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詩卷

放眼古今,遊心書海。
個人資料
正文

重鎮南天半壁雄(陶澍,(1779~1839)

(2014-11-12 11:50:15) 下一個

重鎮南天半壁雄(陶澍,17791839)

江山依舊,氣象維新。”                        陶澍

2012年,大陸的高考,廣東試卷語文試題古典文閱讀測驗,出現一題:

陶澍,字雲汀,湖南安化人.嘉慶七年進士,……澍見義勇為,胸無城府。用人能盡其長,在江南治河、治漕、治鹽,並賴王鳳生、俞德源、姚瑩、黃冕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識之未遇,結為婚姻,後俱為名臣。……”

原文出自《清史稿,陶澍傳》。陶澍(17791839) 從小隨父親陶必銓在嶽麓書院讀書。陶澍中進士後,在京城任國史館編修、禦史、考官共十多年,嘉慶二十五年(1820)外放川東兵備道;之後以治行四川第一,堪勝大任得道光帝特達之知,連升按察使、布政使、安徽巡撫、江蘇巡撫。

清朝封疆大吏的九位總督分別是:直隸、兩江、四川、閩浙、雲貴、湖廣、兩廣、東三省和陝甘。江南為人文財賦薈萃之地,陶澍在江南為官十七年。道光十年(1830),陶澍任兩江總督兼管兩江的河工、鹽務,兩江﹙江南、江西之合稱;今之江蘇、安徽、江西﹚處於長江下遊,是水災常發地區,陶澍任內興修水利,督辦海運,剔除鹽政積弊。因林則徐有在他處治水賑災經驗,陶澍上旨請調林則徐為江寧布政使。從此,陶澍和小他七歲的林則徐上下通力合作,長達七年。

清代由於南糧北運,每年有大量穀米經由運河送往京師﹙稱為漕運﹚。道光四年(1824)洪澤湖決口,運河漕運受阻,影響京師糧食的供應,陶澍力排阻力啟用海運,節約了巨額運費,為清政府改漕運為海運另啟新端。有清一代,漕運一直被官僚集團壟斷,陋規大行、貪汙腐敗。漕糧的海運對既得利益者造成嚴重打擊。賀長齡有詩記之:隻手能回萬頃瀾,轉輸海上得奇觀,幸叨此日成功易,誰識當時創議難。

至於鴉片的禍害。陶澍上奏說:“鴉片煙之害起自粵洋,流毒內地,中其癮者,殃身廢物,如醉如迷,久且竭中國之資財,貽害及於國計,苟有人心,孰不切齒痛恨。”並提出《嚴禁鴉片章程》八條,采取了禁煙的堅決行動。嚴格巡查,嚴禁販運、種植、吸食鴉片。

道光十七年(1837)陶澍閱兵江西,回鄉省親,由江西水路道出醴陵。時左宗棠在醴陵淥江書院講學,縣令在給陶澍準備館舍時,請左宗棠作對聯:

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懸掛在館舍門上迎接,陶澍一看大喜讚賞,立刻請左宗棠來相見。

按,陶澍一生多處的居所都命名為印心石屋。老家的印心石室在安化,是陶澍幼時隨父讀書處。上聯指道光十五年(1835),陶澍入京,道光帝召見,手書印心石屋四大字賜之。陶澍對此禦筆欽賜,引為畢生最大光榮,將其摹刻在漢白玉上,製成石匾,嵌在各地行止之處。下聯則指陶澍晉朝陶侃之遺風。陶侃(259334年),曾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荊、江、雍、梁、交、廣、益、寧) 的軍事。大江,指安化資江。八州子弟指陶之家子弟。

        胡林翼是陶澍的女婿,左宗棠和胡林翼本是舊識。當年陶澍是五十九歲的封疆大吏,左宗棠是二十六歲的教書先生,二人因此結緣相知,陶澍並提議彼此結為兒女親家。

一般討論中國近代史或晚清七十年(1840~1911),多從鴉片戰爭談起,陶澍卒於鴉片戰爭前夕,他的角色和成就長期被忽視。陶澍知人善任、培養人才,成為當時江南地區領袖群倫的人物。近代湖南人才輩出,陶澍可說是湖湘人才的先行者。他的幕僚魏源、馮桂芬、包世臣等人,日後都成為呼籲變法改製的先驅人物。後來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也都仿效陶澍廣納賢才的幕府方式,並稱清末四大幕府。

 

陶澍生長於著名茶鄉安化,鍾愛於茶,品茶為一大嗜好,有心為之推廣。嘉慶二十年(1815)春節,他邀請在京的好友暢飲安化茶,並吟詩以助興:
     “茶品喜清新,安茶獨嚴冷。
    古光鬱深黑,入口殊生梗。
      有如汲黯戇,大似寬饒猛。
      俗子詡茶經,略置不加省。
      豈知勁直姿,其功罕與等。
      氣能鹽鹵澄,力足回邪屏。
      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
      性命係此物,有欲不敢逞
      我聞虞夏時,三邦列荊境。
      包匭旅青茅,厥貢名即茗。
      著號材所長,自昔功已迥。
      曆久用彌彰,暗然思尚褧。
      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

      陶澍以安化黑茶(屬後發酵茶,同普洱茶)的風味,和不畏權貴的漢朝名臣黯之人品相比。又說,黑茶有調節腸胃堿酸的作用,可以除邪去病。此詩述及 安化茶的曆史和特色又斯文情重,引來眾人和詩,安化茶因此一時名滿京城。

 

陶澍著有《印心石屋詩抄》、《陶淵明詩輯注》等書,今有嶽麓書社2010版的《陶澍全集》八冊行世。道光題賜的《印心石屋》石刻至今仍保存在徐州雲龍山、南京熙園兩江總督舊地、長沙嶽麓山、漢陽古琴台、安化小淹沙灣陶澍墓、揚州大明寺等地。

 

陶澍生平公事之餘,手不釋卷,曾題自家書齋聯:盡力量為善,振精神讀書。家中賜書樓印心石屋博山園藏書甚豐,頗多精刻精印之本。陶澍有對聯:安邦治國,此所誌也;化雨催春,願善為之。 此可說是其一生誌業所在。另有題蘇州滄浪亭聯:“歌詠若斯,我輩自宜留地位;風光如許,諸君何以答升平。亦可想象其人風格。

陶澍早年送友人出京外放時,贈詩以“此行要為蒼生計,我輩原從白屋來。”互勉彼此勿忘亦來自民間。庚辰年十二月,陶澍從川東道,重慶紳民作歌送別:來何暮,去何速,何時再來蜀民福。依依不舍走送十餘裏,陶澍想起丙子年視漕江南時,亦有民眾泣別,愴然有作:“多情父老挈兒童,此景江南宛欲同;記得黃林莊上別,幾行熱淚對西風。大學士卓秉恬有對聯挽陶澍:天下大事公可屬,江南遺愛民不忘。

 

陶澍重病時,上《恭謝恩準開缺折子》,進言林則徐才長心細,識力十倍於臣 舉薦林則徐接任兩江總督。但因禁煙事未了,道光帝旋即將林則徐和兩廣總督鄧廷楨互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