶務幹事兼撰述員。宋教仁大量翻譯了《日本憲法》、《英國製度要覽》,憲政觀念。1910年宋教仁從日本返抵上海,在於右任辦的《民主報》任主筆,以筆名漁父撰寫大量文章。

  武昌起義後,宋教仁與黃興到武漢,他與居正等人起草了《鄂州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共和製憲法性質的草案。章太炎說「至於建製內閣,仆則首推宋君教仁,堪為宰輔」,認為宋教仁才堪治國,是總理人才。

19126月,因直隸都督的任命案,唐紹儀見袁世凱不尊守《臨時約法》,辭去內閣總理,袁的親信趙秉鈞接任。宋教仁為了推動議會政治和責任內閣來製衡袁世凱而到處奔走。825日,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教仁代理理事長。1913年國會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宋教仁打算循歐洲內閣製慣例,以黨魁身份組閣。

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車站與送行的人一一握別時,被刺客開槍射中,送醫急救,在自知不治之前,他托黃興代擬一封電報致袁世凱:北京袁大總統鑒:仁本夜乘滬寧車赴京,敬謁鈞座。十時四十五分,在車站突被奸人自背後施槍,彈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勢必至死。竊思仁自受教以來,即束身自愛,雖寡過之未獲,從未結怨於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權利之見存。今國基未固,民富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鑒納。宋教仁。22日淩晨,宋教仁逝,年僅31歲。

 

孫中山悼宋教仁挽聯:作民權保障,誰非後死者;

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湯化龍則以「謂神州將與先生毅魄俱訖,何國人忍把萬裏長城自壞。」痛惜之。

   因被輿論認為涉及宋案,趙秉鈞辭國務總理,段祺瑞就任代理總理。宋教仁之死,加深了袁世凱和國民黨之間的不信任感。孫中山欲起兵討袁,策動南方各省獨立,卻被袁世凱先發製人派兵擊潰,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等人亡命日本,另組中華革命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