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手能生劫後棋(台灣建省,1885)
“英雄有抱負,舉止自天真。” 劉銘傳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安徽合肥人。早年曾加入販賣私鹽的團體,闖蕩江湖,後接受官府招安,在鄉辦團練,與太平軍作戰,被編入李鴻章的淮軍,號稱“銘字營” 。1862年,”銘字營”由安慶乘英國輪船隨李鴻章馳援上海。到達上海後,劉銘傳的部隊從洋人學習了用洋槍的新式戰法。1864年,劉銘傳率軍攻克常州,被升為提督,1867年又因剿撚的戰功,封為一等男爵。有《劉壯肅公奏議》、《大潛山房詩稿》傳世。
1866年,曾國藩作《大潛山房詩題語》:“省三用兵,亦能磨礪捷出,不主故常。二十從戎,三十而擁疆寄,聲施爛然,為時名將。惟所向有功,未遭挫折,蔑視此虜之意多,臨事而懼之念少。若加以悚惕戒慎,豪俠而具斂退氣象,尤可貴耳。餘攬其詩卷既畢,因題數語以勖勉之。”
按,1865年5月,僧格林沁親王死於剿撚之役,曾國藩奉命北上剿匪,但屢戰屢敗。清廷又改派李鴻章接替,曾國藩則回任兩江總督。之後的1867年,為了剿滅東路撚軍,淮軍的劉銘傳率“銘軍”,湘軍的鮑超率“霆軍”,兵分兩路,在湖北尹隆河夾擊撚匹匪。戰前兩軍約定好了發兵時刻,但劉銘傳圖功心切,提前率軍向撚匪進攻,結果卻一敗塗地。鮑超的“霆軍”趕到時,見“銘軍”已經開戰,遂於一旁觀望,直至“銘軍” 近乎覆滅,才投入戰鬥,擊退撚軍。此一戰役,造成湘軍、淮軍之間極大的矛盾。之後,劉銘傳向李鴻章告狀,鮑超被劾革職、抑鬱成疾,所部亦被遣散。再之後,劉銘傳也受排擠,返鄉賦閑達十三年之久。
曾國藩嚐言”為小將須立功以爭勝,為大將戒貪小功而誤大局。”惜乎劉銘傳恰缺乏觀照全局的大將氣度。曾國藩在《大潛山房詩題語》,對劉銘傳用兵的褒獎、處事的告戒,可說是有知人論事的先見之明。
劉銘傳有詩:”名士無妨茅屋小,英雄總是布衣多。為嫌仕宦無肝膽,不慣逢迎受折磨。”劉銘傳不是科舉出身,在官場上受過文官的氣。 因此說“武夫如犬馬,驅使總由人。”“官場賤武夫,公事多掣肘。”;可是劉銘傳對同樣沒有科名的鮑超卻有瑜亮情結。薛福成在《書霆軍銘軍尹隆河之役》如是說劉:“謂鮑超勇而無謀,僅一戰將才耳,顧聞其威名出己上,尤悒悒不怡。”
劉銘傳賦閑回鄉之後,捐資辦”肥西書院”,請李鴻章題“聚星堂”牌匾,自己作聯語:
“講武昔連營,五百裏星聚群賢,洗甲天河,共仰肥西人物;
論文今築館,二三子雲程奮誌,讀書山麓,毋忘年少英雄。”
1882,法軍攻陷河內,進窺中國雲南。越南政府請劉永福的黑旗軍援助。1883年12月,因在越南北部的衝突,清法戰爭爆發。1884年6月,法軍又進逼雲南邊境,並進犯福建、台灣沿海。清政府再起用劉銘傳,西太後和光緒皇帝召見,授予福建巡撫督辦台灣防務,加兵部尚書銜。7月,劉銘傳領兵來台,加上台中霧峰林朝棟的援軍,與法軍對峙八個月。法軍在基隆和淡水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至今在基隆留存有”法軍公墓”。
1884 年的 8月 ,馬江之役,孤拔(Courbet)率遠東艦隊殲滅清廷的福建水師,又占領澎湖,因澎湖發生傳染病,法軍罹病者死亡近千。1885年6月,在清法和約簽訂的兩天後,孤拔病死於澎湖。1885年10月台灣正式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直至1891年6月被迫辭職離台。
左宗棠的湘軍,與李鴻章的淮軍長期不和,在西北、東南邊防之對策主張,多有不同。因李鴻章急於求和,中國被迫與法國簽訂喪權辱國的最後和約,否定了中國對越南的宗主權,越南成了法國的殖民地。1885年,左宗棠病故於福州,李鴻章的淮軍集團從此掌控了大權。
連雅堂《台灣通史》評價劉銘傳說:”台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立長治之策者,厥為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是皆有大勳勞於國家者也。永華以王佐之才,當艱危之局,其行事若諸葛武侯;而銘傳則管、商之流亞也。” 推崇他有管仲、商鞅的才幹,對台灣有建設經營之功。
劉銘傳治台六年,修建基隆至新竹之間的鐵路。1911年,梁啟超來台,過景福門得知“台北省城亦壯肅所營,今毀矣,猶留四門以為飾,景福門即其一也。” 作詩抒感:
“桓桓劉壯肅,六載駐戎軒。千裏通馳道,三關鞏舊屯;
既今非我有,持此欲誰論?多事當時月,還臨景福門。”
2011年,安徽省肥西縣政府斥資二千多萬,於大潛山北依山建陵,仿南京中山陵之格局,修建劉銘傳墓園,再安放其骨灰。園中刻有吳汝綸挽劉銘傳的對聯:
“是淮軍傑出奇才,龍性難馴,休沐輒尋黃石約;
與國家規宏大業,芻言謬采,入朝曾草皂囊封。”
休沐輒尋黃石約,指劉銘傳即使在野休養,仍未忘懷軍事兵法。下聯,”芻言” 指草野人士之言;”皂囊封”指事涉機密的上書,說他關心國事、多方積極向朝廷進言。
1880年(光緒六年),清廷因沙俄進占伊犁,召劉銘傳入京獻策。劉銘傳借機進呈《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其中說:“竊臣以匪材,渥承恩遇,自解兵柄,養痾田園,每念中國大局,往往中夜起立,-------
中國自與外洋通商以來,門戶洞開,藩籬盡撤,自古敵國外患,未有如此之多且強也。彼族遇事風生,欺陵挾製,一國有事,各國環窺;-----
自強之道,練兵、造器固宜次第舉行,然其機括則在於急造鐵路。------且俄人所以挾我、日本所以輕我者,皆以中國守一隅之見,畏難苟安,不能奮興。若一旦下造鐵路之詔,顯露自強之機,則聲勢立振,------“此文是由桐城派的名士範當世代筆擬稿,吳汝綸潤色而成。吳汝綸的對聯”與國家規宏大業”即指《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