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憂勤百日枉維新(戊戌政變,1898 )

(2014-11-17 17:50:38) 下一個

憂勤百日枉維新(戊戌政變,1898 )

      

孤臣辜負傳衣帶,碧海波濤夜夜心。        康有為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號長素 廣東南海人。早年赴試未中,幾次上書也碰壁,隻好回家授徒講學。雖然「治安一策知難上,隻是江湖心未灰。」不死心的他仍到處活動

 

18981月,康有為終於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給光緒皇帝,又進呈《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611日,光緒頒布了《明定國是詔》,展開變法。 6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康有為,這是唯一一次的見麵,任命他為總理事務衙門章京行走95日,光緒召見譚嗣同,並命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以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

1898920日(戊戌年初五),光緒在宮中召見袁世凱;中午,袁世凱乘火車回到天津榮祿;下午,光緒接見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921,慈禧重新臨朝訓政,下令捉拿“結黨營私、莠言亂政”的康有為、康廣仁兄弟。這就是〝戊戌政變〞的發生日。6/119/21短暫的百日變法改革就此中止。9/24日,宣布將張蔭桓、徐致靖、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革職治罪。9/28日,譚嗣同、楊深秀、楊銳、林旭、、康廣仁、劉光第等“六君子”在菜市口正法。

 

光緒皇帝從此被軟禁。康有為則由北京逃離到上海,再由香港潛往海外,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流亡生涯。康有為在海外自稱持有光緒皇帝的衣帶詔,其內容是:〝朕維時局艱難,非變法不足以救中國,非去守舊衰謬之大臣不能變法,而太後不以為然。朕屢次幾諫,太後更怒。今朕位幾不保,汝可與楊銳、劉光第、譚嗣同、林旭諸同誌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勝企望之至。特諭。〞1908年十一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在兩天內相繼死去,加深了戊戌政變的曆史悲劇性,長久有如一個謎案

 

所謂的“衣帶詔”成為康有為在海外流亡的政治護身符,也是其組織保皇會的法理基礎康有為輾轉於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美國、印度、歐洲等地,自稱維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遊遍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裏 1907年,康有為到美西。來聽講的華僑女孩何旃理,被他的風采吸引。十七歲的何旃理做了五十歲康有為的三姨太,此後隨康有為周遊列國,兼任英文翻譯和秘書。1914年,回到上海才生活半年,何旃理不幸病逝。康有為作《除夕感逝》:

歸國因緣六月息,環球形影七年同。
      從今滄海看明月,怕聽胡笳奏落紅。

 

 張元濟1952年所作《追述戊戌政變雜詠》,第十二首詠譚嗣同遊說袁世凱包圍頤和園劫持慈禧太後之事:

圍宮何事能輕舉,疑案今猶萬口留;
  莫須有成三字獄,隻緣壓日有秦頭。

 

並自注說:德宗之有虧子道,譚嗣同之膽大妄為,榮祿之忠藎老成,袁世凱之有功社稷,均賅括無遺。

 

張元濟為什麽說〝疑案〞?又說“譚嗣同之膽大妄為” 長久以來,光緒和太後在變法上的衝突,譚嗣同夜訪袁世凱袁世凱向榮祿告密,被解釋為戊戌政變發生的原因。百日維新的失敗也歸咎於保守派與慈禧太後。但最近幾年,海峽兩岸學者紛紛指出,康有為在許多文章中有扭曲造假之處,長久來造成許多曆史誤解。對於政變的發生原因、袁世凱的告密、當時伊藤博文來華的用意,如今有新的不同說法。

曆史被還原的:新任四軍機章京中,楊銳是張之洞的親信,張之洞又是慈禧太後特別倚重的漢人重臣。光緒帝於915日給了楊銳密詔,其中有如此字句

“近朕仰窺皇太後聖, ,······, , 可以漸, 謬昏庸之大臣, 進英之人, 令其議政. 使中國, 化弱為強, . 林旭譚嗣同光第籌商, 。” 並沒有出現康有為的名字。

 

918(八月初三日)一大早,林旭來見康有為,向康有為轉述了光緒帝給楊銳密詔的大致內容,勸說康有盡快離京,前往上海。康有為判斷,朝廷內有狀況發生。 隨後,康有為的人馬在北京大肆活動。918日夜,譚嗣同去法華寺遊說袁世凱,說有光緒詔書,要袁去殺榮祿,發兵頤和園,劫持皇太後,拯救皇上。袁世凱未為所動。

 

當時,在北京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和伊藤博文,有和變法決策官員,談到中國與英日‘合邦’、‘借才’的主張。慈禧太後也從守舊派心腹處得知此圖謀。慈禧得悉光緒接見了伊藤博文,如果合邦之議成真,那後果將難以設想。慈禧太後因此鐵了心,在日,初六,發動政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