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
2020 (84)
2021 (124)
2022 (149)
2023 (113)
2024 (137)
最早描寫東北抗日的電影當屬1935年《風雲兒女》,其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如今成為莊嚴的國歌,響遍寰宇。
五十年代也把趙一曼和八女投江的故事搬上了銀幕。但是總體來說,在抗日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中,描寫東北抗聯的並不多。
因此近期描寫東北抗聯的34集電視劇《歸隊》就顯得格外引人注意。
《歸隊》從抗聯一支小部隊(一個排?)和日本鬼子激烈戰鬥後被打散為開端,這應該是在1937-1940年之間。
因為抗聯正式成立於1936年,這絕對是共產黨的隊伍。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基本撤出東北,全靠東北軍餘部和民間組織民間人士自行起來反抗,但是缺乏統一領導,麵對日本的精銳關東軍實在是寡不敵眾,1933年左右從滿洲裏撤退到蘇聯境內就有三萬多人。
也是這個時期,中共滿洲省委派出大批幹部(如楊靖宇、趙尚誌、周保中、趙一曼等)深入到各抗日義勇軍、遊擊隊中去進行工作,並且以自己創建的遊擊隊為基礎,吸收其他抗日武裝,先後成立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至第六軍。
楊靖宇任第一軍軍長兼政委,王德泰、趙尚誌、李延祿、周保中、夏雲傑等分別擔任其他各軍領導。
1936年2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等各抗日武裝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
先後組建了11個軍,鼎盛時期總人數達3萬餘人。1936年至1939年間,將這11個軍整編為3個路軍——
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楊靖宇
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
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
《歸隊》應該就是1938年左右開始的,八女投江的故事已經發生。為什麽這樣說,因為劇中提到楊靖宇的犧牲,那是1940年。1940年三萬多人的抗聯剩下兩千人左右,楊靖宇、趙尚誌相繼犧牲。
東北抗聯在全國抗日的年代應該算是最艱苦的。因為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沒有糧草補給,武器裝備也落後,麵對極其殘忍的鬼子兵“歸屯並戶”,吃飽肚子都是問題,劇中魯長山從馬糞裏挑玉米粒吃是真實的,想一想,總指揮楊靖宇的腸胃裏都是草,連日本鬼子都唏噓不已!
這樣的條件下,生存是第一位,打散的戰士們回家或者躲藏都不是犯錯誤,於是就有了田小貴、湯德遠、王福慶被抓去淘金、關進勞工營、回家、花兒跟小白馬成婚、高雲虎在大闊枝處落腳的故事。八十年代斯琴高娃主演的電影《雁南飛》都是這個時期。
這一段曆史構成了《歸隊》上半段的主要故事。
我們的蘇聯老大哥幹啥呢?九一八事變後,蘇聯跟日本簽訂了友好條約,以安定遠東邊境。所以最初並沒有公開援助東北抗日,1933年,三萬多義勇軍殘部進入蘇聯,隨即被遷移到新疆,從黑龍江到新疆,沿著中蒙邊境的草原沙漠行走,這也是長征啊。趙尚誌退到蘇聯後也被扣押一年多。直到日俄在諾門罕打了一仗,關係惡化,加上蘇聯出了叛徒,供出了他們在滿洲的情報網,蘇聯才深感那些打日本鬼子的中國人的價值,1942年正式成立了“八八旅”,也就是魯長山和他的戰友們在蘇聯休整訓練的故事。著名專家沈誌華有過詳細介紹八八旅專著,我以為最可靠。
可參閱我的拙文:《一個抗聯老兵的坎坷人生與蘇聯88旅的前世今生》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2205/88.html?
《歸隊》的最後部分是他們奉命返回牡丹江搞情報。這也是當年八八旅的任務之一。劇中寫大禿子嶺的工事,可能就是關東軍修建的幾十個要塞之一。為了保密,幹活的中國勞工全部殺害。
再往遠一點說,從日俄戰爭起,東北一直是蘇聯和日本爭奪的一塊肥肉,兩國的間諜特務活躍在中國人的土地上。二十年代起共產國際就有東北情報網。我姥姥的兩個哥哥都曾在這個情報網工作。他們利用達斡爾語言編寫密碼,堪比二戰美國印第安納瓦霍人。情報小組34個人,六人被捕視死如歸無一人叛變,包括年紀最小的13歲的馬茹西。
可參考我的另一篇拙文《達斡爾密碼》《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5898/201410/27602.html》?
作為反映東北抗聯的電視劇,這個敘事的整體框架是符合曆史真實的。我的一個遠房表哥(他媽媽是我奶奶的親侄女)的嶽父是一位鄂倫春獵人,曾經在東北抗聯躲進深山老林的時候冒死搭救了兩名抗聯戰士,並且磕頭結拜為兄弟。他沒有什麽階級覺悟,甚至連“國家”這樣的概念也沒有,但他是一個善良的人,有“救人”的悲憫之心!這樣看大闊枝救了高雲虎,就像日本戰敗後東北老百姓收留日本孤兒一樣,都是可能的。
兩個抗聯其中一個叫王明貴,後來是黑龍江省軍區司令員,另一位陳雷是黑龍江省省長。陳雷的妻子叫李敏,朝鮮族,12歲跟馮仲雲參加抗聯。後任黑龍江統戰部副部長,省民委主任。我大學畢業,李敏讓我去統戰部或者民委,可是我不識抬舉就想進大學當老師帶孩子享受寒暑假。李敏離休後一直熱衷宣傳抗聯事跡,抗戰曆史八年延長至十四年,她厥功至偉,終於在離世前一年官方文件正式將中國抗日戰爭從八年改為十四年,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她的回憶錄,12歲李敏參加抗聯的故事也被高群書改編為電影,即將上映。
我們觀劇評劇,常用的詞是“真實”與“不真實”。其實,所有的文藝作品都要進行再創作,都需要“添枝加葉”。關鍵首先是對故事的背景曆史的描述不能有偏,大的事件不能編造更不能歪曲;其次是人物塑造合乎邏輯,符合特定人物的心理邏輯生活邏輯。為什麽常常真事寫出來看上去假,可小說編的假故事卻能感動人,應該主要就是這兩個方麵吧?
《歸隊》這兩個方麵是基本合格的。當然,全劇可以結束在漢奸肖鐵林送出境了,小組成員寡不敵眾全部犧牲,可能更悲壯。但是營造一下浪漫主義的氛圍,恢弘的群眾場麵也是可以接受的。何況是當下主旋律正能量所提倡的。
===========================
致敬這些英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