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亞東鎖鑰甘輕棄(乙未割台,1895 )

(2014-11-17 17:47:49) 下一個

亞東鎖鑰甘輕棄(乙未割台,1895 )

卷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          丘逢甲

甲午戰敗,李鴻章被派去和談。在馬關和談期間,日軍便攻占了澎湖,企圖迫使清政府早日簽約。雙方先簽訂的《停戰條約》,明確規定台灣不在停戰範圍之內。消息傳到台灣,民情激憤,台灣巡撫唐景崧奏稱:“停戰,台不在列,洋行得信喧傳,台民憤駭,謂:‘北停戰,台獨不停,是任倭以全力攻台。台民何辜,致遭歧視?’向臣及林紳維源(霧峰林家,督辦台灣團防)環問,謂:‘戰則俱戰,停則俱停。’眾口怨谘,一時軍民工商無不失望。義勇尤嘩。”

唐景崧又上電:“風聲和議將成,不知何款?------北遼、南台,二者失一,我將無以立國。外洋誰不生心?宇內亦必解體。”清政府終於向日本屈服。《馬關條約》在春帆樓簽字,規定中國將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讓與日本。《清史稿》記載“李鴻章與日本全權伊藤博文、陸奧宗光馬關會議。和約成,定朝鮮為獨立自主國,割遼南地、台灣、澎湖各島,償軍費二萬萬,增通商口岸,任日本商民從事工藝製造,暫行駐兵威海。俄、德與法三國因自身利益,出麵幹涉,中國加多賠款,日本把遼東半島交還給中國。

唐景崧上電主張廢約再戰,說:“戰而失,人能諒之:徑棄與人,天下誰不寒心?”:前工部主事丘逢甲 (1864-1912)上書質問朝廷:“和議割台,全台震駭。自聞警以來,台民慨輸餉械,不顧身家,無負朝廷……何忍棄之?唐景崧接到指令:“限兩月交割,餘限二十日,百姓願內渡者,聽;兩年內不內渡者,作為日本人,改衣冠。”

 

唐景崧奏覆電總理衙門:「四月廿六日奉電旨,臣景崧遵旨開缺,應即起程入京陛見。惟臣先行,民斷不容,各官亦無一保全,隻合臣暫留此,先令各官陸續內渡,臣再相機自處。台民聞割台後,冀轉機,未敢妄動,今已絕望,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於五月初二日,齊集衙署,奉送印旗前來,印文曰,台灣民主國總統之印,旗為藍地黃虎,強臣暫留保民理事,臣堅辭不獲。-----俟事稍定,臣能脫身,即奔赴宮門,席蒿請罪,昧死上聞,乞代奏。」

 

清廷派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赴台交割。五月三十日,李經方乘德國商輪由上海啟航,與日方在海上交割完畢。六月十七日,樺山資紀在台北主持始政典禮,台灣總督府正式成立。

胡傳(1841-1895 ),原名珊,字鐵花,號鈍夫,安徽績溪人。五次參加鄉試,皆未中舉,放棄科考, 四十一歲毅然投效東北邊荒,188110月抵達東北吉林的寧古塔。胡傳以豐富的地理學知識,得到吳大澄的賞識。,在東北,做過土地測量、戶口調查、國界會勘、邊地墾務等工作。吳大征保舉胡傳說:其人有體有用,實足為國家幹濟之材,不僅備一方牧令之選。” 胡傳在東北四年多,後因母歿奔喪。家居期間,吳大澄調升廣東巡撫,胡傳受吳氏之托協助治理黃河。1892年調抵台灣,在台任職三年半,任全台營務處總巡代理台東直隸洲知州 ,著有《全台兵備誌》。台灣割日,胡傳奉命內渡。 1895822 ,病死於廈門,年55歲,可說是死於乙未割台1952年,胡適來到台灣,距其父胡傳來台相隔六十年。

丘逢甲,光緒十五年進士,《馬關條約》生效後,丘逢甲倡立民主國,率紳民擁立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勇軍統領。至見事不可為,丘逢甲攜家眷回廣東。離台前有詩:「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丘逢甲回大陸後,有詩致台灣來客:

親友如相問,吾廬榜念台。全輸非定局,已溺有燃灰。
棄地原非策,呼天倘見哀。百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