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且看革命起雄兵(辛亥革命,1911 )

(2014-11-17 18:49:58) 下一個

且看革命起雄兵(辛亥革命,1911 )

七日泣秦終有救,十年興越豈徒然。”              黃興

 

    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發表過《現政府與革命黨》:革命黨者,以撲滅現政府為目的者也。而現政府者,製造革命黨之一大工廠也。……  革命黨何以生?生於政治腐敗。政治腐敗者,實製造革命黨原料之主品也。 ……彼其迷信革命之人,固一國中多血多淚之男子,先國家之憂樂而後其身者也。多血多淚、先國家之憂樂而後其身之人,斯亦國家之元氣,而國家之所以立於天地也。……徒使革命黨以外之人,猶不免灑一掬同情之淚於彼輩,而對於政府增惡感焉。為淵驅魚,為叢驅雀,而於政府果何利也?

當時的梁啟超是保皇派、君主立憲派,和革命黨是的路線是對立的。他的此一評論卻一語中的。1911年,兩件大事發生。其一,革命黨的廣州之役,革命黨的精英死事之慘烈,令舉國人士不免灑一掬同情之淚 。其二,是清政府的鐵路國有,令地方士紳、立憲人士嚴重不滿,引發各地的保路運動,又強行鎮壓,於是對於政府增惡感焉

1910年四月,黃興率領革命黨人起義,與清軍激戰一晝夜,彈盡援絕而慘敗,林文、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精英死難。這些人正屬風華正茂,多出身世家,受過良好教育,引起各方哀悼。58日,清政府成立13人的責任內閣,奕劻任內閣總理大臣(皇族),漢族僅有四位: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外務大臣梁敦彥、郵傳大臣盛宣懷、學務大臣唐景崇,皇族則有五人,人稱“皇族內閣”。鐵路國有,各地都有士紳反彈,清政府以各種方式平息,但川漢鐵路的收歸國有,並向外國銀行團簽約借教款,在四川釀成流血事件,清政府調動武漢的新軍前往平亂。

1911年秋,黃侃返鄂發展組織。又受《大江報》社長詹大悲之約,以“奇談”署名,為《大江報》撰寫時評《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說:


  中國情勢,事事皆現死機,處處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為。然猶上下醉夢,不知死期之將至。長日如年,昏沉虛度,軟一朵,人人病夫。此時非有極大之震動,極烈之革命,喚醒四萬萬人之沉夢,亡國奴之官銜,行見人人歡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為事理所必無,------故大亂者,實今日救中國之妙藥也。

 

官方查封了《大江報》, 輿論界大嘩。時湖廣總督瑞澄、第八鎮統製張彪等人下令對新軍嚴密監視,形勢緊張。1010(陰曆八月十九)晚,第八鎮工程營士兵首先發難,爆發了武昌首義。在革命黨人、新軍的策動下,各地保路同誌會紛紛響應,南方各省陸續宣布獨立。

 

宣統帝下罪己詔,1014日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督辦剿撫事宜,1027日,又命為欽差大臣,調集朝廷三分之二的兵力進攻武漢。1028日下午,黃興抵達武昌;1030日,袁世凱南下視師,駐節湖北孝感。111日,政府軍攻占了漢口,再攻下漢陽。清政府宣布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革命黨人隻占據隔江的武昌。袁世凱卻暫停止剿撫,坐視各省紛紛獨立。袁世凱派使者與起義軍談判停戰。1113日,袁世凱抵京任內閣總理大臣。

  吳祿貞,湖北人,曾就讀日本士官學校。吳祿貞當時是第六鎮統製,駐在石家莊。山西起義,清廷任命吳為山西巡撫去鎮壓。吳祿貞認為袁世凱是革命大敵,連絡閻錫山,謀組燕晉聯軍,合力阻袁。閻錫山請吳到娘子關秘密麵談。但112日,吳祿貞在石家莊截留運鄂軍火,引起北京和袁世凱方麵的戒心,被人刺殺,燕晉聯軍不成。  

   前一年,汪精衛因謀刺攝政王載灃,事跡敗露被捕,因肅親王善耆之同情斡旋,改判終身監禁。武昌事變之後,116日,汪精衛被釋放。袁世凱約見汪精衛,表示同情革命,又令長子袁克定與汪精衛結交。汪精衛與楊度組織國事共濟會,主張南北議和。121日,汪精衛等人在天津成立京津同盟會分會,汪精衛為會長,奔走於平津之間。汪也致電黃興,主張聯袁,以逼清室退位。

129日,黃興覆電汪精衛: 此時民軍已肅清十餘省,所未下者才二三耳。北京不早日戡定,恐招外人幹涉。項城雄才英略,素負全國重望,能顧全大局與民軍為一致之行動,迅速推倒滿清政府,令全國大勢早定,外人早日承認此全國人人所仰望,中華民國大統領一位,斷推舉項城無疑。 又說:“惟項城舉事宜速,須令中國為完全民國,不得令孤兒寡婦尚擁虛位,萬一遷延不決,恐全國人皆有恨項城之心。

1218日,,唐紹儀代表袁世凱、伍廷芳代表南方各省,在上海展開南北議和,各外國駐滬總領事亦與會。雙方又私下密秘協議以袁世凱支持逼清廷退位,換取南方各省支持袁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居間協調的張謇發了密電給袁世凱甲日滿退,乙日擁公,東南諸方,一切通過。

黃興有詩贈譚人鳳,高度評價武昌首義之貢獻:

  “吳楚英豪戈指日,東南俠氣劍如虹。能爭漢上為先著,此複神州第一功。

1912年十月十日,黃興作〈武昌起義一周年紀念會祝詞〉:

江漢湯湯,這似水流年,常記取八月十九;

風雲鬱鬱,願中華民國,繼自今萬歲千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