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奶奶 (八)

(2014-06-12 14:44:23) 下一個
       奶奶的心胸很寬廣,思想也很開通。晚年住在我們家的時候,在老家的小叔叔經常來信講一些家裏的事情。一次提到已有一兒一女的小嬸兒響應計劃生育號召去做了結紮,爸爸看過信後囑咐我給奶奶念信時不要念這段。不記得過了一段時間後奶奶是怎麽知道的,但她的反應很淡然:“現在都是一家兩個了,挺好,挺好。”我們聽了也踏實了。有時小叔叔的信中會提到村裏的哪個老人去世了,或哪家出了點什麽意外,奶奶每次聽到後都會念叨幾句那個故去的人,然後輕歎兩聲,這件事到這就結束了,一會兒奶奶就又談笑如常了。對那個年代的披肩發、喇叭褲,奶奶的開通令爸媽汗顏。爸爸整天對我披散著頭發頗有微詞,更是視直筒褲為喇叭褲而不準我穿,奶奶在一旁為我幫腔:“你讓她穿吧,現在都流行這個,不趕緊穿過些日子就不興了。。。”   

        奶奶的一個晚輩當年隨國民黨撤退去了台灣,幾十年後兩岸互通了,這個晚輩回鄉探親,來探望奶奶的時候送了一對兒純金耳環給她。剛剛改革開放時,24K金的首飾很難買到,叔叔家的堂妹對這付耳環愛不釋手,奶奶就讓她拿去戴了,叔叔嬸嬸都不同意,可奶奶還是一貫的平和:“死人戴過的哪裏好過這新的。”頓時,大家都沒有了應對。   

        奶奶第三次來已經不能像第一次時那樣可以去市中心的百貨公司逛逛,那時雖然也是拐著一雙小腳,但爸媽還是帶著她見識了大城市商業區的繁華,記得在著名的老美華鞋店,媽媽幫她挑選了尖尖的小腳鞋;在百貨大樓,奶奶居然能爬到四、五樓,爸爸幫她選購了一件帶大襟兒的皮襖,我還記得賣皮襖的地方是在大樓裏的一個房間,皮子的臭味兒太大了,我就一直在外麵玩,等著大人們。這次奶奶來,我們住在四樓,奶奶連下樓的機會都少了,每天喜歡坐在陽台上看人來人往,摘個菜,做個針線什麽的。春天裏有一天,天氣非常好,校園裏的花都開了,我提議帶奶奶下樓在校園裏轉轉。我先把自行車停在樓下,再扶奶奶慢慢從四樓走下來,幫她在自行車後座上坐好,我推著她在校園裏轉了一大圈,指給她看:這些是教學樓,那是圖書館;這是醫務室,那是食堂;爸爸在這棟樓裏上班,那邊是操場。。。我們走過湖畔,穿過花園,觀賞了各種奇花異草,當然奶奶知道得比我多。那天奶奶高興的心情大概就像如今我爸媽第一次坐進我女兒、他們的外孫女駕駛的汽車裏的心情一樣吧!第二天我的胳膊開始酸痛,這才提示我,“我真能幹啊!居然能用自行車推著體重100多斤的奶奶轉上那麽半天。”過後想想,沒把奶奶摔了,真是萬幸啊!(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